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崔雅丽

作品数:13 被引量:37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经费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化科学
  • 4篇语言文字

主题

  • 4篇语言
  • 4篇教学
  • 2篇英语
  • 2篇识解
  • 2篇构式
  • 2篇构式压制
  • 1篇对语
  • 1篇言教
  • 1篇英语测试
  • 1篇语言教学
  • 1篇语言文化
  • 1篇语言学
  • 1篇语言学史
  • 1篇阅读课
  • 1篇阅读命题
  • 1篇人文
  • 1篇人文视角
  • 1篇人物故事
  • 1篇世界语言
  • 1篇思想品德

机构

  • 6篇太原师范学院
  • 2篇外交学院
  • 2篇北京市第三十...
  • 1篇北京教育科学...

作者

  • 8篇崔雅丽
  • 2篇武波
  • 1篇金利

传媒

  • 2篇太原师范学院...
  • 1篇外语教学与研...
  • 1篇思想政治课教...
  • 1篇外语教学
  • 1篇北京教育学院...
  • 1篇外语与翻译
  • 1篇外国语文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9
  • 1篇2006
  • 1篇2005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英语交际法测试与阅读命题实践
2005年
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的实施效果,须用新的测试方法评估。交际性语言测试就是以测试交际能力为宗旨的新的测试方法。其设计的两大特征为真实性和互动性。具体到阅读命题,交际性测试侧重对读者智力活动过程的评估、逻辑思维能力的检测及语言运用能力的评价,具有多元灵活性和任务能力型的特点。交际性测试适用于新的教法和内容,并会对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崔雅丽
关键词:英语测试阅读命题教学思想
全球化与世界语言新格局--《英语走向何方》述介被引量:3
2009年
崔雅丽武波
关键词:世界语言英语
交际语言教学与阅读课教法改革
2009年
交际语言教学是一种教学理论,它的指导思想贯穿从设计到实施的整个语言教学过程,要求我们认识思维的整体性,讲求教学的目的性,重视内容的交际性,强调交际的实效性。将这一理论运用于英语阅读教学,能使教学双方提高对教育本质的认识,转变思想观念,有意识地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同时在微观教学上也能综合各种方法,对形式和内容、知识与能力进行斡旋与撮合。
崔雅丽
关键词:交际语言教学教法改革
人文视角下的语言学史——读姚小平《语言文化十讲》
2006年
北京外国语大学姚小平教授新近推出近年来在各地讲学的汇编,取名《语言文化十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出版)。
崔雅丽武波
关键词:语言文化语言学史人文视角
构式语言压制现象研究——基于构式法的认知机制被引量:14
2012年
构式是语言在心智中的基本表征方式,构式压制是协调构式项之间语言规则冲突并重建意义和谐的心理识解过程。当构式框架和填充词汇发生冲突时,可以通过语义转换等认知方式进行协同而满足该构式的句法规约。构式压制现象产生于构式的意象图式,服从于构式的统领原则;构式压制过程需要引入识解,通过认知识解和图式博弈,冲突性语言可以达到新层面上的统一,产生压制效应。压制现象可以对"异质"语言和语式语义变化做出解释。认知观和构式压制对语言本体和语言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崔雅丽
关键词:构式压制识解
构式压制对语言异质现象的阐释被引量:6
2011年
构式是语言在心智中的基本表征方式,构式网络可以建构所有的语言知识,构式法亦能解析各类语言现象。一些非典型的语言和语言活用现象就可以通过构式压制而得到合理解释。构式压制产生于构式的意象图式,服从于构式的统领原则,即当一个词项与它的句法环境在语义上互不相容时,就会产生压制,使词项意义服从于构式义。构式压制过程需要进行认知识解,识解的过程也是构式压制和协同的过程。压制现象说明了构式的认知观、使用观和意义第一原则可以很好地解释被传统语法边缘化了的"异质"语言现象。
崔雅丽
关键词:识解
思想品德课“一例贯穿”教学方式的探析
2012年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合理选取教学资源,优化情境创设,有益于提高课堂效益,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但很多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是一例一理的方法,教学资源如走马灯般地呈现,学生眼花缭乱,缺乏深度的思考,反而造成课堂效率的降低。因此,要合理选取教学资源,优化情境创设,通过一个连贯、完整的教学情境,设置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思考题形成探究链,推动学生思索、探究,进而在思考碰撞中生成知识,培养能力,提高政治课教学的课堂实效。
崔雅丽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教学资源
“青春飞扬”教学设计
2017年
一、教学背景(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 本节课是部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青春的证明”第一框内容,依据课程标准“成长中的我”中“认识自我”关于“体会青春期的美好,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的要求,围绕初中生青春期的自我认识问题而设计。
崔雅丽金利
关键词:教学背景自我认识人物故事文化课学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