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元元

作品数:25 被引量:147H指数:7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吉林省科技厅科研基金吉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慢性
  • 9篇肝炎
  • 7篇乙型
  • 7篇乙型肝炎
  • 6篇慢性乙型
  • 6篇慢性乙型肝炎
  • 5篇细胞
  • 4篇乙型肝炎患者
  • 4篇肝炎患者
  • 4篇肝硬化
  • 3篇幽门螺
  • 3篇幽门螺杆菌
  • 3篇螺杆菌
  • 3篇慢性乙型肝炎...
  • 3篇干扰素
  • 3篇TH1/TH...
  • 3篇病毒
  • 2篇血清
  • 2篇乙肝
  • 2篇幽门螺杆菌感...

机构

  • 25篇吉林大学第一...
  • 2篇长春客车厂
  • 1篇吉林大学
  • 1篇吉林大学第二...

作者

  • 25篇刘元元
  • 5篇牛俊奇
  • 5篇王峰
  • 5篇马振华
  • 4篇朴荣利
  • 3篇王鹤
  • 2篇赵翀
  • 2篇刘晶晶
  • 2篇叶春艳
  • 2篇韦裕
  • 2篇刘睿
  • 2篇王肖
  • 1篇杨静媛
  • 1篇许天敏
  • 1篇姜艳芳
  • 1篇常伟勤
  • 1篇金清龙
  • 1篇聂荣慧
  • 1篇于永利
  • 1篇刘永华

传媒

  • 7篇中国老年学杂...
  • 6篇吉林大学学报...
  • 4篇吉林医学
  • 2篇临床肝胆病杂...
  • 2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临床荟萃
  • 1篇长春中医药大...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2
  • 5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5篇2006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2008年
申恩华刘元元
关键词: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自身免疫性疾病干扰素产生细胞免疫功能
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进展被引量:5
2015年
肝豆状核变性(HLD)亦称Wilson’s病,世界范围发病率约为3/10万,致病基因携带者约1/90,发病时间可早至3岁或迟至50岁以后。首发症状在小年龄组以肝脏症状多见,与一般肝硬化无特征性差异,在大年龄组以神经症状多见,主要表现为椎体外系症状;角膜色素环(K-F)是由于铜沉积于角膜后弹力层所致,为HLD的特异性表现。该病是遗传性疾病中为数不多的可治性疾病,一旦诊断应终身治疗并持续监测。
马溦刘元元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效果评价被引量:13
2010年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IFN)α-2a(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效果,阐明联合用药治疗丙型肝炎的可行性。方法:8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48例。治疗组给予PEG-IFNα-2a180μg,每周1次皮下注射,联合利巴韦林1000mg,每日1次口服,共治疗2周;对照组给予IFNα-1b50万U每日1次肌肉注射,联合利巴韦林1000mg,每日1次口服,共治疗24周。根据治疗前谷丙转氨酶(ALT)检测值将患者分为ALT低水平组(大于正常值但小于等于3倍正常值上限)及ALT高水平组(大于3倍正常值上限但小于等于10倍正常值上限),检测治疗前、用药12和24周及停药24周的病毒学、生化学、基因分型,比较两组间治疗结果以及ALT、HCVRNA定量及病毒学应答。结果:病毒学及生化学完全应答结果表明:在用药后24周及停药后24周时,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ALT高水平组病毒学完全应答率高于ALT低水平组(P<0.05);治疗组ALT水平对病毒学完全应答情况无显著性影响,HCVRNA定量的水平对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病毒学完全应答情况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基因分型对病毒学影响的研究表明:只有HCV-1a组与HCV-2a组在治疗结束时比较差异有显著性,HCV-2a组高于HCV-1a组(P<0.05),其他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相似,无明显差别。结论:长效PEG-IFNα-2a与利巴韦林联合应用是治疗慢性丙型肝炎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案,较普通干扰素能明显提高疗效。
刘元元朴荣利叶春艳牛俊奇
关键词: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利巴韦林慢性丙型肝炎
上消化道出血病因构成、出血量估计、病因趋势及相关因素被引量:22
2014年
目的探讨中年人上消化道出血(UGH)病因构成、出血量估计、病因发病趋势及其与性别、相关伴随病等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2008年1月1日至2013年1月1日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以呕血和(或)黑便为主诉,入院诊断为UGH、年龄30~60岁、入院后均行胃镜检查的138例中年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中年人UGH首要原因为消化性溃疡,其次依次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糜烂性出血性胃炎、反流性因素、门脉高压性胃病、肿瘤性因素、杜氏病、食管异物等。按出血量排序依次为杜氏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消化性溃疡、门脉高压性胃病、肿瘤性因素、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糜烂出血性胃炎、反流性因素。(2)随着年代变化,2010年后消化性溃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发病呈上升趋势,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肿瘤性因素、杜氏病等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他发病因素变化不明显。(3)中年人UGH男性发病率均明显高于女性。(4)本组资料约半数患者存在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同时不同比例的伴有肝病、胃病、高血压、糖尿病史、冠心病等疾病。结论中年人UGH因较为复杂,首要病因为消化性溃疡;杜氏病、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所致出血量最大。UGH病因与年代变化、性别、不良嗜好、既往身体状况等因素相关。
窦裁凤刘元元赵翀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胃镜出血原因出血量发病趋势
Pre-S1Ag与e抗原定量、HBV-DNA的相关性
2014年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前S1抗原(Pre-S1Ag)与e抗原(HBeAg)定量检测及乙肝病毒定量(HBV-DNA)检测的相关性,评价Pre-SlAg的临床检测意义。方法选择2009年4月至2013年10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二部就诊的220例未应用任何抗HBV药物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其血清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Pre-S1Ag、酶联免疫法检测HBeAg、PCR-荧光探针法检测HBV-DNA,对照三者的相关联系及意义。结果 (1)220例乙肝病毒感染者中,PreS1阳性184例,阴性36例;PreS1、HBV-DNA均阳性133例,均阴性30例,PreS1阳性、HBV-DNA阴性35例,PreS1阴性、HBV-DNA阳性22例。(2)Pre-S1A阳性率与HBV-DNA检测有统计学差异(P<0.000 1),HBeAg检测与HBV-DNA检测有统计学差异(P<0.000 1),但Pre-S1A阳性率与HBeAg检测无统计学差异(P=0.508 1)。PreS1阳性率在HBV-DNA阳性、HBeAg阳性组与HBV-DNA阴性、HBeAg阳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0 1);在HBV-DNA阳性、HBeAg阳性组与HBV-DNA阴性、HBeAg阴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0 5);在HBV-DNA阴性、HBeAg阳性组与HBV-DNA阳性、HBeAg阴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0 5);在HBV-DNA阳性、HBeAg阴性组与HBV-DNA阴性、HBeAg阴性组无统计学差异(P=0.108 2)。结论 PreS1与HBV-DNA符合率较高,比HBeAg更能反映病毒复制情况,可作为一项监测HBV复制的一项新的指标。
赵翀刘元元窦裁凤
关键词:乙肝前S1抗原乙肝E抗原慢性乙肝患者
输血传播病毒样微小病毒基因检测
2006年
目的:测定慢性肝炎患者体内输血传播病毒(TTV)样微小病毒(TLMV)的全基因序列,并研究人群中TLMV感染状况。方法:采用日本学者Shunji Mishiro提供的序列选择TLMV-CBD279和CBD-231最保守区设计引物,用慢性乙型肝炎且TTV阳性患者血清制备DNA模板,进行PCR扩增;将阳性PCR产物连接至pGEMR-T质粒,碱裂解法提取质粒DNA并纯化。以T7引物为起始全自动荧光测序仪测序。结果:获得162bp基因序列,该序列与日本株CBD231、CBD279同源性为72%,丙型肝炎患者及健康献血员感染率最高。结论:在中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存在TLMV感染。
刘元元马振华王峰牛俊奇于永利
关键词:输血传播病毒DNA
优思弗治疗慢性胆囊炎100例临床观察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观察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0例慢性胆囊炎患者采用优思弗(熊去氧胆酸胶囊)12 mg/kg剂量,每日3次口服,4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者配合应用抗生素。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生化检查、胆囊超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实验室生化检查、胆囊超声改善情况明显,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配合应用抗生素后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均恢复正常,胆囊超声改善明显,临床总有效率达86%。结论:优思弗治疗慢性胆囊炎疗效肯定。
唐华夫刘元元郭海燕朴荣丽杨静媛苏秀芬
关键词:慢性胆囊炎优思弗抗生素胆囊超声
^(131)I标记抗CEA、TPS及混合单抗在荷人乳腺癌裸鼠体内放射免疫显像及生物学分布
2006年
目的研究131I标记抗CEA、TPS单抗及混合单抗(CEA+TPS)在荷人乳腺癌裸鼠体内的分布,为放免显像(RII)及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荷瘤鼠分为3组,每组尾静脉分别注入131I标记的抗CEA,TPS及混合单抗3.7MBq/0.1ml,于注射后24、48、961、20h行SPECT,于48、96、120h分批处死,测定肿瘤和血、肝、肺等重要脏器的单位放射性比值(T/NT)。结果标记单抗注射后24~120h内,肿瘤部位出现放射性浓聚,T/NT比值120h最高达21.31。SPECT阳性率分别为50%、58%、91%。结论混合单抗组在T/NT比值、SPECT阳性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单抗的混合使用有望成为RII的首选方法。
常伟勤刘元元许天敏
关键词:乳腺癌放射免疫显像
乙型肝炎患者治疗过程中宿主的免疫应答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抗病毒、胸腺肽免疫调节治疗过程中,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中IL-2、IFN-γ、TNF-α、IL-4、IL-6和IL-10的影响,探讨阿德福韦酯、胸腺肽抗乙肝病毒的宿主免疫应答。方法22例入组阿德福韦酯IV期和19例入组胸腺肽的CHB患者,用三色法流式细胞术检测,阿德福韦酯治疗前、治疗后12、24周末及胸腺肽治疗前、治疗后13、21周末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并同时检测相应时间点的血清HBV DNA载量、肝功能等指标。结果①CHB患者的细胞因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应用阿德福韦酯、胸腺肽组治疗后各个时间点,Th1/Th2分泌的细胞因子水平逐渐上升,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②治疗的各个阶段细胞因子水平与ALT、HBV DNA均无相关性。③治疗前与AST无相关性,治疗后个别细胞因子与AST有相关性。④按临床应答情况分析:完全应答组细胞因子水平高于部分应答组。结论经过阿德福韦酯和胸腺肽的抗病毒治疗,明显调节Th1/Th2细胞的表达水平,打破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原有的免疫耐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了免疫功能的重建,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抗病毒治疗的效果。
马振华刘元元牛俊奇王峰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TH1/TH2流式细胞术
腹腔内注射抗生素治疗肝硬化腹水感染的临床观察
2007年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腹水感染常规治疗加用腹腔内注药疗效。方法:将我科从2000年至2004年的96例肝硬化合并腹水感染的住院患者随机分成2组,其中腹腔内注射55例,常规治疗41例。结果:常规治疗加腹腔内注药组与常规治疗比较,其治愈好转率及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治疗加腹腔内注药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
马振华刘元元崔雪金清龙王峰
关键词:肝硬化腹水感染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