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季芳

作品数:7 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徐州医学院研究生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江苏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肝炎
  • 3篇相互作用
  • 3篇核心蛋白
  • 3篇肝炎病毒
  • 3篇丙型
  • 3篇丙型肝炎
  • 3篇丙型肝炎病毒
  • 3篇丙型肝炎病毒...
  • 3篇病毒
  • 3篇病毒核心蛋白
  • 2篇细胞
  • 2篇基因
  • 1篇胆汁
  • 1篇胆汁性
  • 1篇胆汁性肝硬化
  • 1篇蛋白
  • 1篇蛋白激酶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类
  • 1篇抑癌

机构

  • 5篇徐州医学院附...
  • 3篇徐州医学院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作者

  • 7篇季芳
  • 6篇潘修成
  • 6篇傅涓涓
  • 4篇汪莉萍
  • 4篇陈明
  • 3篇颜学兵
  • 3篇韩方正
  • 3篇张言超
  • 3篇梅蕾
  • 2篇郭忠胜
  • 1篇陈智
  • 1篇李丽
  • 1篇杨帆

传媒

  • 2篇徐州医学院学...
  • 2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现代免疫学
  • 1篇中华医学会全...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与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子3的相互作用
目的:为了观察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蛋白(CORE)对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子3(STAT3)表达的影响,寻找CORE与STAT3相互作用的功能区域。方法:对Huh-7、转染表达CORE的Huh-7和含有全长HCV基因的...
颜学兵傅涓涓季芳汪莉萍梅蕾潘修成韩方正张言超
文献传递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16例临床分析
2008年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临床特征,提高对于该病诊治的认识。方法分析16例PBC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血清学、免疫学指标等改变。结果本组患者中男女之比为1∶4.3,确诊时平均年龄(52.6±9.9)岁。最常见症状为乏力(68.8%)、皮肤瘙痒(43.8%)。所有患者碱性磷酸酶(ALP)及谷氨酰转肽酶(GGT)明显增高,分别为(452.44±365.45)U/L和(385.25±192.67)U/L,10例(62.5%)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增高,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呈轻至中度升高,分别为(94.13±48.38)U/L及(101.5±73.58)U/L。10例患者血清IgM增高,所有患者血清抗线粒体抗体(AMA)或AMA-M2亚型阳性。结论PBC好发于中老年女性,长期慢性乏力、皮肤瘙痒,血清ALP、GGT、TB及血清IgM水平升高及AMA/AMA-M2阳性有助于诊断本病。
李丽陈明潘修成汪莉萍傅涓涓季芳
关键词: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抗线粒体抗体
抑癌基因kruppel样因子6及其剪接体蛋白对HepG2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2008年
目的研究抑癌基因Kruppel样冈子(KLF)6及其剪接体蛋白对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RTPCR扩增肝细胞癌组织中KLF6剪接体cDNA并测定其序列;构建KLF6剪接体真核表达喷粒pcDNA3.1A(-)/KLF6V。转染HepG2细胞后,经G418筛选获得稳定表达KLF6全长和其剪接体蛋白的HepG2细胞,分别命名为HepG2/KLF6和HepG2/KLF6V。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测定该两种HepG2细胞的增殖活性;同时分别以放射免疫法或Westernblot技术测定白蛋白、甲胎蛋白或P21^WAFI、细胞周期素D1蛋白在HepG2/KLF6或HepG2/KLF6V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从肝细胞癌组织中扩增出一种KLF6剪接体,序列分析提示该剪接体缺失127nt,引起KLF6蛋白近羧基端缺失42个氨基酸;KLF6VmRNA在肝癌及癌旁组织均有表达,但癌组织表达水平明艟增高。HepG2/KLF6细胞牛长速度较慢而HepG2/KLF6V细胞增殖较快,同时HepG2/KLF6细胞P21^WAFI蛋白表达及白蛋白分泌水平明显高于HepG2/KLF6V细胞,而细胞周期素D1表达及甲胎蛋白分泌水平在HepG2/KLF6V细胞高于HepG2/KLF6细胞。结论肝细胞癌组织中存在KLF6剪接体,该剪接体能对抗全长KLF6基因抑制细胞生长、促进细胞分化等的功能。
潘修成陈智季芳郭忠胜陈明傅涓涓
关键词:剪接体细胞分化
抑癌基因KLF6在肝癌HepG2细胞修复DNA损伤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研究抑癌基因KLF6对肝癌HepG2细胞修复DNA损伤能力的影响。方法: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技术测定HepG2细胞在5mg/L顺铂作用12、24、36h后KLF6 mRNA及其蛋白水平变化。采用宿主细胞再活化反应(HCR)检测KLF6稳定表达HepG2细胞修复DNA损伤的能力。结果:在5mg/L顺铂作用下,随作用时间延长,KLF6 mRNA及其蛋白水平增高,但作用36h,KLF6蛋白水平下降。KLF6稳定表达HepG2细胞修复被顺铂损伤质粒DNA的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DNA损伤能诱导肝癌HepG2细胞KLF6基因表达,KLF6基因在细胞DNA损伤修复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潘修成杨帆陈明郭忠胜季芳傅涓涓
关键词:基因肿瘤抑制基因KLF6DNA修复HEPG2细胞
戊型肝炎临床特征研究
2014年
目的研究戊型肝炎患者肝炎临床特征、病程经过及可能反映患者预后的预测指标。方法91例戊型肝炎患者,按年龄分为青壮年组(n=22)、中年组(n=48)、老年组(n=21),比较各组间肝功能水平和住院时间的差别。根据肝功能各指标异常程度分组,比较各组间患者住院时间的差异,同时分析肝功能指标与住院时间的关系。结果老年组血胆红素水平高于青壮年组和中年组(P〈0.05),血白蛋白水平低于青壮年、中年组(P〈0.05)。老年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长于青壮年组和中年组(P〈0.05)。血胆红素水平显著升高及血白蛋白水平降低的患者住院时间较长(P〈0.05)。结论戊型肝炎发病年龄高峰在46—65岁。戊型肝炎住院患者胆红素升高显著,胆红素水平是反映患者预后的较重要指标。戊型肝炎患者的年龄、血白蛋白水平是与肝炎轻重程度以及预后相关的因素。
季芳陈明
关键词:预后
蛋白激酶R与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相互作用区域定位
2007年
目的:观察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蛋白(CP)对蛋白激酶R(PKR)表达的影响;定位PKR与CP直接结合的区域。方法:对Huh-7、转染表达CP的Huh-7及含有全长HCV复制子(replicon)Huh-7细胞株的PKR表达水平及干扰素(IFN)诱导前后replicon Huh-7细胞中HCV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表达水平作比较;对CP与PKR进行免疫共沉淀试验、谷胱苷肽S转移酶(GST)结合试验。结果:Replicon Huh-7中PKR表达水平高于Huh-7及转染表达CP的Huh-7;IFN诱导后PKR表达增加,且明显抑制HCV结构和非结构蛋白的表达;PKR能与CP直接结合,依赖于PKR的N端1-180氨基酸(aa)。结论:CP能直接作用于PKRN端1-180aa,导致PKR组成性激活,从而干扰PKR介导的相关信号转导通路。CP与PKR的相互作用是HCV病毒蛋白与细胞蛋白相互作用又一新的模式,在HCV持续感染及肝癌2者发病机制方面可能起重要作用。
颜学兵季芳傅涓涓汪莉萍梅蕾潘修成韩方正张言超
关键词:病毒核心蛋白质类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与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蛋白3的相互作用
2006年
为了观察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蛋白(CORE)对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蛋白3(STAT3)表达的影响,寻找CORE与STAT3相互作用的功能区域。对Huh-7、转染表达CORE的Huh-7和含有全长HCV基因的复制子(Replicon)Huh-7的STAT3及磷酸化STAT3(p-STAT3)表达水平作比较;并对CORE与STAT3进行免疫共沉淀试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结合试验。结果显示,CORE能直接结合并诱导STAT3和p-STAT3表达,不同病毒株CORE及CORE不同功能区域结合STAT3和p-STAT3能力不同,CORE结合于STAT3主要依耐于CORE的N端的1~126氨基酸。因此,CORE与STAT3的相互作用可能是HCV感染又一新的分子致病机制,在引起HCV持续感染和肝细胞癌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颜学兵傅涓涓季芳汪莉萍梅蕾潘修成韩方正张言超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