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汝西

作品数:16 被引量:61H指数:4
供职机构:广东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东莞市科技计划项目东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结肠
  • 7篇结肠炎
  • 7篇溃疡
  • 7篇溃疡性
  • 7篇溃疡性结肠炎
  • 5篇黄芩
  • 5篇黄芩苷
  • 4篇易激综合征
  • 4篇综合征
  • 4篇溃疡性结肠炎...
  • 4篇基因
  • 4篇肠易激
  • 4篇肠易激综合征
  • 3篇多态
  • 3篇多态性
  • 2篇心衰
  • 2篇炎症
  • 2篇炎症性
  • 2篇遗传易感
  • 2篇遗传易感性

机构

  • 11篇广东医学院
  • 11篇南方医科大学
  • 5篇广东省中医院
  • 2篇广东医学院附...
  • 2篇广东医科大学

作者

  • 14篇吕汝西
  • 10篇郑学宝
  • 9篇于丰彦
  • 9篇迟宏罡
  • 9篇邹颖
  • 5篇黄绍刚
  • 5篇张海燕
  • 3篇叶华
  • 2篇刘强
  • 1篇黄家卓
  • 1篇王银君
  • 1篇朱宇珍

传媒

  • 2篇广东医学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新中医
  • 1篇辽宁中医杂志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广东医学院学...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现代消化及介...
  • 1篇中国药物经济...
  • 1篇中医临床研究

年份

  • 1篇2015
  • 5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溃疡性结肠炎外周血RORC和Foxp3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及黄芩苷的干预作用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活动期U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RORC和Foxp3 mRNA及相关细胞因子并予以不同浓度的黄芩苷干预的作用。方法:应用Q-PCR检测转录因子RORC和Foxp3 mRNA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血清IFN-r、IL-6、IL-10、TGF-β水平及体外黄芩苷干预下的检测上述指标。结果:研究发现IFN-r、IL-4、IL-5、IL-10和TGF-β1与IBS-D组和健康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IL-6较IBS-D组和健康对照组稍降低。体外不同溶度的黄芩苷可引起IFN-r、IL-5、IL-6明显降低,IL-4和IL-10升高,以20μmol和40μmol浓度更明显。与健康对照组和IBS-D组相比较,UC患者的RORC和Foxp3mRNA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体外黄芩苷干预下,40μmol浓度干预下的RORC和Foxp3均明显下降,RORγt/FOXP3比值降低,间接调节了Th17/Treg分化的平衡。结论:较高浓度黄芩苷干预对Foxp3下降的作用更明显,使RORγt/FOXP3比值降低,间接调节了Th17/Treg分化的平衡,黄芩苷作为黄芩汤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可能通过调节免疫平衡而缓解溃疡性结肠的炎症反应,为深入研究UC的发病机制及新药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于丰彦黄绍刚张海燕迟宏罡邹颖吕汝西郑学宝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外周血黄苓苷
冠状动脉结扎制备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及血流动力学检测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探讨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制备及血流动力学检测方法。方法 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分别行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术和假手术,术后2周行血流动力学检测及心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模型组大鼠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dp/dtmax)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5或0.01),左室舒张末压(LVEDP)则高于假手术组(P<0.01),HE及Masson染色检查显示模型组心肌均出现梗死,造模成功率100%;假手术组大鼠心肌无梗死形成。结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术制备心肌梗死模型简单易行。
吕汝西黄家卓刘强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功能血流动力学
枸橼酸莫沙比利分散片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机理的探讨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从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型和肠道5-HT表达等方面探讨枸橼酸莫沙比利分散片治疗C-IBS疗效机制。方法应用PCR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枸橼酸莫沙比利分散片治疗前后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型和肠道5-HT的表达,并进行临床症状的临床评估。结果 C-IBS组基因频率分别为:S/S:50.3%,S/L:24.9%,L/L:24.8%。与对照组相比,C-IBS组有较高的S/S基因频率。C-IBS组S/S、S/L、L/L基因组治疗前5-HT表达率与治疗后各组及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S/S、S/L组组患者的每周排便次数均明显高于L/L组;S/S组和S/L组患者每周大便性状平均分数均低于L/L组;对于腹痛/腹部不适,3组基因型比较无差异;S/S组和S/L组患者腹胀症状缓解较L/L组患者显著。治疗后,3组基因型患者总有效率分别地S/S:83.0%,S/L:71.0%,L/L:40.0%,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S/S型患者的SERT蛋白低表达,5-HT堆积,使5-HT4受体发生适应性下调或去敏感,可能与临床症状和药物疗效有关。
于丰彦迟宏罡邹颖吕汝西郑学宝
关键词: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5-HT
肠易激综合征与HLA-DQB1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研究HLA-DQB1等位基因多态性与我国广东籍汉族肠易激综合征(IBS)遗传易感的相关性。方法应用PCR及基因测序技术分析60例广东籍汉族IBS患者和60例健康对照者DQB1的基因分型,比较基因位点的发生频率的分布差异。结果与健康对照者比较,IBS患者DRB1*02等位基因的频率较低,DQB1*0603的频率较高(P<0.05),DQB1*0601、DQB1*0602、DQB1*0604的频率与健康对照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BS各临床亚型间等位基因的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QB1*02或DQB1*0603等位基因可能是我国广东籍汉族人群IBS的易感基因。HLA-DQ基因多态性与IBS的临床分型无关。
于丰彦迟宏罡邹颖吕汝西郑学宝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症遗传易感性
心梗后心衰大鼠证候沙宣 变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吕汝西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黄芩苷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NF-κB及磷酸化NF-κB表达的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U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F-κB及磷酸化NF-κB及相关细胞因子在溃疡性结肠炎(UC)中的表达,并进一步探讨体外黄芩苷干预的作用。方法:应用western blotting蛋白水平检测U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F-κB p65和Phospho-NF-k B p65,用ELISA法检测血清IFN-r、IL-4、IL-6、IL-10水平及体外黄芩苷干预下的检测上述指标。结果:与健康对照组和IBS-D组相比较,p-NK-FB明显增高,NK-FB明显下降,p-NK-FB/NK-FB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IBS-D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体外培养体外黄芩苷干预下,在40umol浓度干预下p-NK-FB/NK-FB较未干预前、DMSO干预、5umol干预、10umol和20umol浓度干预下下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从ELISA检测较高浓度的黄芩苷能够明显抑制IFN-r、IL-6等细胞因子,可以使IL-4、IL-10升高。结论:黄芩苷作为黄芩汤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可能是一种潜在的免疫抑制剂,可能抑制p-NK-FB/NK-FB,调节免疫平衡而缓解溃疡性结肠炎的炎症反应,为深入研究UC的发病机制及新药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于丰彦黄绍刚张海燕叶华迟宏罡邹颖吕汝西郑学宝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NF-ΚB黄芩苷
辨证治疗心衰合并顽固性呕吐验案1则被引量:1
2011年
笔者在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轮科期间,遇一心衰患者呕吐已久,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经仔细审因辨证后处方治疗,服药2剂,呕吐即止,观察数天,未有复发。兹将诊疗思路记录于下,与同道探讨。
吕汝西刘强
关键词:中医疗法
128例各型肠易激综合征食物过敏因素的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本研究测定各型IBS患者对血清14种常见食物特异性IgG和16种食物的变应原IgE检测,以探讨食物过敏因素在IB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128例IBS患者和6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鳕鱼、玉米、蟹、牛肉等14种食物的特异性IgG,以及鸡蛋、牛肉、鸡肉、鲤鱼、羊肉等16种食物的变应原IgE检测。结果与便秘型和对照组相比,腹泻型和腹泻便秘交替型IBS受试者血清中对牛肉、鳕鱼、螃蟹、玉米、蘑菇、牛奶、大米、虾抗原特异性IgG水平显著升高(P<0.05);腹泻型与腹泻便秘交替型IBS受试者之间上述食物特异性IgG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便秘型和对照组对14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中除蟹和鸡蛋外其余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其它如大豆、小麦等4种食物抗原特异性IgG水平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IBS受试者分别出现对牛肉、蘑菇等6种特异性IgE阳性率各组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食物过敏是IBS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食物过敏导致的变态反应中主要是由IgG介导的,其次为IgE介导的。
于丰彦迟宏罡邹颖吕汝西郑学宝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IGGIGE食物过敏
肠易激综合征与HLA-DQB1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研究HLA-DQB1等位基因多态性与我国广东籍汉族肠易激综合征(IBS)遗传易感的相关性。方法应用PCR及基因测序技术分析广东籍汉族IBS患者60例和健康对照者DQB1的基因分型,比较基因位点的发生频率的分布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BS患者DQB1*02等位基因的频率较低,DQB1*0603的频率较高,DQB1*0601、DQB1*0602、DQB1*0604的频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IBS各临床亚型之间等位基因的频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DQB1*02或DQB1*0603等位基因可能是我国广东籍汉族人群IBS的易感基因。HLA-DQ基因多态性与IBS的临床分型无关。
于丰彦迟宏罡邹颖吕汝西郑学宝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遗传易感性
溃疡性结肠炎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3年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属于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范畴,是一种主要侵及结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常始自左半结肠,可向结肠近端乃至全结肠,以连续方式扩展,临床症状轻重不一,缓解与发作交替进行.患者可仅有结肠局部症状,如黏液脓血便、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也可伴发全身症状,如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等;还会出现肠外表现,如结节性红斑、外周关节炎、口腔溃疡等.
王银君郑学宝朱宇珍吕汝西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单核苷酸多态性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基因低蛋白血症结节性红斑外周关节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