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丹

作品数:39 被引量:116H指数:6
供职机构: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38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9篇细胞
  • 12篇淋巴
  • 8篇淋巴细胞
  • 7篇临床病理
  • 7篇病理
  • 6篇免疫
  • 5篇血淋巴细胞
  • 5篇外周
  • 5篇外周血
  • 5篇外周血淋巴细...
  • 5篇细胞活化
  • 5篇活化
  • 4篇蛋白
  • 4篇炎症
  • 4篇源性
  • 4篇外源
  • 4篇外源性
  • 4篇护理
  • 4篇4-1BBL
  • 4篇K562

机构

  • 25篇江苏省苏北人...
  • 15篇扬州大学
  • 4篇复旦大学附属...
  • 2篇靖江市人民医...
  • 1篇苏州市相城人...

作者

  • 39篇刘丹
  • 11篇顾学文
  • 11篇季明春
  • 10篇龚卫娟
  • 9篇王翠梅
  • 9篇肖芹
  • 6篇徐清
  • 5篇田芳
  • 4篇李国青
  • 4篇朱长仁
  • 4篇顾健
  • 4篇王丽珩
  • 4篇贾筱琴
  • 4篇曹正锋
  • 3篇魏华
  • 3篇倪军
  • 3篇田秀春
  • 3篇沈连军
  • 3篇钱莉
  • 3篇徐佩

传媒

  • 7篇中国免疫学会...
  • 5篇中华病理学杂...
  • 3篇实用临床医药...
  • 2篇诊断病理学杂...
  • 2篇临床与实验病...
  • 2篇中文科技期刊...
  • 1篇中华泌尿外科...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实用癌症杂志
  • 1篇细胞与分子免...
  • 1篇扬州大学学报...
  • 1篇现代免疫学
  • 1篇护理实践与研...
  • 1篇健康之路
  • 1篇国际免疫学杂...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6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1
  • 1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11篇2006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用PCR-SSP方法分析南方汉族人群MICA基因多态性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 调查南方汉族人群MICA基因外显子2-6的多态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调查113例江苏省扬州地区汉族正常人群MICA等位基因的分布情况。结果 共检测出18个MICA等位基因,最常见的3种等位基因分别是MICA*008(23.0%),MICA*010(17.6%)和MICA*002/020(11.2%),最罕见的3种等位基因是MICA*042(0.4%)。MICA*045(1.3%)和MICA044(1.3%)。结论 中国南方汉族人群MICA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具有自己的种族特异性。
龚卫娟曹春育姚玲刘丹田芳季明春
关键词:MICA多态性
淋巴结外Rosai-Dorfman病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淋巴结外Rosai-Dorfman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6例淋巴结外Rosai-Dorfman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对切除标本进行常规HE病理学检查,采用PV-6000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 6例Rosai-Dorfman病患者中有3例肿块位于胸壁,1例位于鼻粘膜、中鼻甲,1例位于胫骨,1例位于股骨。镜下示病变组织由淡染区和深染区构成的结节状病灶,淡染区为增生的组织细胞,细胞大,胞质丰富,部分细胞胞质内见吞噬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深染区为淋巴细胞、浆细胞等构成,部分病例病变区夹杂有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炎细胞。免疫组化结果示增生的组织细胞S-100阳性,CD68部分阳性或阴性,CD1α阴性。结论淋巴结外Rosai-Dorfman病是1种少见的组织细胞病变,有其独特的病理学形态和免疫组化表型,对增生组织细胞本质的认识是正确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关键。
王翠梅肖芹顾学文朱长仁刘丹王军
关键词:组织细胞免疫组化
上皮样黏液纤维肉瘤十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上皮样黏液纤维肉瘤(EMFS)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生物学行为。方法收集2008年4月至2014年9月来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及苏北人民医院的10例EMFS的临床病理资料,行光镜观察、免疫学标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5例,女性5例,患者均为中老年,发病年龄53~74岁,平均和中位年龄分别为63.6和62.5岁。肿瘤发生于四肢6例(上肢、下肢各3例),躯干3例,乙状结肠系膜1例。肿瘤直径4.2~7.0 cm,平均5.3 cm。临床上多以无痛性肿块就诊,病程持续时间1~24个月(平均8个月)。10例均行手术切除,其中4例术后予以放疗和/或化疗,1例予以介入治疗,5例未行辅助治疗。镜下观察:8例为高级别,2例为中级别。所有病例的原发性肿瘤均呈多结节状生长,主要由细胞稀疏的黏液样区和细胞丰富的致密区组成。黏液样区域内,瘤细胞呈单个散在分布或小簇状排列,常可见细长的弧形或曲线形血管和假脂母细胞;致密区内,瘤细胞多呈片状分布。肿瘤主要由梭形细胞和数量不等的上皮样细胞组成,后者核呈空泡状,可见明显的核仁,胞质中等量或丰富,嗜酸性,部分区域可见瘤巨细胞和多核性瘤细胞,呈多形性未分化肉瘤形态,特别是复发性肿瘤内。上皮样区域所占比例30%~90%,通常和经典黏液纤维肉瘤成分相混杂。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经检测的6例均弥漫性表达波形蛋白,灶性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和上皮细胞膜抗原各1例。Ki–67阳性指数30%~80%,平均58%。10例均获得随访资料,随访时间2~74个月,平均23个月。4例带瘤生存,6例无瘤生存。5例局部复发,2例转移,平均及中位复发/转移时间分别为9个月和7个月。结论黏液纤维肉瘤中出现上皮样区域提示肿瘤具有更高的侵袭性,预后不佳。EMFS需注意与其他具有上皮样形态
喻林刘丹刘绮颖顾学文王坚
关键词:软组织肿瘤肉瘤纤维肉瘤
超声引导下关节腔穿刺术在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治疗中的价值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探讨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患者行超声引导下关节腔穿刺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患者262例(288个关节),均行超声引导下关节腔穿刺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4 h评估关节肿胀评分、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关节功能分级,并进行比较。结果288个关节超声引导下关节腔穿刺术均一次成功,术后未发生出血、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288个关节肿胀缓解率为86.11%,术后24 h关节肿胀评分[1(0,1)分]低于术前[3(2,3)分](P<0.05),关节肿胀评分降低(1.72±0.96)分;关节疼痛缓解率为100.00%,术后24 h VAS评分[2(1,3)分]低于术前[9(9,9)分](P<0.05),VAS评分降低(7.24±1.19)分;关节功能改善率为94.44%,术后24 h关节功能分级[1(1,1)级]低于术前[4(4,4)级](P<0.05),关节功能分级降低[3(2,3)级]。结论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患者行超声引导下关节腔穿刺术治疗成功率高,可有效缓解关节肿胀,减轻局部疼痛,恢复关节功能。
李翠蓉魏华刘丹杨进
关键词: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超声引导
一种带有隔离废弃收纳桶的护理功能车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有隔离废弃收纳桶的护理功能车,包括主箱体,主箱体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载物板,主箱体的一侧壁开凿有矩形槽,矩形槽内部的底部设有托板,托板底端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弧形板,托板顶端的一侧卡合连接有收纳桶,矩形槽内...
刘丹周萍吴苏陈芳元
文献传递
胃肠道炎症性纤维性息肉37例临床病理学观察被引量:16
2016年
目的探讨胃肠道炎症性纤维性息肉(IF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发病机制、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IFP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免疫表型特点,进行KIT基因第9、11、13、17号外显子检测,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仅(PDGFRA)基因第12、18号外显子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9例,女性28例。年龄37—78岁,平均57岁。肿瘤部位:22例位于胃窦,9例位于回肠,3例位于贲门,1例位于胃角,1例位于胃体,1例位于十二指肠。肿瘤最大径0.5~5.5CITI,平均3.0cm。大体观察呈息肉状隆起型病变,部分伴黏膜溃疡形成。镜下观察胃IFP由梭形细胞围绕小血管及黏膜腺体形成经典的“洋葱皮样”结构为特征,部分区呈交织状或束状排列;小肠IFP大部分病例缺乏“洋葱皮样”结构,组织疏松水肿,由星形或上皮样细胞构成,具有突出的毛细血管网,瘤细胞均匀分布于疏松水肿样间质内;2种组织学形态均伴有较多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瘤组织多位于黏膜及黏膜下层,其中1例小肠IFP向下生长累及肠壁浅肌层。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显示,37例均表达波形蛋白、CD34,18例表达PDGFRA。分子病理检测KIT基因第9、11、13、17号外显子及PDGFRA基因第12、18号外显子,结果显示均无KIT基因突变,其中4例IFP存在PDGFRA基因第18号外显子突变,突变形式为D842V,5例伴有第12号外显子突变,导致P.566.571delSPDGHEinsR。30例获得随访,无复发及转移。结论胃肠道IFP主要呈现2种组织学形态,且存在PDGFRA基因激活突变,是消化道良性间叶源性肿瘤,而非炎性反应性病变。
刘丹王坚陈森肖芹朱长仁蒋记心王翠梅顾学文
关键词:胃肠疾病DNA突变分析
胃底腺癌与胃肠间质瘤碰撞瘤1例
2023年
患者男性,75岁,以“解黑便2天,伴呕血1次”为主诉入院。入院后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红蛋白64 g/L,白细胞24.0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4.7%;肿瘤标记物阴性。胃镜:胃底巨大隆起,考虑间质瘤。CT全腹部增强提示:胃底壁局部增厚,胃底部腔内可见一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边界欠清晰,可见明显强化;考虑间质瘤可能,遂于2021-07-05行胃肿瘤切除术。
杨薇刘丹顾学文徐清王翠梅盛彬
关键词:碰撞瘤腺癌胃肠间质瘤免疫组化
结肠癌组织中MICA和ADAM10的表达及其相关性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研究MHC I类相关分子A(MHC classⅠchain-related A,MICA)及ADAM10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参数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两者的相关性,为结肠癌细胞表面MICA蛋白脱落机制的研究提供组织学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采用SP法检测有完整资料的90例结肠癌组织及30例癌旁组织中MICA和ADAM10的表达差异。结果在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MICA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7.8%和7.1%,ADAM10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2.2%和20%,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并且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MICA与ADAM10表达呈负相关性(r=-0.258,P<0.05)。结论 MICA的表达降低与AD-AM10的表达升高,可能共同参与了肿瘤的免疫逃逸及肿瘤的转移;且ADAM10在膜型MICA的脱落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刘丹田秀春肖芹王翠梅顾学文
关键词:结肠肿瘤ADAM10
双表达外源性4-1BBL/IL-15的K562细胞活化外周血淋巴细胞的研究
目的:为肿瘤过继免疫治疗开发体外激活T细胞、NK细胞的高效途径,研究双表达外源性4-1BBL和 IL-15的K562细胞刺激外周血淋巴细胞活化的能力。方法:采用分子克隆技术,分别将4-1BBL和IL-15基因插入双表达载...
曹正锋刘丹王丽珩钱莉龚卫娟季明春
文献传递
可溶性MICA蛋白对NK细胞增殖、分裂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分析可溶性MHC Ⅰ类相关分子A(sMICA)对NK细胞增殖、分裂及凋亡的影响。方法:首先从U937细胞经RT-PCR扩增sMICA的cDNA片段,经酶切后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QE3.1,命名为pQEMICA。IPT...
刘丹龚卫娟田芳胡茂志钱莉季明春
文献传递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