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鹏

作品数:8 被引量:42H指数:4
供职机构:国土资源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研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2篇养殖
  • 2篇盆地
  • 2篇古近纪
  • 2篇沉积相
  • 1篇地质
  • 1篇地质历史
  • 1篇地质历史时期
  • 1篇东海陆架盆地
  • 1篇动力学
  • 1篇动力学机制
  • 1篇动力学特性
  • 1篇动力学意义
  • 1篇断陷
  • 1篇断陷盆地
  • 1篇新生代
  • 1篇氧化物
  • 1篇养殖海域
  • 1篇养殖环境
  • 1篇有机碳
  • 1篇有机质

机构

  • 7篇中国海洋大学
  • 4篇教育部
  • 2篇国土资源部
  • 2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 1篇乳山市海洋与...
  • 1篇中国石化

作者

  • 8篇吴鹏
  • 4篇许淑梅
  • 4篇李灵波
  • 4篇张威
  • 4篇刘智
  • 4篇张海洋
  • 3篇李健伟
  • 2篇孙耀
  • 2篇冯怀伟
  • 2篇徐琦松
  • 2篇李萌
  • 1篇孟伟
  • 1篇戴黎明
  • 1篇姜守轩
  • 1篇李莉
  • 1篇张海龙
  • 1篇肖晓彤
  • 1篇徐林梅
  • 1篇陶舒琴
  • 1篇杨作升

传媒

  • 2篇海洋地质与第...
  • 2篇海洋地质前沿
  • 1篇硅酸盐通报
  • 1篇海洋水产研究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6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08
  • 1篇200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Mg-Fe-La层状三金属氧化物对水中As(Ⅴ)的吸附性能研究被引量:1
2019年
研究利用水热法制备Mg-Fe-La层状三金属氧化物(Mg-Fe-La TmO),通过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等实验探索其对As(Ⅴ)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Mg-Fe-La TmO对As(Ⅴ)的吸附行为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与Freundlich模型,饱和吸附量达65.2 mg/g,高于一般吸附剂。XPS显示Mg-Fe-La TmO对As(Ⅴ)的吸附机理主要是形成了铁砷和镧砷络合物。
鄢圣金夏令吴鹏吴鹏
关键词:
南海关键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海岸线变化被引量:7
2013年
整个南海新生代的演变可概括为一系列微板块在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运动影响下发生拉薄、裂解、滑移、旋转、会聚和碰撞的过程,特别是经过55、33、25、16、6、2Ma关键时期的演化,最终形成现在具有陆架和深水海盆特征的西太平洋最大边缘海。依据南海内部各坳陷盆地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海相边缘沉积相类型、古水深、钻井资料等能够依次重建南海特殊历史时期的古岸线位置,分析其变迁规律,并与古新世、始新世之交的高温事件,始新世末—渐新世初全球气候变冷事件,渐新世—中新世全球变冷、海平面下降事件,中中新世早期气候回暖、全球海平面上升事件,上新世早期全球变暖事件,晚上新世北极冰盖形成等系列事件进行对比,从而进一步了解古新世以来南海的环境演变过程。
许淑梅吴鹏张威张海洋刘智戴黎明李健伟李灵波
关键词:沉积环境沉积相
桑沟湾养殖海域沉积物中N的溶出动力学特性被引量:2
2008年
2003年8月和11月对桑沟湾进行了2次生态环境的调查研究,通过沉积物-水界面交换室内培养实验得到了总氮(TN)和无机氮(IN)在沉积物-水界面的交换量与时间的动力学关系,利用非线性拟合技术和连续函数计算法计算了该湾沉积物-水界面TN和IN的交换速率。其变化范围TN为2.82~10.83mg/m^2·d,IN为1.71~2.94mg/m^2·d;研究发现TN的交换速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总体趋势为相同站位的交换速率8月高于11月,IN的交换速率有微弱的季节变化,相同站位的交换速率为8月略高于11月;TN和IN不同站位的交换速率均为扇贝和牡蛎养殖区高于海带养殖区;并研究了IN的各种存在形式,结果表明夏季NH4-N为主要的存在形式,而秋季NO3-N为主要的存在形式。
刘霞孙耀石晓勇武晋宣吴鹏
关键词:沉积物-水界面动力学
乳山湾东流区滩涂贝类养殖环境中自身污染现状分析被引量:16
2007年
根据2004年6、8和10月对乳山湾的3个航次的调查资料,研究了乳山湾总氮、总磷、总有机碳的平面分布和垂直分布。结果表明,TOC、TP的平均含量及其各层次含量均未超标,TN部分超标。无论平面分布还是垂直分布,TOC、TP、TN的含量季节差异不明显,但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TP、TN、TOC最大值,集中在污水排放口和高密度养殖区;垂直分布,大部分站位表层以下垂直变化基本趋于平稳,各层次含量基本相近;养殖区与非养殖区相比,TOC、TP的平均含量及其各层次含量基本表现为养殖区大于非养殖区,但二者相差不大。结果显示,乳山湾集约化贝类养殖对其滩涂养殖环境尚未造成积累性自身污染。
吴鹏孙耀徐林梅孟伟姜守轩宋建中
关键词:贝类养殖自身污染总磷总有机碳
运用生物标志物研究全新世南黄海泥质区陆源有机质输入的变化被引量:1
2016年
分析南黄海中部泥质区柱状样ZY1和ZY3中的生物标志物,来研究全新世沉积有机质的来源和运输过程的变化.根据海源生物标志物(菜子甾醇、甲藻甾醇和长链烯酮含量的总和(?PB,Phytoplankton Biomarker)和泉古醇(crenarchaeol))、陆源生物标志物(烷醇(?n-alkanols)和土壤厌氧细菌生物标志物(br GDGTs))以及TMBR′和BIT指标,重建了全新世黄海海源有机质(marine organic matter,MOM)和陆源有机质(terrestrial organic matter,TOM)的沉积历史.结果表明海源有机质和陆源有机质的变化与陆地植被丰度、海洋浮游植物生产力和海洋环流系统的输运过程有关.受海洋环流系统不断增强的影响,全新世南黄海海源生物标志物含量呈增加趋势,指示了海源有机质输入的增多.陆源生物标志物含量变化波动较大,揭示了影响黄海陆源有机质埋藏的因素可能更复杂:早全新世(7200~6000cal a BP)陆源有机质输入量适中,由于环流系统还未形成,输运黄海陆源有机质有限,但仍存在河流输运的陆源有机质.中全新世(6000~3000cal a BP)陆源有机质含量较低,陆源有机质供应的减少和环流系统输运的增强共同导致陆源生物标志物含量减少,但是变化趋势比较稳定.晚全新世(3000cal a BP至今)南黄海陆源有机质增加,原因是尽管陆地有机质的供应减少,但由于环流系统增强,输运较多陆源有机质至南黄海中部.
吴鹏肖晓彤陶舒琴杨作升张海龙李莉赵美训
关键词:南黄海全新世生物标志物陆源有机质
中卫及周缘地区石炭纪主要海泛期沉积体系被引量:3
2014年
中卫及周缘地区位于阿拉善地块、华北板块、北祁连加里东造山带之间,该区上古生代受区域构造和全球海平面变化影响,地层发育与华北地区有较大差异。通过收集整理3条野外实测地质剖面及19条剖面资料,根据剖面岩性、沉积结构、构造、沉积旋回等,对中卫及周缘地区石炭纪岸线变迁、沉积范围、主要海泛期沉积体系及沉积相的纵向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将研究区石炭系地层划分为三角洲、堡岛、碳酸盐岩台地、浅海4类沉积体系。早石炭世早期,南秦岭洋的海水开始入侵研究区南部,沉积范围呈狭长带东西向展布;早石炭世晚期海侵范围逐步向北、向东扩大,于早石炭世形成由阿拉善古陆、鄂尔多斯、北祁连围成的祁连海沉积区。早石炭世海水较深,沉积物以厚层灰岩为主,碳酸盐岩台地和堡岛沉积体系较为发育。晚石炭世海侵继续向北、向东扩大,晚石炭世晚期研究区祁连海与华北陆表海在中央古隆起北部汇合;早二叠世早期,中央古隆起没于水下,祁连海与华北海已广泛连通。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早期海平面变化频繁,海水较浅,沉积物以碎屑岩为主并夹有灰岩,主要发育三角洲沉积体系、堡岛沉积体系以及浅海沉积体系。
刘智崔红庄许淑梅吴鹏张海洋张威冯怀伟李灵波李健伟徐琦松李萌
关键词:石炭纪沉积相
渤海湾盆地-东海陆架盆地-菲律宾海盆地古近纪沉降中心迁移及其动力学意义被引量:8
2014年
分析了古近纪渤海湾盆地、东海陆架盆地和菲律宾海盆地的总体盆地结构和沉积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三大盆地古近纪沉降中心的迁移规律,提出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和太平洋板块后退式俯冲是导致三大盆地演化呈现规律性的原因,且前者是主导因素。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引起地幔流自西向东蠕动并上涌,使岩石圈拉伸、减薄、破裂,在中国东部盆地产生NE向断裂的右旋走滑,进一步影响并控制了渤海湾盆地和东海陆架盆地的构造演化。太平洋板块的后退式俯冲为亚洲东部的岩石圈向东伸展、蠕散提供了应变空间,太平洋板块晚始新世俯冲方向的改变对东海陆架盆地和菲律宾海盆地向东的构造跃迁及沉降中心迁移产生了重要影响。
许淑梅张海洋张威吴鹏刘智李灵波李健伟
关键词:动力学机制东海陆架盆地渤海湾盆地
从陆内到陆缘:中国东部古近纪断陷盆地的深部背景及沉积特征被引量:4
2013年
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演化对中国东部古近纪沉积盆地的沉降及充填具有控制作用。讨论了我国东部新生代断陷盆地群的深部构造背景,在相对统一的板块构造背景中初步分析了陆缘断陷盆地和陆内断陷盆地的形成演化与周边板块主要构造运动事件的关系,并对这种关系的一致性进行了简要讨论。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构造演化阶段内的陆缘和陆内断陷盆地的沉积建造特点和沉降中心迁移规律进行了对比分析,对位于中国东部复杂构造体制内不同位置的陆缘与陆内断陷盆地每个构造演化阶段的沉积响应特征及其一致性和差异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将东部陆内和陆缘断陷盆地的沉积建造渐变特征或变异规律与深部构造过程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对深入理解我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群系的盆间关系,深入认识新生代断陷盆地浅部过程与深部过程之间的耦合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张威蒙轸许淑梅李灵波李建伟冯怀伟徐琦松李萌张海洋吴鹏刘智
关键词:新生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