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宏岐
- 作品数:141 被引量:538H指数:13
-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文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文化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 清至民国时期葡萄牙人对澳门附近海域管辖权的觊觎与争夺被引量:1
- 2017年
- 从清乾隆年间至民国初年,澳门葡萄牙人对澳门附近海域的管辖权一直存有觊觎之心,并伺机与中国地方政府进行争夺。乾隆、嘉庆时期,澳门葡萄牙人对澳门海域管辖权已有所觊觎;鸦片战争爆发后澳门葡萄牙人对澳门海域管辖权的觊觎又复增强,并实施了一系列扩张行动,对氹仔的侵占,大大增加了同治、光绪年间广东官府遏制澳门走私、控制澳门附近海域的难度;从光绪初年开始,澳门葡萄牙人对十字门海域的实际侵占,使中国政府对此海域的管辖权也随即丧失。
- 吴宏岐刘煜琼
- 关键词:葡萄牙人管辖权
- 基于聚落地名的盐池县人地关系状况研究被引量:15
- 2014年
- 采用统计法、分类法对盐池县聚落地名要素进行处理,提取主要地名类型,分析各地名类型所反映的人地关系。盐池县自然类聚落地名反映了聚落的选址与地形、水文密切相关;人文聚落地名方面,移民、经济、军事、政治地名综合反映人们生产、生活所处的人文环境。盐池县聚落地名是动态发展的,与人、地理环境构成地理环境-人-聚落地名系统,通过定性分析,这一地名系统揭示了盐池人地关系以稳定为主,但也存在人地关系紧张现象,北部风沙区人地矛盾还很突出。
- 王荣吴宏岐何彤慧
- 关键词:人地关系
- 乾隆前期直隶留养局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原因分析被引量:3
- 2010年
- 文章以同治《畿辅通志》为主要资料,对初创时期直隶留养局的空间分布进行探讨,揭示了其既普遍又不均衡的分布特点,并对形成该特点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行政命令的统一性是这一慈善组织普遍设立的主要原因,区域自然环境、自然灾害频繁程度、经济状况、人口密度、与交通线的关系以及地方官员的积极性等是影响其分布不均衡的因素。
- 郝红暖吴宏岐
- 历史地理学视野下的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被引量:4
- 2006年
- 近二十多年来,区域史研究已经逐渐成为中国历史学科各主要分支学科研究中的一个新取向。受其影响,中国社会史研究也基本实现了研究范式转型,在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都有明显的发展。然而,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出现的“碎化”现象也引起了不少学者的担忧。所谓“碎化”,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是研究主题的“碎化”,即许多研究仅满足于题目的新鲜而忽视对社会史理论的体会与领悟,以致陷于具体问题的琐碎考证和欣赏性描述;其二是研究区域的“碎化”,即将区域史研究完全等同于地方史或地方志研究,淡化了整体史研究这一区域社会史研究应该坚持的主旨。如何避免“碎化”现象回归整体史研究的正途,关键是要在研究视角与理论方法上下功夫,在具体的研究中加强整体史观念、问题意识和理论方法的创新。
- 吴宏岐
- 关键词:历史地理学地方志研究历史学科范式转型区域史
- 努力拓展后都城时代西安城市地理研究的学术空间——读史红帅博士《明清时期西安城市地理研究》有感
- 2009年
- 吴宏岐郝红暖
- 关键词:城市地理学学术空间中国历史地理学读史都城
- 近代从澳门出洋的华工航行途中死亡率及相关问题
- 关于19世纪中后期从澳门出洋的苦力(华工)航行途中平均死亡率,目前至少有49.99%(至古巴、秘鲁和旧金山的平均情况)、36.84%(至古巴)、35.18%(至秘鲁)、35%(至古巴和秘鲁的平均情况)、15.21%(至古...
- 吴宏岐刘煜琼
- 关键词:死亡率
- 南越国都番禺城毁于战火考实被引量:1
- 2006年
-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杨仆纵火烧城,曾将南越国都番禺城完全毁灭,这不仅见于历史文献记载,更有来自考古学方面的充分证据,而汉番禺城的改置、广州汉墓区的变化和东汉末年重建番禺城,不仅是这座古都毁于战火的旁证,同时也是因这一事件而引发的一系列结果。历史事实向人们证明,古都广州的城市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优越的地理环境固然是广州城市兴起与发展的基础条件,但长期保持稳定的政治与社会环境却是这一条件能否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
- 吴宏岐
- 辽、西夏、金都城建设对中原制度的模仿与创新——兼论唐、宋都城制度对少数民族都城之影响途径被引量:3
- 2009年
- 辽、西夏、金三个少数民族政权都城对中原都城制度的模仿主要表现在都城的基本形制、附属建筑及整体布局等宏观方面。另外,他们还会根据本民族特点和环境需要对中原制度作出调整,形成自己的特色。少数民族政权模仿中原都城制度有间接继承和直接继承两种途径。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跨朝代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都城制度的模仿具有混合性特点。
- 郝红暖吴宏岐
- 关键词:都城制度模仿
- 澳门关闸的历史变迁被引量:4
- 2013年
- 明朝万历二年(1574年)明朝官府兴建的关闸,位于莲花茎上,是古代澳门地区与内地交通的咽喉,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和经济意义。本文利用相关历史文献并结合中外历史地图、古旧照片资料,详细分析了明朝官府设置关闸的时间、位置和目的,明清官府对关闸的重建和修缮,关闸的建筑特色和门禁制度,以及澳门新关闸建成的时间、建筑形制及其作用的变化,从多个视角展现了澳门关闸的历史变迁过程。
- 吴宏岐
- 关键词:关闸建筑特色历史变迁
- 中英澳门关闸之战的初步研究
- 2010年
- 清道光二十年七月二十二日(1840年8月19日)发生的中英澳门关闸之战,大致可以被看作是鸦片战争时期英军肆意侵犯广东沿海的一段序幕,同时,因为发生地是在澳门并且事涉澳葡政府的政治态度,所以也是澳门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英军之所以要发动对澳门关闸的攻击,既与澳门在国际贸易与地缘政治中的特殊地位有关,更与英商在澳门的既得利益有关。这场战事以清军失守关闸、英军完胜而告终,这与魏源、林则徐等人所持的英军败退论相去甚远,并对中英双方产生了诸多军事与政治方面的影响,甚至也引起了葡英关系和中葡关系的显著变化。
- 吴宏岐王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