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次卓嘎
- 作品数:56 被引量:509H指数:13
- 供职机构:西藏农牧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 西藏野生油菜种质资源的分布和耐寒性鉴定被引量:4
- 2011年
- 对45份西藏野生油菜种质资源的地理来源进行分析,并对其耐寒性进行鉴定,其中野生白菜型油菜有14份,野生芥菜型油菜有31份。结果表明,在供试的西藏野生油菜种质资源中,冻害0级的材料有7份,1级有16份,2级有11份,3级有4份,4级有7份,野生白菜型油菜种质资源的耐寒性明显强于野生芥菜型油菜种质资源;野生白菜型和芥菜型油菜均有相对明显且独立的水平分布区域,野生白菜型油菜集中分布在山南地区和拉萨地区,野生芥菜型油菜则集中分布在日喀则地区;耐寒性较强的野生白菜型油菜种质资源主要集中在海拔2 900~3 800 m地区,耐寒性较弱的野生芥菜型油菜集中分布在海拔3 800~4 000 m地区。
- 大次卓嘎王建林管荣展
- 关键词:种质资源耐寒性地理分布
- 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构件种群相互关系及其与气候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被引量:13
- 2006年
- 以生物构件理论为基础,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技术对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种群构件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每株角果数、每角果粒数和粒重是产量构成的重要指标,随着每株角果数、每角果粒数和粒重的增大,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的产量明显增加,它们之间的构件因子关联度较大;2)主茎系统是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植株的基础,其间的关联性显示了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植株构件组成的整合作用;3)一级分枝长度、一级分枝角果数、二级分枝数、一级分枝粗度之间有较大的关联度,但与一级分枝发生高度关联度相对较小;4)研究的7个环境因子与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种群的生长关系均较密切,且温度是影响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分布和生命活动相对重要的环境因子,而降水为次要因子。
- 王建林常天军成海宏方华丽栾运芳何燕大次卓嘎李鹏
- 关键词:环境因子
- 西藏农业高校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探讨
- 2008年
- 为了适应新时期西藏农业发展的需要,立足西藏实际对农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初步建立了"认识性实践教学→印证性实践教学→科研性实践教学→生产性实践教学"的一套适合于农学专业的实践体系。
- 卓嘎大次卓嘎次仁央金
- 关键词:农学专业实践教学
- 西藏栽培大麦变种组成和分布规律研究被引量:21
- 2006年
- 【目的】探讨西藏栽培大麦变种的组成特点,揭示其地域分异规律。【方法】以马得泉大麦分类系统为基础,并根据笔者实地调查,对西藏栽培大麦变种组成和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1)西藏高原拥有栽培大麦601个变种。其中,二棱皮大麦13个变种,二棱裸大麦23个变种,中间型裸大麦7个变种;多棱皮大麦57个变种,多棱裸大麦501个变种。西藏栽培大麦变种组成具有明显的多棱、裸粒特点。(2)栽培大麦变种在相近海拔高度的分布,不同亚区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集中分布于藏东南亚区、藏东北亚区和藏中亚区,而在其它亚区则相对较少。(3)栽培大麦变种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分布,在海拔2 500 m以下地区很少分布,在3 000~4 000 m高度带内为集中分布区,大于4 000 m以上时,栽培大麦变种的数量则逐渐减少。(4)对该地区9个亚区栽培大麦变种相似性分析显示,察隅-墨脱亚区与藏东南亚区的差异远大于东西方向的差异。【结论】伯舒拉岭-南迦巴瓦峰-多雄-马拉一线作为西藏冬大麦区与冬春大麦区之间的分界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西藏栽培大麦变种在组成上具有明显的多棱、裸粒性,在地理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 王建林栾运芳大次卓嘎胡单
- 关键词:栽培大麦地理分布
- 西藏野生油菜种质资源植株形态性状多样性分析被引量:7
- 2010年
- 为拓宽西藏油菜的种质资源,并为发掘可提供西藏油菜研究利用的优异遗传资源,对来自西藏6个地区38个县的50份野生油菜种质资源形态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西藏野生油菜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变异系数最高是株粒重为75.00%,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单株有效角果数为0.9821;(2)通过主成分分析,将西藏野生油菜种质资源21个农艺性状化为6个主成分,其中累积贡献率为85.19%,以角果因子的贡献率最高为42.99%;(3)基于形态性状应用非加权配对法聚类,在遗传距离为6.61水平上可聚为五大类群,这五大类群可区分为矮秆粒重型、多分枝多角果型、高秆少分枝型等五种类型。
- 孟霞卓嘎旦巴大次卓嘎王建林
- 关键词:形态性状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 西藏野生蕨菜的人工驯化试验
- 2008年
-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野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为了保护西藏脆弱的生态环境,减少人工大面积采挖林下野菜,但又不影响农民的经济收入,充分、合理地利用西藏林下野菜资源,并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我们进行了西藏林下野生蕨菜人工驯化栽培研究,筛选出经济效益较高的栽培技术要点,以备野生资源匮乏或大量开发影响生态环境时使用。
- 大次卓嘎刘翠花张红锋周鹏
- 关键词:野生蕨菜人工驯化
- 中国栽培油菜的起源和进化被引量:27
- 2006年
- 在分析中国栽培油菜主要性状进化趋势的基础上,对中国栽培油菜的分类系统进行了补充完善。并通过油菜野生种分布、特有类型和原始类型分布、外类群分布、古代文化遗址考古及古代文献考证和地质与气候背景资料分析,提出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西部高山、丘陵地区是我国栽培白菜型和芥菜型油菜的起源地,并提出了芥菜型油菜起源与进化的另一条路径,即芥菜型油菜可能是由新疆毛芥染色体加倍演化而来的观点。
- 王建林栾运芳大次卓嘎张永青常天军方华丽成海宏何燕
- 关键词:油菜
- 西藏玉米杂交种的繁育技术研究被引量:7
- 2002年
- 本试验结果表明 :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引进的玉米杂交种四单 19在西藏林芝和拉萨均可种植 ,其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均较高 ;在西藏林芝首次进行四单 19(吉 4 4 4×Mo17)玉米杂交种繁育制种试验 ,初步取得了成功 ,在 933m2 土地上生产出 95 2kg杂交种和 74
- 刘翠花王庆祥田晓梅大次卓嘎张格杰
- 关键词:杂交制种玉米自交系
- 西藏野生油菜形态及生态特征多元统计分析被引量:17
- 2006年
- 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西藏野生油菜的形态及生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以野生油菜为对象的Q型聚类中,地理单元相近的野生油菜材料被聚到一起,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西藏不同地域野生油菜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得到了与西藏野生油菜亲缘实际分布一致的结果。(2)在以群体的数量指标为对象的Q型聚类中,发现气温,特别是最冷月气温是影响西藏野生油菜分布最重要的指标,这与主成分分析所提供的信息基本一致。
- 王建林何燕栾运芳大次卓嘎
- 关键词:生态性状
- 脱毒马铃薯光合及增产机理的研究被引量:18
- 2001年
- 以农牧 1号和凉薯 97二品种的脱毒和未脱毒处理植株为材料 ,对其光合特性及增产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脱毒马铃薯的群体光合速率、群体叶源量、干物重量、叶面积重量、叶面积系数均优于未脱毒处理。群体叶源量均与干物重、叶面积系数呈极显著正相关 ,表明群体叶源量可作为反映马铃薯生产力大小的可靠指标。脱毒处理在产量方面的优势十分明显 ,主要是影响单株薯重 ,而对构成产量的另一因素单株薯数的影响则很小。本文还对群体叶源量 。
- 栾运芳王建林大次卓嘎
- 关键词:马铃薯脱毒光合特性增产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