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蓉
- 作品数:36 被引量:240H指数:11
- 供职机构:安徽省气候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淮河流域气象开放研究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 降尺度方法在安徽省月季降水预测中的应用
- 罗连升程智丁小俊段春锋徐敏谢五三吴蓉杨玮
- 短期气候预测是根据大气科学的原理,运用现代气候动力学、统计学等方法和计算机、数据库、通信技术等手段,对月、季、年际时间尺度的气候趋势和气候灾害进行科学预测。其所要承担的是帮助农业、水利和防灾减灾等部门了解掌握未来数月或一...
- 关键词:
- 关键词:降水预测
- 近55年安徽省小时降水变化特征与极值分布
- 资料与方法。安徽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天气气候复杂多变,极端强降水事件多发,常引发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城市内涝等灾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因而对安徽省极端强降水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应用安徽省所有国家站逐小时...
- 谢五三宋阿伟吴蓉
- 关键词:小时降水极值分布重现期
- 文献传递
- 城市化对安徽省极端气温和日较差变化的影响
- 利用高分辨率陆地卫星遥感影像结合GIS技术,将安徽省气象观测站分成三类-城市站、郊区站和乡村站,统计分析三类站点的日最高、最低气温、日较差的极端值和相对极端值的年和季节变化趋势,初步分析了城市化对安徽省气温序列的影响。
- 吴蓉杨元建
- 2022年安徽省区域性高温和干旱过程综合评估被引量:10
- 2022年
- 基于1961—2022年安徽省80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和平均气温资料,利用区域性极端事件客观识别方法识别区域性高温和干旱过程,进一步提取过程历时、影响范围、过程强度指标,并应用于已构建的综合强度评估模型,对2022年高温干旱开展异常气候特征分析和区域性过程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22年夏季安徽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2.2℃,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6—9月降水量偏少达4成,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四少。持续高温少雨导致安徽省淮河以南出现严重干旱。2022年夏季出现6次区域性高温过程,其中8月1—23日综合强度达“特强”等级,虽不及1966、1967和2013年高温过程,为历史第四强,但年度累计综合强度为1961年以来最强。夏秋季出现2次区域性干旱过程,与1961年以来最强的其他9次区域性伏秋连旱过程相比,截至9月30日,7月28日以来的区域性干旱过程已持续65 d,综合强度等级为“特强”,但不及1966、1967、1978和2019年过程。
- 王胜田红吴蓉丁小俊谢五三戴娟唐为安
- 关键词:高温干旱
- 城市化进程对安徽省风速的影响被引量:12
- 2016年
- 利用1981—2010年安徽省61个站的逐日风速资料,结合卫星遥感台站分类方法,统计分析了城市化进程对年、季节平均风速、最大风速和小风日数的影响和贡献。结果表明:(1)近30年安徽省年、季节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呈显著减少趋势,小风日数呈显著增加趋势。城市站的变化速率明显大于乡村站,郊区站基本介于二者之间。(2)2000年开始安徽省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城市站与乡村站平均风速及小风日数距平的差异有明显增大趋势。(3)城市站与乡村站年平均风速的趋势系数之差为-0.10(m/s)/10a,城市化对年平均风速减弱的贡献率为40.0%,春季更明显;城市站与乡村站年小风日数的趋势系数之差为15.58d/10a,城市化对年小风日数增多的贡献率为46.9%,秋、冬季更明显;城市化对年最大风速的影响不明显。
- 陶寅黄勇杨元建王凯程向阳汪明光吴蓉
- 关键词:城市化效应风速贡献率
- 城市化对安徽省极端气温事件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6年
- 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对安徽省46个台站进行分类,统计分析了城市站、郊区站和乡村站1961—2010年的极端气温指数的年和季节的变化趋势及其受城市化的影响和贡献。结果表明:1)近50年来,除最高气温年极大值外,其他气温年极值都有明显上升趋势,以最低温度极小值最显著;暖日、暖夜天数呈增加趋势,而冷日、冷夜天数呈减少趋势,其中暖夜和冷夜变化趋势更明显;各极端指数的变化趋势总体均表现为城市站较乡村站更显著,郊区站介于两者之间。2)城市站最高气温极大值、最低气温极大值和最低气温极小值因城市化造成的增温分别为0.144、0.184和0.161℃/10a,增温贡献率分别达100.0%、58.8%和21.6%,但城市化对最高气温极小值影响较弱;季节尺度的城市化影响基本都造成增温,春、秋季更明显,而增温贡献率以春、夏季更明显,冬季最小或不显著。3)城市化效应使暖日和暖夜天数增加、冷夜天数减少的趋势更加显著,城市化影响贡献率都在40%以上;暖日、暖夜和冷夜天数的城市化影响贡献率都在冬季最小或不显著。
- 吴蓉孙怡杨元建谢五三陶寅张浩石涛
- 关键词:城市化极端气温
- 东津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被引量:19
- 2017年
- 本文从暴雨致灾机理出发,以东津河流域为例,开展中小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技术研究。根据气象资料、水文资料、地理信息资料、社会经济统计资料以及历史灾情资料等,运用TOPMODEL水文模型并结合统计法确定致洪临界面雨量,利用逐步回归法重建区域站资料序列,基于广义极值分布函数计算出不同重现期的致洪面雨量,根据流域内小时降水雨型分布,将不同重现期致洪面雨量以及叠加堤坝信息的DEM、manning系数等数据代人Flood Area模型进行洪水淹没模拟,得到不同重现期下洪水淹没图,再叠加流域内栅格化的人口、GDP以及土地利用信息,最终得到不同重现期下人口、GDP以及土地利用等风险区划图谱。建立的中小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技术方法简便可行,区划结果精度高、实用性强,对于面向实时防灾减灾的动态灾害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 谢五三吴蓉田红卢燕宇
- 关键词:暴雨洪涝风险区划
- 未来RCPs情景下淮河流域夏玉米卡脖子旱风险预估被引量:3
- 2021年
- 针对干旱气候变化及其对淮河流域夏玉米的可能影响,基于历史灾损构建的致灾阈值模型,应用第5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CMIP5)中的5个全球气候模式(GCMs)和3种典型浓度路径(RCPs)情景输出的逐日气温和降水量数据,计算不同RCPs情景下致灾阈值以上气象干旱发生频率,结合承灾体的暴露度和脆弱性,构建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开展淮河流域21世纪近期(2020—2039年)、中期(2040—2069年)和远期(2070—2099年)夏玉米抽雄—乳熟期卡脖子旱风险预估。结果表明:不同气候模式对淮河流域的气温和降水量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气温模拟效果更佳。未来夏玉米抽雄—乳熟期将有所提前,该生育期日数缩短;预估未来淮河流域夏玉米抽雄—乳熟期气象干旱日数年际变幅大,从其线性趋势看,RCP4.5和RCP8.5情景下气象干旱日数线性趋势不明显,而RCP6.0情景下线性增加显著。在致灾因子及承灾体的综合影响下,未来淮河流域夏玉米卡脖子旱风险年际波动大,干旱灾害风险增大,21世纪各时期,其风险远期最高、中期最低;不同情景由低向高排放情景下干旱风险依次增高。预估的干旱风险空间差异明显,总体上该流域北部风险高于南部、西部高于东部。
- 宋阿伟王胜段春锋谢五三唐为安戴娟丁小俊吴蓉
- 关键词:夏玉米淮河流域
- 基于GIS的芜湖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分析被引量:2
- 2021年
- 为了减少暴雨洪涝灾害对环境的影响,通过使用芜湖市气象、水文、地理信息、社会经济等资料以及FloodArea淹没模型,在GIS平台上提取制作出了T年一遇的芜湖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图以及不同重现期下人口、GDP以及土地利用等风险区划图谱。以芜湖2016年7月2日暴雨为例,对暴雨洪涝风险区划方法进行评估,结果表明:7月2日暴雨过程中,芜湖市辖区青弋江一带的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与实况较为相符,漳河一带风险区划等级较实况略偏低。总体来说,芜湖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较为合理,可有效减少暴雨洪涝灾害对环境的影响。
- 李鸾谢五三吴蓉
- 关键词:GIS暴雨洪涝风险区划
- 基于FloodArea模型的城市内涝灾害风险评估与预警被引量:18
- 2018年
- 近年来,城市内涝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运用合肥市气象数据、地理信息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以及历史内涝灾情数据,基于二维非恒定流水动力模型(FloodArea),开展城市内涝灾害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研究。研究表明:根据城市内涝预警业务需求,综合暴雨强度公式和广义极值分布两种方法,推算出合肥市1、3、6、12、24 h下5、10、20、30、50、100 a一遇的降水量,应用FloodArea模型模拟得到不同历时下多个重现期的淹没水深图谱,耦合精细化的承灾体信息及脆弱性曲线,完成合肥市城市内涝风险评估,再结合强降水预报,开展城市内涝风险预警业务应用;由典型内涝过程的效果检验可知,风险评估结果与灾情调查数据较为吻合、可靠度高,进而建立了降水预报→淹没模拟→风险评估→预警发布→效果检验一套较为完备的城市内涝风险评估与预警业务流程,可用于城市内涝实时风险评估与预警业务。
- 谢五三吴蓉丁小俊
- 关键词:城市内涝风险评估风险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