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建平
- 作品数:11 被引量:687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国煤田地质总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矿业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 中国煤储层岩石物理学因素控气特征及机理被引量:56
- 1999年
- 基于全国主要矿区或勘探区统计资料,总结了煤级、煤岩类型、显微组分组成等煤的岩石物理学因素与煤层含气量、吸附性、渗透性等之间的关系,探讨了煤储层岩石物理学特征的控气作用机理.发现煤级-含气量的“包络线”具有阶段性演化规律,最大含气量的显著变化与煤化作用阶跃高度一致,煤储层含气量较高的地区沿纬向等间距展布且与较高煤级煤分布区吻合,煤的兰氏体积与镜质组含量关系中存在一个镜质组含量临界值.指出不同煤化作用阶段控气作用的实质在于煤物理结构和化学结构的演化,沉积作用控气的思路对煤储层渗透率非均质性预测具有一定实践意义.
- 秦勇傅雪海叶建平叶建平唐书恒林大扬
- 关键词:煤层气煤储层岩石学物理学
- 中国煤储层渗透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被引量:227
- 1999年
- 利用90年代以来全国煤层气钻井的大部分试井渗透率资料,客观地评价了我国主要煤层气聚集区、带煤储层渗透性状况,研究了中国煤层渗透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我国煤层渗透率普遍低于美国煤盆地.区域上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华北聚气区东部渗透率相对较低,而西部渗透率相对较高.东北聚气区、华南聚气区煤储层的渗透率较低.地应力是影响中国煤层渗透率的主要因素,渗透率随深度的变化趋势是应力的函数.
- 叶建平史保生张春才
- 关键词:煤层气渗透率应力储层天然气
- 中国煤层甲烷稳定碳同位素分布与成因探讨被引量:73
- 2000年
- 在系统总结我国煤层甲烷稳定碳同位素的地域、时域和煤级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我国煤层气稳定碳同位素具有分布范围广、同位素组成偏轻的总体特点,在进入无烟煤阶段之后煤层甲烷δ13C1开始接近或落入腐殖型常规天然气甲烷稳定同位素分布范畴,煤层一次脱气的δ13C1轻于二次脱气;我国大部分地区中-高煤级煤储层中现存煤层气碳同位素分布主要受控于热动力学机制之下的同位素分异,解吸-扩散-运移分馏效应在此背景之上的叠加,可能是导致煤层甲烷碳同位素偏轻的主要原因。
- 秦勇唐修义叶建平焦思红
- 关键词:煤层甲烷碳同位素
- 煤层气的封存与富集条件被引量:92
- 1999年
- 在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地区,煤层气的封存主要取决于煤层气富集区的构造及盖层岩性。通常情况下,压性断层可使煤层甲烷增多,张性断层使其降低。但在远离张性断层面的两侧,一般形成两个对称的平行条带状构造应力高压区,使得煤层甲烷含量相对升高,成为阻止煤层甲烷进一步向断层运移的天然屏障。背斜构造的中和面以上及向斜构造的中和面以下常会出现煤层甲烷的富集。依据煤层气盖层的排驱压力、渗透率等值,盖层可分为屏蔽层、半屏蔽层和透气层,它们在不同的构造发育区,其封盖性能不同,由此可划分出9类不同的构造封盖层岩性组合类型。平顶山矿区的实例分析表明:Ⅰ类组合煤层气含气性最好,其次为Ⅱ类、Ⅳ类、Ⅴ类,其它类型含气性最差。
- 桑树勋范炳恒秦勇唐书恒叶建平贾社屯
- 关键词:煤层气油气富集水文条件
- 沉积体系与煤层气储盖特征之关系探讨被引量:63
- 2000年
- 沉积作用通过聚煤特征、含煤岩系的岩性、岩相组成及其空间组合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煤层气的保存条件 ,我国存在具有一定时空展布规律的 6种煤储层 /盖层基本条件 :浅海 -障壁海岸体系对煤储层的封盖能力较强 ;浅海 -无障壁海岸体系多数导致对煤层气的封盖能力变差 ;近海三角洲体系的封盖沉积条件一般较好 ;河流体系如果沉积单元结构完整则封盖条件较好 ,若煤储层直接顶板为河道相或决口扇相粗 -中粒砂岩则对煤层气的保存十分不利 ;湖泊体系对煤储层的封盖能力较强 ;冲积扇体系的封盖能力总体上极差。沉积体系与煤层气储盖特征以及煤储层含气性之间的这种耦合关系 ,不仅在华南、华北聚煤区呈现出区域展布规律 ,而且对于特定矿区煤储层含气量分布具有控制作用 ,是煤储层含气性预测的重要参考依据。
- 秦勇傅雪海岳巍林大扬叶建平焦思红
- 关键词:煤层气聚煤作用
- 华北上古生界煤层甲烷稳定碳同位素组成与煤层气解吸-扩散效应被引量:32
- 1998年
- 华北上古生界浅层煤层甲烷稳定碳同位素具有分布范围广、组成偏轻的总体分布特点,在进入高煤级煤阶段之后开始接近或落入腐殖型常规天然气甲烷稳定同位素分布范畴。该区浅层煤层甲烷稳定碳同位素偏轻的现象主要起源于热力学分馏背景之上叠加的解吸—扩散效应,由此导致了煤层气原生带→过渡带→解吸带的垂向分带特征。
- 秦勇唐修义叶建平
- 关键词:煤层稳定碳同位素煤层气
- 中国煤层气资源被引量:17
- 1998年
- 1995年,中国煤田地质总局组织全国各省煤田地质局开展煤层气资源评价工作。1996年至1998年接着进行《全国煤层气资源评价》研究。这是在四十多年煤田地质勘探资料和煤田地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的最新的煤层气资源量。对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战略和部署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扼要阐述了全国煤层气资源分布状况。本次计算结果:含气量大于4m^3/t,埋深2000m以浅的煤层气总资源量为14.34万亿m^3。我国煤层气资源蕴藏丰富,但主要集中于华北聚气区和华南聚气区西部,东北和西北聚气区煤层气资源量较少.目标区煤层气资源丰度相对较高,>1.5亿m^3/km^占54%,但多为1.5-3.5亿m^3/km^2之间,最高仅为8.77亿m^3/km^2。在深度分布上以1500m以浅深度内煤层气资源量为主;由于以往勘探深度较浅,预测储量的比例低。 结果表明,华北聚气区煤层气资源巨大,资源丰度较高,目标区规模较大,大型目标区数量多,华南目标区资源规模小。大、中型目标区局限于黔西、滇东、川南、黔北等西部地区,而且目标区的资源丰度低,平均约0.97亿m^3/km^2。而煤层埋深较浅。东北聚气区的目标区规模偏小。但煤层气资源丰度较高。西北聚气区总的特点是目标区以小型为主,面积小,资源量少,资源丰度高。煤层气资源主要集中在淮南煤田。
- 叶建平唐书恒
- 关键词:煤层气资源勘探深度煤层气勘探淮南煤田煤田地质勘探煤层埋深
- 中国煤层气资源分布概况被引量:15
- 1999年
- 在全国煤层气资源评价中,将煤层气资源划分为探明储量、控制储量、预测储量和远景资源量。全国共获得可采煤层中风化带以下煤层甲烷含量大于或等于4 m 3 /t 、埋深2 000 m 以浅的煤层气资源量为14 .336 944×101 2 m 3 :其中预测储量9 675 .10 ×108 m 3 , 远景资源量13 .369 434 ×101 2 m 3 。全国有35 个目标区的资源丰度大于1 .5 ×108 m 3/k m 2 ,有49 个目标区的资源丰度介于(0 .5 ~1 .5) ×108 m 3 /km 2 之间,有31 个目标区的资源丰度小于0 .5 ×108 m 3/k m 2 。埋深小于1 500 m 的煤层气资源量9 .256 078 ×108 m 3 ,埋深1 500 ~2 000 m 的煤层气资源量5 .080 866 ×108 m 3 。全国有煤层气资源量大于1 000 ×108 m 3 的大型目标区28 个,煤层气资源量介于(200 ~1 000)×108 m 3 之间的中型目标区28 个,煤层气资源量小于200 ×108 m 3 的小型目标区59 个。
- 唐书恒史保生岳巍叶建平王爱国
- 关键词:煤成气资源评价储量资源分布
- 山西沁水盆地中、南部现代构造应力场与煤储层物性关系之探讨被引量:96
- 1999年
- 山西沁水盆地中、南部下二叠统山西组主煤储层现代构造应力场主应力差增大,煤储层渗透率梯度呈指数形式增长,煤储层压力梯度呈对数增长,这种规律主要受控于现代构造应力场主应力方向与煤储层天然裂隙优势发育方向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两组方向对于煤储层来说近于平行,对煤储层顶板则表现为近于正交,由此导致主煤储层中天然裂隙处于相对拉张状态,而其顶板天然裂隙处于挤压状态,主应力差越大,相对拉张(挤压)效应就越显著。基于这种规律和控制机理,预测渗透率大于1md的山西组主煤储层可能分布于盆地内的阳城、潞城与沁源之间地带、武乡与左权之间地带以及左权西北方向的局部地区。
- 秦勇张德民傅雪海林大洋叶建平徐志斌
- 关键词:煤储层渗透性构造应力场盆地煤矿床
- 煤储层厚度与其渗透性及含气性关系初步探讨被引量:61
- 2000年
- 煤储层厚度对其渗透率和含气性具有显著影响。研究表明 :华北石炭二叠系煤储层厚度与渗透率的关系明显分布在两个区域 ,构造煤发育的煤储层其厚度与试井渗透率之间具有负相关趋势 ,原生结构保存完好的煤储层其厚度与试井渗透率之间关系以渗透率 0 5m D为界 ,表现出截然相反的两种相关趋势 ;我国部分地区煤储层含气量具有随厚度增大而增高的规律 ;我国具有商业性开发价值的煤储层的临界渗透率似乎应在 0 5m D左右。煤储层厚度与渗透率之间关系分别受控于沉积作用、地应力、煤级煤岩特征或构造变形特征 ,但不同地质背景条件下的主要控制因素可能有所侧重。煤储层厚度越大 ,煤层气向顶底板扩散的阻力就越大 ,这也许就是某些地区煤储层厚度与含气量之间具有正相关越势的根本原因。
- 秦勇叶建平林大扬焦思红李贵中
- 关键词:煤储层厚度渗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