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造影
  • 5篇成像
  • 4篇对比剂
  • 4篇血管
  • 3篇动脉
  • 3篇血管造影
  • 3篇影像
  • 3篇肿瘤
  • 3篇颅脑
  • 3篇静脉
  • 3篇机体
  • 3篇计算机体层
  • 3篇冠状
  • 3篇X线
  • 3篇CT
  • 3篇病变
  • 3篇磁共振
  • 2篇低剂量
  • 2篇低张
  • 2篇血管造影术

机构

  • 15篇华中科技大学
  • 10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湖北省肿瘤医...
  • 1篇武汉亚洲心脏...
  • 1篇武汉市医疗救...

作者

  • 23篇吴红英
  • 10篇余建明
  • 10篇雷子乔
  • 7篇史河水
  • 6篇韩萍
  • 4篇郑传胜
  • 4篇刘永华
  • 4篇罗昆
  • 3篇周承凯
  • 3篇梁惠民
  • 3篇杨明
  • 3篇王孝英
  • 3篇柳曦
  • 3篇冯敢生
  • 3篇孔祥泉
  • 2篇樊艳青
  • 2篇徐才元
  • 2篇郑金龙
  • 2篇于群
  • 2篇赵龙

传媒

  • 9篇临床放射学杂...
  • 6篇中华放射医学...
  • 3篇中华放射学杂...
  • 3篇放射学实践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第七届全国临...

年份

  • 3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4
  • 2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5
  • 2篇2002
  • 2篇2001
  • 2篇2000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双层探测器光谱CT单能量成像联合个性化注射方案在颅脑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7
2022年
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单能量成像联合个性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在颅脑CT血管成像(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11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采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和个性化对比剂注射方案行颅脑CTA检查的76例患者的影像资料。对基于双层探测器光谱CT数据重建生成的120 kVp混合迭代传统能量图(常规组)与50 keV光谱虚拟单能量图(试验组)进行图像质量的客观和主观评价,客观评价内容包括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处的CT值、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脑实质的CT值和标准差。主观评价由2名高年资影像医师按照5分法完成,2名医师主观评分的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或Wilcoxon秩检验进行组间分析。结果试验组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及脑实质的CT值、SNR和CNR均较常规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2名医师对试验组的主观评分均为5(5,5)分,对常规组的主观评分均为4(4,4)分,医师间主观评分一致性较好,Kappa值分别为0.74和0.84。试验组主观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1.15,P<0.001)。结论在颅脑CTA检查中,使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单能量成像联合个性化对比剂注射方案,能够显著提高SNR和CNR,优化图像质量。
罗昆董仟杨明雷子乔余建明吴红英
关键词:脑动脉对比剂
骶髂关节病变的CT诊断被引量:50
2001年
目的 阐明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材料与方法 搜集经临床确诊或病理证实的 3 5例骶髂关节病变者 ,男 2 2例 ,女13例。其中强直性脊柱炎 (AS) 13例 ,类风湿性关节炎 (RA) 7例 ,化脓性骶髂关节炎 2例 ,骶髂关节结核 5例 ,髂骨致密性骨炎 6例 ,创伤性关节炎 2例。结果 CT表现 :AS常双侧对称发病 ,自关节下部开始 ,关节面硬化与破坏 ,间隙狭窄或消失 ,骨桥形成 ;RA常一侧发病 ,易侵犯关节上半部 ,关节面密度减低 ,骨质疏松 ,关节面下出现周围硬化的小囊状骨缺损 ;化脓性骶髂关节炎常单发 ,骨质疏松 ,破坏 ,增生 ,关节间隙增宽或变窄 ,关节囊肿胀 ,关节强直 ,周围软组织肿胀或钙化 ;骶髂关节结核常单侧发病 ,多位于关节中下部 ,关节面模糊 ,骨质破坏及死骨形成 ,关节间隙增宽 ,常伴冷脓肿和窦道形成 ;髂骨致密性骨炎示髂骨面硬化区 ,不累及关节 ;创伤性关节炎骨关节面增生、浓密 ,关节间隙狭窄 ,可伴骨性强直。结论 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各不相同 ,CT能清楚显示骶髂关节及其周围结构 ,是目前诊断骶髂关节病变最理想的检查手段。
郑金龙韩萍史河水吴红英田志梁刘永华李友林
关键词:骶髂关节病变CT磁共振成像
全数字化乳腺摄影及MRI对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诊断价值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全数字化乳腺摄影及MRI检查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7例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的全数字化乳腺摄影及MRI表现特征。结果 24例表现为局部肿块,4例伴乳头内陷,8例表现为乳头溢液,6例呈急性炎症改变。全数字化乳腺摄影检查37例,有阳性征象者35例,(35/37,94.6%),其主要表现分5型:肿块结节型24例,炎症样型5例,局部结构紊乱型4例,乳晕下导管扩张型2例,阴性表现2例。乳腺MR检查26例,均有阳性发现(26/26,100.0%),其中25例显示强化,多表现为结节样强化2例及条索状强化23例。结论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全数字化乳腺摄影及MRI表现虽无明显特异性,但仍有一定的常见表现,仔细分析其特征,并紧密结合临床资料,可提高诊断准确率,有利于指导外科手术。
程娟娟孔祥泉吴红英王孝英
关键词:全数字化乳腺摄影磁共振成像浆细胞性乳腺炎
低张双重造影对早期食管癌浸润深度的研究
早期食管癌的定义是根据1962年日本内镜协会规定早期胃癌诊断的标准,即:癌组织局限于粘膜内或侵及粘膜下层而未达到固有肌层的癌,不论有无局部淋巴结转移与远处器官转移均称为早期癌.这个定义在全球推广应用至今,无可非议.据文献...
王孝英吴红英
关键词:食管癌低张双重造影影像诊断
文献传递
BI-RADS分类在全数字化乳腺摄影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86例患者行全数字化乳腺摄影(FFDM)检查,并根据第四版 BI-RADS 分类标准进行图像分析。将 BI-RADS 分类评估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586例患者的 FFDM 检查共发现601个病灶,其中良性病灶340个,恶性病灶261个。与病理结果比较,BI-RADS 分类评估对良、恶性乳腺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82.9%,敏感度为92.0%,特异度75.9%,阳性预测值为74.5%,阴性预测值为92.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为0.871(P <0.001),95%可信区间为0.842~0.900。结论:BI-RADS 分类标准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指导临床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程娟娟孔祥泉吴红英
关键词:放射摄影术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乳腺疾病
DSA技术在兔肝脏介入实验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 探讨兔肝脏介入实验中DSA图像的影响因素及处理措施。材料与方法 分析 6 0只次大白兔肝动脉造影栓塞前后的DSA图像。结果 大白兔肝动脉造影图像中 ,优者 4 8只次 (80 % ) ;良者 9只次 (15 % ) ;差者 3只次 (5 % )。结论 动物术前准备、术中呼吸运动的控制、对比剂的适当应用、滤过材料的选择、术后图像的后处理等对保证动物实验中的DSA图像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吴红英冯敢生梁惠民柳曦余建明徐才元
关键词:DSA技术肝动脉造影大白兔术前准备量具对比剂
DSA技术在顽固性鼻出血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7
2005年
目的探讨顽固性鼻出血的数字减影(DSA)成像技术,评价其在顽固性鼻出血介入治疗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搜集顽固性鼻出血患者20例,经颈外动脉DSA充分显示动脉走行并行栓塞治疗,术后复查DSA评价栓塞效果。对介入治疗前后图像作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患者造影均清晰显示鼻区出血血管及供血动脉,其中单侧供血18例,双侧供血2例;单纯由颌内动脉供血16例,由颌内动脉和面动脉同时供血4例。20例患者在供血血管栓塞后均成功止血,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合理的注射参数、合适体位、恰当的后处理技术和延长采像时间等方法可提高出血动脉的显示率。
吴红英郑传胜余建明徐才元冯敢生
关键词:DSA技术顽固性鼻出血介入治疗
多层螺旋CT诊断胡桃夹综合征的价值被引量:30
2007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 CT(MSCT)对胡桃夹综合征(NC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临床和相关检查诊断为 NCS 的患者(病变组)与80例正常肾血管者(对照组)的 MSCT血管影像或 CT 增强扫描的影像资料。观察左肾静脉(LRV)及其属支的形态、走行位置以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测量2组中肠系膜上动脉(SMA)与腹主动脉(AA)的夹角(a)、SMA 与 AA 三角间隙内LRV 断面中点水平 SMA 后缘与 AA 前缘的距离(d),在 LRV 横断面上分别测量:SMA 和 AA 间隙内LRV 的截面积(s1)、近肾侧 LRV 管径最大点截面积(s2),并计算 s2和 s1的比值(q),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变组 LRV 均明显扩张,其中7例合并性腺静脉增粗。LRV 狭窄并回流受阻的原因为:14例 SMA 与 AA 的夹角狭小,2例 LRV 走行于 AA 后。病变组的 a、d、s1、s2和q(s2/s1)分别为:(21±4)°、(0.53±0.11)cm、(0.28±0.06)cm^2、(1.42±0.48)cm^2、5.26,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52±24)°、(1.39±0.70)cm、(0.81±0.32)cm^2、(1.21±0.35)cm^2及1.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 MSCT 能精确测量并判断 LRV 狭窄的程度,为诊断和治疗 NCS 提供了一种新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史河水樊艳青韩萍周承凯赵龙吴红英于群刘永华
关键词:肾静脉血管造影术
第三代双源CT低剂量扫描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筛查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探讨第3代双源CT低剂量扫描模式结合迭代重建技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并评价其辐射剂量。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进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筛查患者12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成试验组和常规组,各60例。试验组采用第3代双源CT机,Turbo Flash扫描模式,开启CARE kV,参考管电压90 kV,螺距2.0,ADMIRE算法。常规组采用128排CT机,常规螺旋扫描模式,固定管电压120 kV,螺距1.2,FBP算法。比较两组图像中主动脉、脊柱后方肌肉及皮下脂肪CT值、主动脉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通过这些客观参数来评价图像质量,由2位高年资影像专家采用双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并比较两组图像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结果试验组患者主动脉、脊柱后方肌肉的CT值分别为(45.38±4.77)和(53.41±8.44)HU,主动脉SNR为2.82±0.59,明显高于常规组的(39.68±6.26)、(42.66±6.32)HU和2.58±0.61(t=5.608、7.897、2.162,P<0.05),而主动脉噪声、CNR及主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CTDIvol、DLP、E分别为(3.09±1.02)mGy、(107.57±32.81)mGy·cm、(1.51±0.46)mSv,常规组分别为(7.00±1.80)mGy、(261.65±73.93)mGy·cm、(3.66±1.03)mSv,试验组明显低于常规组(t=-14.680、-14.756、-14.756,P<0.05)。结论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筛查中,使用第3代双源CT低剂量扫描模式结合迭代重建技术,在获得满足临床需求图像的同时,不仅有效地降低了辐射剂量,还提高了图像的SNR。
罗昆雷子乔董仟宁先英杨明孔祥闯吴红英余建明郑传胜
关键词:低剂量
CT窗口技术在诊断恶性骨肿瘤的应用被引量:11
2001年
目的 研究不同窗宽窗位技术在恶性骨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分别在骨窗、软组织窗及中间窗下 ,对 2 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恶性骨肿瘤患者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统计学分析 ,比较不同窗口条件下CT对恶性骨肿瘤的诊断率。结果 骨窗能明确反映骨肿瘤骨密度异常的区域 ,而软组织窗及中间窗对显示肿瘤周围软组织和骨皮质受侵犯以及水肿等更敏感。结论 窗口技术对骨肿瘤的定性和分期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吴红英梁惠民曾祥阶
关键词:CT恶性肿瘤窗位恶性骨肿瘤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