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永祥

作品数:38 被引量:45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3篇历史地理
  • 3篇哲学宗教
  • 2篇经济管理
  • 2篇文学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8篇史学
  • 14篇新史学
  • 10篇编纂
  • 8篇历史编纂
  • 5篇历史编纂学
  • 5篇编纂学
  • 4篇史书
  • 4篇通史
  • 4篇唯物
  • 4篇唯物史观
  • 4篇国史
  • 3篇学术
  • 3篇中国史
  • 3篇中国史学
  • 3篇中国通
  • 3篇中国通史
  • 3篇史学史
  • 3篇专史
  • 3篇民族
  • 2篇新历史考证学

机构

  • 20篇中国海洋大学
  • 11篇北京师范大学
  • 7篇山东大学
  • 2篇山东英才学院
  • 1篇华南理工大学

作者

  • 38篇刘永祥
  • 2篇张峰
  • 2篇魏蔚
  • 1篇倪新兵

传媒

  • 9篇淮阴师范学院...
  • 4篇东方论坛(青...
  • 3篇人文杂志
  • 3篇学术研究
  • 1篇中华文化论坛
  • 1篇求是学刊
  • 1篇河北学刊
  • 1篇江海学刊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回族研究
  • 1篇社会科学辑刊
  • 1篇史学理论研究
  • 1篇辽宁大学学报...
  • 1篇史林
  • 1篇北京行政学院...
  • 1篇邵阳学院学报...
  • 1篇运城学院学报
  • 1篇济南大学学报...
  • 1篇兰台世界(下...
  • 1篇廊坊师范学院...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6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5篇2010
  • 2篇2003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唯物史观与“新史学”的演进被引量:1
2015年
以往将"新史学"限定于20世纪初至"五四"前后的做法并不准确,实则,其与新历史考证学、马克思主义史学一齐构成民国时期中国史学的基本格局。新史学学者对唯物史观采取既接受又批评的态度,常以"经济史观"对其理论内核加以定位,并试图建构"综合史观"与之抗衡,从而实现理论体系的更新。此外,他们还依照各自的理解将唯物史观熔铸于史书编纂及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中。唯物史观对新史学的广泛影响说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壮大乃是源自理论体系的先进以及研究成绩的突出,是学术发展的逻辑结果,而非政治的产物。
刘永祥
关键词:唯物史观历史编纂
“新史学”流派与唯物史观被引量:2
2012年
涌起于20世纪初的"新史学"思潮在五四以后并未消亡,而是逐渐演变为一大流派。其与唯物史观并不属于同一体系,但在史学主张上存在着诸多相通和暗合之处。因唯物史观居于更高的理论层次,故而就两派的相互影响而言,究以新史学受影响为大,有的学者甚至发生治学方向的转变;同时,也有学者在对唯物史观部分观点予以吸收的基础上,试图对新史学体系进行修正和重构,以与其相抗衡。具体而言,唯物史观对新史学派影响最为突出者,是其核心历史解释观点,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社会基本进程;推动和影响社会进程的诸项原因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结底是决定性的,而与其他条件形成合力。新中国成立以后,新史学派继续加强或重新学习唯物史观,从而使学术研究达到新的境界,其中以周予同最有代表性。
刘永祥
关键词:唯物史观吕思勉卫聚贤周予同
谢无量经学思想略论被引量:2
2011年
谢无量是具有鲜明时代气息和强烈创新精神的新型学者,以独到的学术眼光和敏锐的学术意识体察到近代以来经学向现代知识体系分流和转化的学术思潮。不仅率先以梳理二千年中国哲学和文学变迁史的形式,尝试运用现代哲学和文学理念统摄经学;而且顺乎"六经皆史料"的时代潮流,融经入史,既将儒家经典与诸子平等看待,通过挖掘经典的史料价值以探究古代社会情形,又以历史眼光梳理经学演变,从而大大开拓了经典研究的新方法。值得一提的是,其对唯物史观较早接受并尝试运用。与此同时,和当时大多数学者一样,其学术研究中亦带有一定的传统经学倾向,即表现出浓郁的"信古"风格。
刘永祥
关键词:谢无量经学
传统历史编纂学在近代的变易与传承——兼论中西方历史编纂学体系的异同
2023年
传统历史编纂学具备一套成熟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这一体系在近代发生巨大变易。其基本走向并非照搬西方经验,而是不断根据国家和民族的现实需求作出调整。经世目标的变化,决定着历史编纂呈现出何种面貌。中国历史编纂学在应对外来挑战时,既有选择地吸收了能推进自身发展的内容,又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发扬了优良的传统。这不是一场取代与被取代的单向运动,而是两大史学体系的碰撞与融合。长期平行发展的中西方史学,终于在近代有了大范围的交集,也正是这种交集,让双方各自的优势显现了出来。西方近代史学对中国影响较大,但中国古代史学在世界上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具有突出的优越性。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视角加以考察,历史编纂学恰恰是中国古代史学优于西方之处。
刘永祥刘永祥
关键词:历史编纂学中国史学西方史学
中西古代历史编纂学比较三题
2018年
中西方古代历史编纂学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修史主导权,前者以制度化的官方修史为主导,形成官、私双轨发展的基本格局,后者则始终以私家修史为主导。双方在编纂理论和编纂方法等层面的差异,皆由此衍生而来。如在书写谁的历史这一问题上,中西方都经历由神本位到人本位的转换,但在具体书写范围上,只有中国形成通史家风及全史规模;在编纂形式方面,中西方都形成以纪年、人物、事件三大要素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并呈现综合倾向,但中国史书体裁的丰富性、严密性和延续性更胜一筹。整体而言,中国古代历史编纂学要优于西方,表现在不断完善的官方修史机制、历史书写的连续性、史书数量的宏富、体裁体例的多样性、灵活性以及通史传统的形成等方面。
刘永祥
关键词:历史编纂学
丘黄友谊:动荡时局下的知识分子交往
2023年
丘逢甲和黄遵宪的密切交往和深厚友谊,在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交往史上具有典型意义。他们同为客家人,成长于国势衰微之时,具有共同的政治理想和文化观念,尤其在实现祖国统一、反抗外来侵略以及政治上与时俱进等爱国思想层面,自始至终保持一致。他们在诗歌理论和创作方面也形成相近的理念和风格,共同为中国诗歌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做出重要贡献。两人在政治理念和诗歌创作方面虽然存在细微差异,但并不妨碍整体思想和风格上的一致性,更没有影响到彼此间的友谊。
刘永祥
关键词:丘逢甲黄遵宪爱国思想诗界革命
探索中国红会史研究的新路径——《青岛红十字运动史》的学术特色
2016年
中国红十字会产生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因其性质特殊而成为20世纪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风向标。然而,相关研究却起步较晚,与其历史地位极不相称。尽管近十年来学界已取得丰富成果,但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方面,都存在不平衡现象,亟待拓宽研究面向,深化研究内容,尤其应加强对区域性红会史的考察。著名慈善史研究专家蔡勤禹先生新著《青岛红十字运动史》,即沿着这一路径予以探索,取得重要突破。
刘永祥
关键词:中国红十字会运动史学术特色社会变迁
文明史学:20世纪初“新史学”建构的知识谱系被引量:3
2019年
戊戌时期出现的史学变革言论,是文明思潮在史学领域的表现,至20世纪初结出硕果:以文明史学为蓝本建构起一套新的知识谱系,完成对传统史学的革命。新史学是实现新文明的路径之一,欲真正理解新史学,必须站在文明视角。新史学的核心贡献并不局限于"历史是什么"的本体层面,而在于依托文明理论视角,初步建立起一个新的史学知识谱系,其主要逻辑架构可以概括为:为什么要书写历史——书写什么样的历史——怎样书写历史。新史学不仅致力于实现历史书写从"眼光向上"到"眼光向下"的典范转换,而且尝试用"人类——世界——国家——社会"这一清晰的层级结构,来取代"天下——王朝——社会——家族"的传统书写模式,并由此带来扩大史料范围、跨学科治史等一系列史学方法层面的变革。
刘永祥
关键词:新史学文明史学历史书写
王献唐学术及其遗著整理——张书学教授访谈录被引量:1
2010年
张峰刘永祥
关键词:学术领域王献唐访谈录书学遗著
梁启超与历史编纂学的近代转型
梁启超的"新史学",首先应当被视为对传统历史编纂体系的批判与重建,只有从这一视角下观察,才能发现其史学革命之有的放矢与真正意义。他不仅以敏锐的眼光、娴熟的技巧援引西学重建历史编纂理论,而且以此为标准对传统历史编纂学进行重...
刘永祥
关键词:历史编纂学中国通史专史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