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晓露

作品数:11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哲学宗教
  • 2篇政治法律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异化
  • 2篇庄子
  • 2篇武帝
  • 2篇墨子
  • 2篇汉武
  • 2篇汉武帝
  • 1篇大学生
  • 1篇大学生榜样教...
  • 1篇党性
  • 1篇道家
  • 1篇形式主义
  • 1篇学术史
  • 1篇学术史意义
  • 1篇养生
  • 1篇疑义
  • 1篇印度佛教
  • 1篇印顺
  • 1篇哲学
  • 1篇哲学突破
  • 1篇政治

机构

  • 7篇东南大学
  • 5篇南京大学

作者

  • 11篇周晓露
  • 2篇胡永辉

传媒

  • 2篇北方论丛
  • 1篇世界宗教文化
  • 1篇教育探索
  • 1篇湖南大学学报...
  • 1篇哲学研究
  • 1篇宗教学研究
  • 1篇衡阳师范学院...
  • 1篇江苏行政学院...
  • 1篇吉林省社会主...
  • 1篇汉江师范学院...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0
  • 1篇2017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墨子尚贤思想视域下大学生榜样教育新探
2023年
“贤”是华夏文明倡导的传统美德,尚贤理念则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精神内核。墨子尚贤思想不仅在组织建设、社会治理方面呈现独特气象,而且蕴含榜样示范、社会教化功能。因此需辩证把握墨子尚贤思想的辨贤之道、育贤之道、励贤之道,优化榜样选树、加强榜样培育、激励榜样行为,实现尚贤价值观念向尚贤具体实践的转化。砥砺当代大学生立志、明德、担当、成才,孕育全社会崇德尚贤的社会风气,构建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
韩津津周晓露
关键词:墨子尚贤榜样教育
论庄子“无名”的内涵及意义
2022年
先秦时期,诸子以“名”进行理论表达和思想争鸣是思想史上的重要现象。诸子所论之“名”双关语言和政治,然而庄子却认为,诸子“名”论皆局限于“物”而无法上达“道”,因此他力图越过“名”以立“无名”之道。从表面上看,“无名”似乎是对诸子论“名”的一种反动,但其本质上依然是借助“名”这一工具从反面来论说“道”,力图通过“无名”来阐述其道物无际的理想秩序。“无名”一方面显示出庄子直指人心而非借由外在秩序、规范进行社会治理的特色,另一方面则反向说明了注重秩序建构的时代思潮即将到来,即便是道家自身的发展也被此思潮席卷而走向了实用性与制度化。
周晓露洪修平
关键词:庄子无名道家儒家
从“名”看《老子》的哲学突破被引量:3
2020年
刑名新思潮对礼乐老传统的冲击和挑战动摇了周代政治的权力论证体系,新旧两套系统急需对权力-秩序体系进行重新诠释或建构,作为秩序建构的工具——“名”的问题就此提出。“名”可用来表征春秋中期以降的社会危机,对“名”问题的回应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诸子的“哲学突破”。从“无名”到“常名”揭示了《老子》对“道”的建构过程,即反对本质是“以智治国”的礼、法符号系统,并经由“无知”开启形上之“道”的建构。《老子》继承了“名”的秩序意义和“德”的话语,使“名”突破了作为权力符号的限制而成为一种普遍秩序,并将“德”的价值意味赋予“道”,使之成为价值本体。至此,《老子》将西周以来“天命有德”的思想收束于“道”,完成了对前“轴心时代”思想的继承式突破。
周晓露
关键词:《老子》哲学突破
近代围绕《印度之佛教》的争论及其学术史意义
2017年
太虚大师与印顺法师围绕《印度之佛教》争论的具体问题集中在印度佛教史的分期、人间佛教等方面,与王恩洋先生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对"空、有两宗何为了义"的不同看法。这场争论集中反映出争论各方对中国佛教未来发展的态度和看法,影响了之后人间佛教的理论发展和实践。
周晓露胡永辉
关键词:太虚印顺人间佛教印度佛教
论“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的内在逻辑
2020年
对于《庄子·养生主》中"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的理解,各家观点不一。如果将其置于庄子认识论与养生论的双重语境下,即可呈现如下逻辑:善、恶与名、刑相对应,庄子从养生立场反对名、刑的同时,意味着从认识层面质疑世俗善恶的标准。善恶标准具有相对性、不稳定性,甚至有可能威胁到生命,鉴于此,庄子并非以"为善""为恶"为处世原则,而是主张"无为善""无为恶"。由于名、刑、善、恶源于有为、有知,故"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最终指向了"无为而去知",即所谓"缘督以为经",其结果是既能使内在精神自由驰骋,又能使外在形体远离祸患,与《养生主》养身又养神的主旨相合。
周晓露
关键词:庄子养生
论汉代“谀儒”群体——以汉武帝时期为例
2013年
孔子对儒者人格早已做出"君子儒"与"小人儒"的理论判分。至少在汉武帝时期,儒家集团内部已分化为"君子儒"与"小人儒"两大对立阵营,从而历史地印证了孔子的理论预见。汉代大一统的政治环境实际上缩小了士人的政治选择空间,个人与集团利益的保障需要,儒学造诣与禄利的直接挂钩,致使儒者人格渐趋异化,形成了以好利、曲从主意、攀附权贵、排斥异己为典型特质的"谀儒"群体。
周晓露
关键词:汉代政治环境人格异化
神秀禅语疑义辨析——以“身灭影不灭,桥流水不流”为中心
2012年
神秀禅语"身灭影不灭,桥流水不流"是禅门有名的公案,因其晦涩难懂,故一直为学界所关注。结合神秀的理论体系,可以说这一禅语是其"一切诸法唯心所生"思想的集中体现,它既揭示了认识的种种差异性,又为"观心看净"的修养论提供了理论依据。
周晓露
关键词:观心
墨子“尚同”思想之于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价值及进路
2023年
“尚同”是在“尚贤”基础上展开的,是社会秩序重建的组织法则,也是家国同构文化中的独特部分。面对新时代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个人之困、政府之困、社会之困,在价值意蕴层面上,为培育公共精神提供丰厚滋养、为增进民生福祉夯实和谐沃土、为弘扬良好风尚凝聚向善力量。在实践进路层面上,培植经世治国的实践主体、打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营造崇德向善的文明风尚。“尚同”不仅为凝心聚力奠定了厚重的文化基础,还为坚持“两个结合”基础上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贡献了智慧启迪。
韩津津周晓露
关键词:墨子尚同公共精神
论汉武帝政策发展的四个阶段——兼谈“儒表法里”定位之误被引量:3
2011年
学界普遍认为,汉武帝政策的性质是"儒表法里"或"外儒内法"。事实上,武帝时期政策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存在着一系列变迁,因此,不能将其简单、静态地归结为"外儒内法",或"儒表法里",而应动态地划分为四个阶段:被动地执行道家无为政策,主动地推行儒家多为措施,半推半就地采用法家严刑峻法思想,主动地回归无为政治。
周晓露
艾克哈特对“空”义的阐释及其与僧肇之差异被引量:1
2013年
艾克哈特对"空"义的阐释至少有三种,即受造物的"空无"、自我的"空无"、神的"空无",并非如铃木大拙先生所说仅是心理意义上的"空"。与僧肇所宗"空"义相比,两者在"万有"虚无、得"空"路径、理论归宿三个方面呈现出差异性。
胡永辉周晓露
关键词:僧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