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姜友芝

作品数:12 被引量:6H指数:2
供职机构:池州学院中文系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小说
  • 3篇青春
  • 3篇青春之歌
  • 3篇文学
  • 3篇《青春之歌》
  • 3篇春之歌
  • 2篇代文
  • 2篇当代文学
  • 2篇叙事
  • 2篇艺术
  • 2篇张恨水
  • 2篇张恨水小说
  • 2篇女性
  • 2篇女性形象
  • 2篇现当代
  • 2篇现当代文学
  • 2篇教学
  • 2篇爱情
  • 1篇新课程理念
  • 1篇新中国文学

机构

  • 11篇池州学院
  • 1篇苏州大学

作者

  • 12篇姜友芝

传媒

  • 3篇池州学院学报
  • 2篇学语文
  • 1篇安庆师范学院...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兵团教育学院...
  • 1篇滁州学院学报
  • 1篇宿州学院学报
  • 1篇现代语文(上...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5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张恨水小说的电影化技巧与特质被引量:4
2011年
张恨水小说被改编成电影的有数十部,仅一篇《啼笑因缘》就创造了电影神话。这正是因为张恨水小说创作有意识地借鉴了一些电影镜头、电影蒙太奇、电影旁白等技术。小说在写作上能运用电影技法,但并不意味着就能将小说照搬成电影,张恨水小说具备电影化特质,具有被改编成电影的优势。新兴电影艺术因张恨水小说步入成熟期,这是张恨水小说对电影界做出的卓越贡献。
姜友芝
关键词:张恨水小说
《青春之歌》:红色光环之中的言情小说
50、60年代“政治第一,文艺第二”的社会观、文艺观造成的政治话语/革命话语主导了一切,政治意识形态规范了文学秩序。“十七年”文学都打上了“红色”的烙痕,《青春之歌》的显文本也笼罩着这层革命红色光环。 从文本当...
姜友芝
关键词:《青春之歌》言情小说现当代文学艺术生命力
文献传递
论新形势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有效教学
2011年
从有效教学角度分析了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现状,其具体表现为低效、无效或根本不讲成效,课堂上忽视对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确立多元解读的意识,开掘文本审美意蕴和开发本土作家作品,培育学生兴趣点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研究和分析;以《边城》、《紫藤萝瀑布》、《倾城之恋》、鲁迅作品、安徽籍作家作品等为例,论述有效教学的价值和意义;提出中国现当代文学通过有效教学可以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唤醒他们沉睡在心里的那份人类终极关怀的情愫,获得心灵的深化和胸襟的超脱。
姜友芝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有效教学本土作家
《丽石的日记》:悲哀与叹息之歌
2008年
庐隐的短篇小说《丽石的日记》是惊世骇俗之作。小说中的丽石是一名学生,也是一个要奋斗的女子。她要奋斗却又找不到出路,只能陷于烦闷之中。好不容易在同性朋友沅青身上找到一点精神安慰,不料沅青最终与她的表哥恋爱,结婚弃丽石而去,这对丽石是一个致命打击,最终她在"忧郁而死吧!忧郁而死吧!"的绝望哀叫中死去。
姜友芝
关键词:悲哀叹息同性恋
《林海雪原》与《书剑恩仇录》之比较研究
2011年
《林海雪原》是一部红色经典作品,《书剑恩仇录》是一部武侠小说。两部作品在传统小说的继承、主要人物的配置、英雄群体的塑造三个方面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共性。探究这一点以便对《林海雪原》文本作出合理的价值理性判断,旨在以此为切入点来探讨红色经典与通俗小说之间的关联。
姜友芝
关键词:林海雪原书剑恩仇录通俗小说
试论归有光叙事散文的小说化倾向
2011年
归有光是明代著名散文家。钱基博称他是明代最杰出的散文家.这种评价是中肯的。归有光在散文方面推崇司马迁的《史记》,“得其神理”,同时也尊崇唐宋诸家。他的著名作品有《先妣事略》、《寒花葬志》、《项脊轩志》等,其中《项脊轩志》是他的杰作。
姜友芝
关键词:叙事散文小说化倾向《项脊轩志》《寒花葬志》《史记》散文家
略论张恨水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被引量:2
2011年
张恨水是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大师,他塑造了众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几乎每一部小说中至少都有一个突出而鲜明的女性形象。本文主要通过对张恨水小说中女性形象类型,塑造女性形象的艺术手法,女性形象身上寄托了张恨水的人生思想等三个方面来分析张恨水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探究张恨水笔下的女性形象所蕴藏的深层文化内涵,反观张恨水的人生价值立场和人文关怀。
姜友芝
关键词:女性形象艺术手法爱情婚姻观悲悯情怀
论《青春之歌》的爱情模式
2009年
上世纪50、60年代"政治第一,文艺第二"的社会观、文艺观造成的政治话语/革命话语主导了一切,政治意识形态规范了文学秩序。"十七年"文学都打上了"红色"的烙痕,《青春之歌》的显文本也笼罩着这层革命红色光环。从文本当时的阅读实际效果来看,《青春之歌》真正打动一代青年读者的不是林道静成长中的革命故事,而是它的潜文本中所隐蔽的林道静与三个男人的爱情故事,这也正是《青春之歌》具有长久艺术生命力的内在奥秘。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流行的"红色经典"热潮也为我们重新解读《青春之歌》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抛开革命故事的外壳,本文试图从叙事学角度出发,来探究《青春之歌》的爱情模式。
姜友芝
关键词:《青春之歌》才子佳人英雄美人
白流苏与郝思嘉:生存困境中挣扎的贵族女性
2008年
白流苏和郝思嘉分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美国现代文学史上较为丰满的艺术形象。作为贵族女性,她们在生存困境中追求爱情和幸福生活,共同选择婚姻来改变命运,做出种种艰难的抗争,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性格,使她们生活的结局截然不同。
姜友芝
关键词:白流苏女性形象
探寻《红旗谱》中的武侠复仇主题
2013年
梁斌的《红旗谱》以恢宏的气势,再现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自1957年出版以来很快获得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被誉为"全国第一部优秀作品",新中国文学当之无愧的"里程碑"。同时,小说由于农民英雄朱老忠的成功刻画而被学术界界定为一部描写农民英雄以及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成为"十七年"红色经典"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的开山之作。
姜友芝
关键词:《红旗谱》复仇主题新中国文学武侠农民革命运动农民英雄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