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新卫

作品数:15 被引量:77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专利
  • 7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土壤
  • 3篇养分
  • 3篇生态风险
  • 3篇水华
  • 3篇青藏
  • 3篇青藏高原
  • 3篇转基因
  • 3篇转基因棉
  • 3篇转基因棉花
  • 3篇转基因作物
  • 3篇作物
  • 3篇棉花
  • 3篇抗虫
  • 3篇基因
  • 3篇基因棉花
  • 3篇基因作物
  • 3篇高寒草甸
  • 3篇草地
  • 3篇草甸
  • 2篇野外

机构

  • 14篇南京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成...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云南协同环保...

作者

  • 15篇吴新卫
  • 12篇孙书存
  • 3篇曹瑞
  • 3篇潘瑛
  • 2篇李国勇
  • 2篇向双
  • 1篇阳小成
  • 1篇姚拓
  • 1篇胡雷
  • 1篇贺金生
  • 1篇吕植
  • 1篇王洪娇
  • 1篇曹广民
  • 1篇肖治术
  • 1篇冯坚
  • 1篇周青平
  • 1篇董红娟

传媒

  • 2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科技导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种间互作网络的结构、生态系统功能及稳定性机制研究被引量:13
2021年
生态群落中不同物种间发生多样化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的种间互作网络。复杂生态网络的结构如何影响群落的生态系统功能及稳定性是群落生态学的核心问题之一。种间互作直接影响到物质和能量在生态系统不同组分之间的流动和循环以及群落构建过程,使得网络结构与生态系统功能和群落稳定性密切相关。在群落及生态系统水平上开展种间互作网络研究将为群落的构建机制、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物种协同进化和性状分化等领域提供新的视野。当前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功能受到全球变化的极大影响,研究种间互作网络的拓扑结构、构建机制、稳定性和生态功能也可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该文从网络结构、构建机制、网络结构和稳定性关系、种间互作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等4个方面综述当前种间网络研究进展,并提出在今后的研究中利用机器学习和多层网络等来探究环境变化对种间互作网络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并实现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有效整合。
李海东吴新卫肖治术
关键词:食物网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
一种微型裸腹溞或角突网纹溞的人工培养方法
本发明属于浮游动物培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浮游动物微型裸腹溞或角突网纹溞的人工培育方法。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通过野外采集溞种,经过室内洗涤、驯化和扩大培养等步骤人工大规模培养实验用微型裸腹溞或角突网纹溞。本发明提高了驯化...
潘瑛孙书存吴新卫
文献传递
川西北高寒草甸两种蚯蚓的互作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被引量:3
2012年
以川西北高寒草甸中普遍存在的两种蚯蚓(微小双胸蚓Bimastus parvus和威廉腔蚓Metaphire guillemi)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微宇宙实验方法比较单独接种和混合接种时两种蚯蚓的数量、分布和繁殖状况,以及牛粪分解率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探讨不同蚯蚓种群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发现:1)两种蚯蚓混合接种加快了牛粪分解,增加了下层(10~20 cm)土壤可溶性氮含量,但对牛粪分解速率和土壤可溶性氮含量均不存在交互作用;2)在混合接种处理中,微小双胸蚓的死亡比率显著高于威廉腔蚓的死亡比率;3)两种蚯蚓混合接种处理时,威廉腔蚓的繁殖明显受到抑制,而微小双胸蚓的幼蚓数量有所增加.研究表明,威廉腔蚓和微小双胸蚓共存能够发生竞争性相互作用,加快地面上的牛粪分解,增加土壤可溶性氮含量,从而可能提高高寒草甸的初级生产力.
阳小成冯坚吴新卫李国勇
关键词:青藏高原蚯蚓土壤养分高寒草甸
青藏高原退化草地恢复的制约因子及修复技术被引量:41
2020年
分析了退化高寒草地恢复的主要制约因素,包括植物种源、土壤微生物、土壤养分和人文因素;提出了针对这些制约因素的退化高寒草地恢复的主要途径:(1)研发乡土草种子采集,扩繁、包衣等技术,不同乡土草种种子组配及免耕补播技术,解决种源制约;(2)筛选适用于退化草地恢复的复合微生物菌种并研发菌剂,解决退化草地恢复的微生物制约;(3)研发以土壤养分调控为基础的植被恢复技术,解决退化草地恢复的土壤制约;(4)构建基于牧民新技术应用的草地适应性管理模式。分析认为,基于乡土草种、微生物、养分调控为主的物源途径的“近自然恢复”,有潜力成为青藏高原退化草地恢复的有效措施。
贺金生贺金生姚拓姚拓孙书存吕植曹广民曹广民吴新卫卜海燕朱剑霄
关键词:种源土壤微生物土壤养分适应性管理高寒草地
一种评价转基因棉花对非靶标生物影响的检测方法
本发明属于转基因作物生态风险评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双斑青步甲评价转Bt基因棉花抗虫性的检测方法。该方法的原理是利用棉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关系、即双斑青步甲-棉铃虫-棉花,以捕食者种群的数量反映转Bt基因棉花对靶标生物...
孙书存吴新卫曹瑞
一种防治水华发生的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属于生态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治湖泊水华发生的方法,即建立网隔防治大型浅水湖泊水华大面积发生的生态工程方法,根据风在水华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利用围网分别在风向上游和下游将湖面分割成若干水面小于6km<Sup>2...
孙书存吴新卫
文献传递
若尔盖沙化草甸群落特征和土壤特性的耦合关系
2023年
若尔盖高寒草甸部分地区呈现严重沙化态势,了解植物和土壤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对揭示沙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潜在、轻度、中度和重度4种沙化草甸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沙化程度下高寒草甸的植被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规律及二者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随沙化程度加剧,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盖度、高度、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以及地下与地上生物量之比逐步下降,而植物群落α多样性指数和地上生物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轻度沙化程度下最大(丰富度为15,Shannon-Wiene指数为2.38,地上生物量为468.94 g/m^(2)).(2)潜在沙化和重度沙化草甸中禾本科生物量最高(1574.66 g/m^(2),400.47 g/m^(2)),轻度沙化草甸中莎草科生物量最高(1863.65 g/m^(2)),中度沙化草甸中杂类草生物量最高(496.02 g/m^(2)),显示出草甸沙化不同阶段植物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变化.(3)草甸沙化导致土壤容重和pH显著增加,而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含量显著下降.(4)群落盖度、高度和群落总生物量与土壤含水量、全碳、全氮、阳离子交换量、硝态氮和铵态氮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禾本科生物量与土壤含水量、总有机碳、全碳、全氮和阳离子交换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莎草科生物量与土壤全碳、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杂类草生物量与土壤pH呈显著正相关.可见,土壤铵态氮和总有机碳是高寒草甸沙化过程中决定其土壤肥力以及植被群落结构和组成的主要因素;结果可为草甸沙化治理中物种功能群配置以及促进自然恢复过程提供理论依据.
锁才序费璇吴新卫向双孙书存
关键词:沙化高寒草甸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土壤理化性质
若尔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现状与展望被引量:6
2016年
若尔盖湿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寒湿地,高海拔和常年低温是其最显著的气候特征.若尔盖湿地是我国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之一,孕育着丰富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资源.若尔盖湿地分布有全球面积最大的高寒沼泽,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和土壤碳汇功能.同时,若尔盖湿地提供高质量的牧草,是我国的第五大放牧草地.然而,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若尔盖湿地面临着温度上升,降水量减少,开渠排水和过度放牧等问题,鼠虫害频发和生物入侵等现象日益加剧.本文在介绍了有关若尔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所面临生态问题以及最新研究进展后,提出了未来研究需要加强的方向.
胡雷吴新卫周青平孙书存
关键词:若尔盖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生物多样性生物入侵青藏高原
一种用于收集原状土柱淋溶液和地表径流实验的装置
本发明涉及土壤生态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用于收集原状土柱淋溶液和地表径流实验的装置。本发明装置包地表径流收集器、过滤网、橡胶管、孔板、漏斗、容器和支架台,通过各构建的搭配连接,可严格控制试验条件,减少误差,根据不同的草地退...
向双锁才序吴新卫孙书存
文献传递
一种放牧生态系统中沙化草地的恢复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放牧生态系统中沙化草地的恢复方法:S1、选取放牧草地生态系统中极端退化的沙化草地;S2、进一步确定相邻草地有正常大型家畜放牧活动的沙化草地作为恢复对象;S3、在每年的植物生长季早期,将相邻草地进食后的大型...
吴新卫解明达供曲巴让孙书存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