冯毅
- 作品数:9 被引量:49H指数:4
-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101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6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07年
- 冯毅刘斌陈铮立蔡学见
- 关键词:颅骨嗜酸性肉芽肿
- 控制减压技术治疗重型颅脑伤
- 目的 重型颅脑伤术中一旦发生急性脑膨出,死残率将明显增高,如何降低重型颅脑伤术中的急性脑膨出,至今仍是神经外科的难点.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讨控制性开颅减压技术治疗重型颅脑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56例重型颅脑伤随机分成两组...
- 王玉海杨理坤陈磊冯毅
- 关键词:重型颅脑伤迟发血肿术中脑膨出
- 单侧入路大脑镰切开治疗双额叶脑挫裂伤被引量:27
- 2009年
- 目的探讨采用单侧入路大脑镰切开治疗非对称性双额叶脑挫裂伤的手术方法。方法将我科自2004年3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120例双额叶脑挫裂伤病人分为两组:一组单侧开颅60例;另一组常规双侧开颅60例,两组病人临床基本情况、伤情、伤后至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的病人术前术后都经CT检查证实颅内变化情况。结果根据伤后6个月GOS预后评分判断预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组恢复良好48例,重残3例,中残5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2例。双侧组恢复良好45例,重残4例,中残6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3例。但是手术时间、输血量、住院费用、住院时间、精神障碍、嗅神经损伤单侧组明显优于双侧组(P〈0.01)。结论选择单侧入路大脑镰切开清除双额叶脑挫裂伤、脑内血肿,能明显减少迟发血肿发生,减少因出血水肿造成的大脑镰疝及脑中心疝的发生,但采用此法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 徐勤义董吉荣蔡学见王玉海刘斌时忠华冯毅金东何建青
- 关键词:颅脑损伤双额叶脑挫裂伤迟发性颅内血肿
- 颅底硬脑膜切口策略预防脑外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研究
- 目的 探讨和评价颅底硬脑膜切口策略在重型颅脑外伤术中预防急性脑膨出发生的价值。方法 对连续21例脑内血肿型外伤性脑肿胀患者,采用额底或颞底硬脑膜切口,先清除部分血肿,待硬脑膜张力下降后,再切敞开脑膜,以防止术中发生急性脑...
- 冯毅杨理坤董吉荣时忠华王玉海
- 关键词:术中脑膨出急性脑肿胀手术策略
- Para-defect subdural dygroma following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 冯毅王玉海
- 后纵裂经胼胝体入路处理松果体区肿瘤的解剖与临床被引量:6
- 2009年
- 目的通过对后纵裂经胼胝体入路的解剖和临床研究,为处理松果体区病变提供切实可行的外科策略。方法取10具血管经彩色乳胶灌注的成人尸头,在6~25倍显微镜下模拟后纵裂经胼胝体入路,测量入路中相关重要结构间的距离,并回顾性分析和比较后纵裂经胼胝体入路与幕下小脑上入路处理的15例松果体区病变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后纵裂经胼胝体入路可以人字缝作为入路的标志点,并以人字缝与鼻根部连线的方向作为入路的方向。在标本和T2RMRI上,人字缝至松果体中心部的距离平均分别是71.40mm和70.14mm。15例松果体区肿瘤中,11例采用幕下小脑上入路,其中4例全切,重残1例,死亡2例;4例采用后纵裂经胼胝体入路者均做到了肿瘤的全切,重残1例,无死亡。结论松果体区肿瘤手术入路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肿瘤的部位和侵及的范围,尤其要注意其与脑室系统、中线、胼胝体及Galen静脉的关系,而术前T2RMRI和MRV或DSA可为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可靠的依据。
- 王玉海蔡学见董吉荣刘斌王剑超朱军杨理坤冯毅
- 关键词:松果体区肿瘤显微外科解剖学
- 微创治疗双额叶脑挫裂伤被引量:6
- 2010年
- 徐勤义董吉荣蔡学见王玉海刘斌蔡桑冯毅金东何建青施栋梁胡旭
- 关键词:微创双额叶脑挫裂伤迟发性颅内血肿
- 315例特急性颅内血肿临床分析被引量:5
- 2009年
- 特急性颅内血肿是指受伤3h内出现有脑受压及脑疝表现的颅内血肿。近年来特急性颅内血肿发生率明显升高。特急性颅内血肿病情变化快致残率及死亡率高,处理较棘手。本组资料统计解放军101医院神经外科自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近8年收治特急性颅内血肿病例315例,现分析报道如下。
- 孙文斌徐勤义董吉荣蔡学见王玉海冯毅朱军何建青
- 关键词:特急性颅内血肿血肿发生率病情变化神经外科死亡率致残率
- 纵裂入路处理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的外科策略-解剖研究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通过对大脑前动脉远段的显微解剖,尤其是A3段下半胼周与胼缘动脉间关系,旨在提出处理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的外科策略。方法:在10具血管经彩色乳胶灌注的尸头上检查大脑前动脉远段区域的显微解剖,了解胼周动脉胼下段与胼缘动脉及胼周动脉A2段与额极动脉的关系,同时测量鼻根部与胼缘动脉起点处近端胼周动脉长轴延长线与额部交点(PC点)间的距离,并模拟外科入路至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结果:胼周胼缘动脉结合部位于A3段的胼上段和胼下段分别占55%和45%,对于胼下型者,获得载瘤动脉的近端控制较为困难。在尸头标本和T2RMRI正中矢状位上,从鼻根部到PC点的平均距离分别是31.52mm和34.64mm。通过前纵裂入路接近PC点下方大脑前动脉远段的胼下动脉瘤并建立有效的控制仅有一有限的操作空间。结论:当在PC点上方入路时,在解剖和夹闭动脉瘤前要想建立有效的近端控制,切开胼胝体前端是必要的。PC点是计划胼下型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外科策略的重要外科标志。
- 王玉海王春莉蔡学见朱军杨理坤冯毅金东
- 关键词:纵裂入路显微解剖外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