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孟欢欢

作品数:9 被引量:207H指数:5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中央高校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水利工程历史地理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经济管理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社会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影响因素
  • 2篇县域
  • 2篇乡村
  • 2篇空间自相关
  • 1篇导游
  • 1篇导游人员
  • 1篇地理标志
  • 1篇地理标志证明...
  • 1篇地理加权回归
  • 1篇地理加权回归...
  • 1篇东中西部
  • 1篇游人
  • 1篇证明商标
  • 1篇中国FDI
  • 1篇人口
  • 1篇人口非农化
  • 1篇沙量
  • 1篇商标
  • 1篇生态
  • 1篇生态服务

机构

  • 9篇西北大学
  • 3篇安阳师范学院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长安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央司法警官...

作者

  • 9篇孟欢欢
  • 6篇李同昇
  • 5篇于正松
  • 3篇龙冬平
  • 3篇刘晓琼
  • 2篇芮旸
  • 1篇王智新
  • 1篇李飞
  • 1篇刘超
  • 1篇李欣
  • 1篇李同
  • 1篇马超群
  • 1篇刘彦随
  • 1篇赵鹏飞
  • 1篇苗园园
  • 1篇何艳芬
  • 1篇李晓越
  • 1篇薛艳粉

传媒

  • 3篇经济地理
  • 1篇生产力研究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地理科学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6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中国农村人口非农化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8
2014年
基于交叉学科视角,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统计数据,综合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与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等方法,对中国农村人口非农化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中国农村人口非农化的时间维度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自1978以来,全国与"四大板块"先后经历了倒"U"型增长→波动增长→平稳增长3个阶段的演替;②中国农村人口非农化的空间维度具有明显的分异演化特征;③中国农村人口非农化增长的热点区域存在显著的空间极化现象,即增长热点先后历经了"两核集聚"→"一核极化"→"中心辐射递减"的时空演变;④中国农村人口非农化的时空差异主要受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服务业发展水平、受教育水平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等5个因子影响,并且各因子在不同时期的作用大小存在显著差异;⑤面对转型期中国农村人口非农化新形势与新挑战,地理学界在理论成果及应对措施方面应该作出更多贡献。
龙冬平李同昇苗园园刘超李晓越孟欢欢
关键词:农村人口非农化影响因素空间自相关
基于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周至县猕猴桃产业发展模式探究被引量:2
2013年
在实地考察调研的基础上,梳理相关文献,并运用数理统计、比较研究等方法,对周至县猕猴桃产业发展的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提出了周至县猕猴桃产业发展模式应是基于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生态种植模式,扩优稳适的因地制宜型布局模式,行业协会协同的组织管理模式和以龙头企业引领的出口订单农业模式。以有效推进周至猕猴桃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申请,以达到增强产区总体实力及竞争优势的目的,并为陕西省果业发展提供新思路。
刘晓琼李同昇孟欢欢于正松芮旸
关键词: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猕猴桃产业
中国FDI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0
2013年
利用空间自相关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以中国大陆31个省级区域为研究单元,选取相关指标,分析1985—2010年中国FDI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全国利用FDI水平呈现出变化特征的差异,不同省域FDI利用水平存在显著的梯度差异;1985-2010年中国实际利用FDI水平呈现较强的空间相关性且集聚趋势不断增强,沿海省份位于实际利用FDI水平的HH区,西部省份位于LL区;中国省域FDI利用水平呈现出一种持续的非均衡态势,26年来中国省域实际利用FDI水平总体空间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进一步研究发现,累积效应、基本经济状况、基础设施、政策和市场环境5因子的空间集中程度差异显著。
李欣何艳芬马超群赵鹏飞孟欢欢薛艳粉
关键词:FDI省域空间自相关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基于微观视角的乡村发展水平评价及机理分析——以城乡统筹示范区陕西省高陵县为例被引量:25
2013年
基于乡镇的微观视角,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并借助ArcGIS、Eviews等软件,对陕西省高陵县各乡镇不同时期的乡村发展水平进行量化评价及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上来看,各乡镇的乡村发展水平呈加速增长的态势,主要是由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的联合驱动而形成;从部分上来看,各乡镇之间的乡村发展水平差异十分明显,主要是因各乡村发展的主驱动力不同而诱致。因此,应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三化"协同发展,进一步缩小乡镇间的乡村发展水平的差距。
龙冬平李同昇于正松孟欢欢
关键词: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农业科技园示范带动能力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以西北传统农区为例
农业科技园的示范带动性是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技术创新和推广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对于实现农业转型,推进社会主义农业“四化”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构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农业科技园区示范...
孟欢欢
关键词:农业科技园影响因素
文献传递
导游人员工作压力、自我效能感、工作倦怠及工作绩效关系分析——基于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的东中西部差异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文章以问卷调查为基础,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对导游人员的工作压力、自我效能感、工作倦怠和工作绩效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工作压力对工作倦怠有显著正向影响;自我效能感对工作倦怠有显著负向影响;自我效能感对工作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对工作绩效并无显著影响。人口统计特征和区域变量在各假设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最后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建议,研究局限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于正松李同孟欢欢王智新
关键词:导游人员工作压力自我效能感工作倦怠工作绩效
安徽省乡村发展类型及乡村性空间分异研究被引量:118
2013年
依据乡村经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建立乡村性评价指标及乡村性指数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划分乡村发展类型,并借助ArcGIS和GeoDA软件,对安徽省61个县域乡村性进行空间表达及空间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①运用乡村性指数度量县域乡村发展类型和程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且符合我国乡村发展的实际;②安徽省县域乡村发展类型可以划分为农业主导型、均衡发展型和非农主导型三种类型,且各类型分别占县域总数的22.95%、37.70%和39.34%;③安徽省县域乡村性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及正向空间关联性。其中,安徽省北部地区是乡村性发展的热点区域,而南部地区则为乡村性发展的冷点集聚区。并提出推进县域乡村经济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孟欢欢李同昇于正松李飞
关键词:乡村性县域经济
基于小波多尺度变换的渭河水沙演变规律研究被引量:31
2015年
关中平原地区是推动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其生产总值占陕西省的70%以上,但是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不均、河流含沙量高等问题严重制约其经济社会的发展。运用小波变换、滑动t检验、累积距平以及Yamamoto、Mann-Kendall等方法系统分析了1935~2011年渭河水沙序列演变规律。研究结果显示:77 a间除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外,其它年代渭河华县站水沙变化波动下降的匹配趋势均一致,其中径流量减流速度大于输沙量减沙速度;渭河水沙序列周期变化不一,径流量变化的主周期依次为38 a、14 a、4 a,输沙量变化的主周期依次为15 a、49 a、43 a、4 a;除输沙量49 a变化周期外,其他水沙变化周期大致相近;由于渭河输沙量变化所受气候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远较径流量复杂,加之水沙异源,所以渭河华县站输沙量周期变化及突变点分布情况比径流量变化复杂,且其第一主周期变化呈现独特的变化态势。
刘晓琼刘彦随李同昇孟欢欢于正松芮旸
关键词:小波分析径流量输沙量
陕西省县域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评价
2013年
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评价对区域土地资源的利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土地利用的生态服务价值指数,以陕西省101个县区为例,从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两个方面建立了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对陕西省各县区的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核算的土地利用效益评价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地利用潜力,为全面分析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提供了较好的视角;同时,陕西省各县市土地利用的地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度明显高于二者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协调度;榆林、延安市及周边县市的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较高,总体协调发展度呈北高,南低,关中塌陷的状态。因此,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增强土地承载能力。
孟欢欢李同昇刘晓琼龙冬平
关键词: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协调发展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