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丹

作品数:12 被引量:38H指数:4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6篇新闻
  • 6篇媒体
  • 3篇伦理
  • 2篇社交
  • 2篇社交媒体
  • 2篇文化
  • 1篇地方保护主义
  • 1篇电视
  • 1篇电视市场
  • 1篇电视体制
  • 1篇电视体制改革
  • 1篇新闻记者
  • 1篇新闻伦理
  • 1篇新闻内容
  • 1篇新闻生产
  • 1篇新闻实践
  • 1篇新闻真实
  • 1篇新闻自律
  • 1篇新闻作品
  • 1篇信息传播

机构

  • 12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12篇刘丹
  • 8篇牛静
  • 1篇孙旭培

传媒

  • 2篇新闻记者
  • 2篇青年记者
  • 2篇新闻前哨
  • 2篇媒体融合新观...
  • 1篇湖南大众传媒...
  • 1篇东南传播
  • 1篇新闻与传播评...
  • 1篇新媒体与社会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跳桥新闻”与媒体公德
2005年
近年来,跳桥(跳楼、跳塔)事件屡她小鲜。为情所刖的跳桥,讨债索赔的跳桥,消极厌世的跳桥……于是,便有了悲剧性的“跳桥新闻”。如何处理这一人命关天的另类新闻,可以窥见媒体与记者社会公德心的强弱与有无。媒体的职责就是真实地记录并准确迅速地将信息传播给受众。一个合格的媒体应该承担应有的责任和起码的社会公德心,这是业内普遍达成的共识。但笔者在收集相关资料时发现,在更多的“跳桥新闻”中,少数媒体缺乏应有的社会公德心,采取一种冷漠甚至幸灾乐祸的心态来处理此类新闻。
刘丹
关键词:公德心媒体新闻信息传播悲剧性
新闻公评人的变革争议与实践价值
2022年
在社交媒体兴起和媒体经济下滑的冲击下,是否取消新闻公评人岗位成为近年来备受争议的话题。本文认为新闻公评人虽然面临独立性被质疑等困境,但其在重建公众信任等方面有积极作用。无论媒体机构保留新闻公评人并进行数字化转型,还是通过社交媒体用户直接监督媒体,重要的是坚持与大众对话、对大众负责的理念。
牛静刘丹
关键词:新闻自律社交媒体
新闻伦理研究的焦点、路径与方法--基于221篇期刊论文的分析述评
2021年
本文基于研究焦点、应用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层次等几个问题对近9年发表在新闻传播学五大核心期刊上的221篇新闻伦理文章进行内容分析发现,新闻专业主义、新闻真实等是研究的焦点话题,并呈现出关注新媒体、人工智能伦理的新转向;应用的理论多为哲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的理论;研究方法以思辨法为主;研究层次主要集中在现象层面,规范层面和哲学层面的探讨较少。最后提出了未来新闻伦理研究的展望。
牛静刘丹李佳悦
关键词:新闻伦理研究方法
新闻实践中记者创伤的研究进路与展望——基于行业文化与个体经历的视角被引量:2
2021年
记者被要求在报道灾难、不幸等悲剧事件时最大程度避免对公众造成伤害,然而他们在新闻实践中受到的创伤却较少受到关注。研究发现,在新闻行业层面,新闻业缺乏谈论、疗愈记者创伤的支持环境,新闻业对创伤的污名建构起记者创伤的"沉默文化",追求承认的文化促使记者以忍耐创伤换取个人发展;在个体经历层面,突发灾难和日常悲剧都会引发记者的创伤反应,记者的创伤水平与个体因素、工作特征及组织等因素相关。创伤影响了记者的生理、心理乃至社会关系,为了减轻创伤的伤害,记者会采取回避创伤、转移注意力和直面创伤三种策略。未来的研究可以关注结构性因素与创伤的互动、探究创伤的积极影响、补充质化研究以丰富记者创伤研究。
刘丹牛静
关键词:创伤新闻记者创伤后应激障碍
对反转新闻的再思考被引量:7
2018年
随着采访的深入,初始的新闻报道所呈现的事实被后续报道颠覆,这种现象被称作反转新闻。学界将反转新闻界定为某些报道,认为这些报道是虚假、失实的,具有危害新闻真实和媒体公信力、有损公众知情权和社会秩序的消极影响。事实上,反转新闻是后续报道对先前报道进行事实更正、补充的过程,从整个过程来看,反转新闻并非有害而无利,其积极意义体现在以下三方面:推动新闻理念由结果真实转向过程真实、促使新闻生产更加透明化、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与理解。
牛静刘丹
关键词:新闻真实新闻生产社会沟通
社交媒体上的自我表露与隐私悖论的消解被引量:2
2017年
用户使用社交媒体时的隐私担忧并不影响他们的自我表露,这种现象被称为"隐私悖论"。目前对"隐私悖论"的研究多基于变量之间关系的测量,而缺乏基于个人微观体验层面的探讨。本研究以使用微信的大学生为访谈对象,以朋友圈的发布状态等为观察对象,对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的自我表露特点、隐私意识、隐私控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的自我表露的内容丰富但特性单一,表露时有着相对清晰的隐私意识和较为自信的隐私控制力。使用社交媒体的大学生并不担心信息被第三方等机构获取使用,而是担心信息传播路径的改变使信息脱离原有的传播情境。隐私在大学生看来,是一种个人信息被适宜地传递的权利。大学生即使存在隐私担忧但仍然进行自我表露的原因在于他们通过各种设置而感觉自己是可以控制信息的传播途径和范围的,从而解释了用户使用社交媒体时的隐私悖论现象。
牛静刘丹
关键词:社交媒体自我表露
新闻聚合App呈现新闻内容的法律问题探讨被引量:1
2017年
通过移动终端向用户提供新闻内容服务的新闻聚合App时常陷入法律纠纷之中。本文对新闻聚合App法律纠纷中的争议点进行分析。新闻聚合App在其界面呈现我国著作权法意义上的时事新闻,以及合理使用经过许可授权的时事性文章并不会引起著作权侵权。新闻聚合App中呈现未经许可的,包括时事性文章在内的新闻作品有侵权风险。避风港规则并不适用于新闻聚合App呈现新闻作品的行为。在对用户感知标准、实质呈现标准、服务器标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新闻聚合App呈现新闻作品的行为不构成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单独直接侵权,但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另外,新闻聚合App通过破解技术措施进行深度链接构成著作权侵权行为。
牛静刘丹
关键词:新闻作品深度链接信息网络传播权
全球媒体伦理规范的共通准则和区域性准则——基于134篇媒体伦理规范文本的分析被引量:11
2017年
传播全球化时代,为避免在新闻报道采写过程中违反被报道地区的新闻报道规范,了解全球媒体伦理规范的共通准则和区域性准则成为必要。本文通过对全球134篇媒体伦理规范的内容进行分析后发现,世界上多数国家在保护消息来源、保护隐私、更正、明确新闻界限、避免利益冲突、保障表达自由和新闻自由、准确、以正当方式获取信息、独立、禁止剽窃抄袭等十项原则上达成了较高的共识;部分国家的媒体伦理规范制定了较为特殊的条款,如有涉及良心、同行关系、民族文化的条款。
牛静刘丹
关键词:媒体伦理
自媒体的传播伦理风险与原则建构——以“拉面哥被过度消费”事件为分析对象
2021年
本文基于义务论、绝对律令和中庸之道的视角对短视频创作者的行为进行分析,提出短视频创作者在拍摄普通人或非自愿型公众人物时应当遵循知情同意、不侵犯隐私和避免伤害的伦理原则。
牛静刘丹
关键词:传播伦理网络直播自媒体
从五个量化研究看加强舆论监督的必要性被引量:11
2003年
本文在五个有关舆论监督的量化研究的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从四个方面来阐释我国舆论监督的实施情况:舆论监督报道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舆论监督报道的批评力度有待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执行舆论监督报道的一些障碍。论文在此基础上认为:我国的新闻媒介还没有承担起它应该承担的舆论监督的责任;舆论监督的困难主要在于某些地方权力机构的冷漠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要加强舆论监督,需要正确看待社会心理承受力和社会稳定问题。
孙旭培刘丹
关键词:舆论监督社会基础社会稳定地方保护主义社会心理承受力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