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席海燕

作品数:13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文化科学
  • 3篇哲学宗教

主题

  • 5篇儿童
  • 3篇教育
  • 2篇心理
  • 2篇游戏
  • 2篇幼儿
  • 2篇孩子
  • 2篇成人
  • 1篇心理分析
  • 1篇心理偏差
  • 1篇性需要
  • 1篇学前儿童
  • 1篇隐私权
  • 1篇婴儿
  • 1篇游戏观
  • 1篇社会
  • 1篇社会性
  • 1篇社会性需要
  • 1篇私权
  • 1篇宋明理学
  • 1篇童蒙教育

机构

  • 11篇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11篇席海燕
  • 1篇刘晶波

传媒

  • 2篇文教资料
  • 2篇教育导刊(下...
  • 1篇学前教育研究
  • 1篇基础教育研究
  • 1篇教育家
  • 1篇早期教育(家...
  • 1篇教育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19
  • 1篇2016
  • 2篇2015
  • 5篇2014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婴儿的社会性哭闹
2023年
哭或哭闹是婴儿的“语言”,婴儿有生理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时,一般会通过哭闹来表达。从出生到3个月前婴儿的哭闹基本为生理性哭闹,之后随着婴儿情绪的发展、亲子依恋的形成、社会认知的发展和社会性需要的增加,社会性哭闹增多。生理性哭闹和社会性哭闹在哭闹的原因、哭闹引起的父母反应和哭闹的安抚方式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建立安全型的亲子依恋,及时回应婴儿、满足婴儿的社会性需要是安抚婴儿社会性哭闹的有效办法。
彭艳梅席海燕
关键词:婴儿社会性需要
大班幼儿玩伴选择行为研究——以K园M班为例
本研究采用民族志研究范式,以观察和访谈作为具体的资料收集手段,以南京市K园M班为研究个案,收集了从2014年4月18日至6月27日期间14日观察与访谈9万字原始资料,并以2013年10月至次年1月份收集的资料作为辅助资料...
席海燕
关键词:大班幼儿心理分析民族志
文献传递
请别这样逗孩子被引量:1
2014年
“逗孩子”是成人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情,但却少有人能意识到“逗”中的不公平:成人在逗孩子的过程中取乐,而孩子却在被逗中体验到强烈的紧张与不安。孩子稚嫩的话语与体态博取了成人的喜爱与呵护,但同时也成为了成人揶揄的对象。每个成人都能通过逗孩子开怀大笑,但这“逗笑”却可能造成儿童人格的缺陷。
席海燕
关键词:孩子儿童人格成人不公平
从自然主义教育学到关系教育学——早期教育理论的动态发展
2014年
早期教育理论诞生于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之中,即诞生在崇拜儿童天性与内在自然的土壤之中,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起点,它至今仍是教育的基本立场。随着人们对儿童发展理解的增进,早期教育理论经历了从自然主义(儿童的秩序与天性)——建构主义(个体化与社会化)——关系(成人与儿童共同成长)的发展阶段。可以说早期教育理论变迁的足迹是:在遵循孩子天性的基础上,邀请有责任的成人关注孩子的成长。在尊重孩子内在秩序的同时,支架孩子探索"我-它"世界和"我-你"世界。
席海燕
关键词:自然主义建构主义
论重要他人对儿童日常生活的“微”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经常性地与他们发生互动行为的重要他人对儿童的成长与发展会造成细微而又深远的的影响。在话语权方面,文章探讨了日常生活中的"不可以"、事后惩罚、交换选择以及逗小孩对儿童成长的"习以为常"的影响。在行为权方面,文章从饮食、日常起居、游戏等方面谈论了家庭中重要他人在照顾孩子时与孩子"细微"的摩擦对儿童成长的"微"影响。
席海燕
关键词:儿童
成人“逗孩子”行为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成人“逗孩子”是常见的社会现象,方式多种多样,大致包括身体层面、心理层面和文化层面的逗乐行为.从文化的角度剖析可以发现,逗乐行为中包含了民间的儿童心理学;满足了成人的权威心理和“好大人”心理需要;消解了人性中的善恶,逃脱了道德观的稽查.逗乐行为也是不公平的,它让成人感到其乐无穷,但却让孩子感觉其“涩”无比.减少、消除或者杜绝逗乐行为,成人要教育孩子大声说“不”,要自我觉察与反省,承担保护儿童的责任,从而使孩子免受被“逗”之苦,为儿童的成长护航.
席海燕
关键词:成人心理儿童成长
宋明理学视野下的童蒙教育
幼儿教育不等于幼儿园教育,幼儿教育史也不等于幼儿园教育史。相比于幼儿园教育史,我国有非常悠久的幼儿教育史,这一历史遥溯至先王之教,构想、成型与实践于宋明理学的文化土壤中。宋明理学何以重视童蒙教育以及如何设计童蒙教育是本研...
席海燕
关键词:童蒙教育理学儿童蒙养
游戏:想象与规则发展的场域——维果茨基的游戏观透视被引量:8
2015年
维果茨基认为游戏的核心要素是想象和规则。想象将儿童的视觉世界转化为意义世界;规则能促进儿童自我规范的发展与道德的萌芽。游戏是介于婴幼儿时期所具有的一种全然情境限制与成人思考之间的过渡性阶段。游戏使儿童的发展定向于未来,是儿童规范自身又解放自身的辩证工具,是儿童成长为"人"的必经路途。想象与规则在发展初期相互依赖,共同在游戏中"安家",但在发展后期,想象和规则与游戏"分家",在个体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另立门户"。经过儿童期,游戏看似解体了,但仍然在两条主线中得到了表达。想象发展成了文化创造的基础,规则成为调控文明的"杠杆"。
席海燕
关键词:游戏维果茨基
改造经验与经验的改造:杜威论教育与民主的基础被引量:11
2016年
经验的改组与改造是杜威教育哲学与教育实践的根本落脚点。在提出"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之前,杜威检视了三种类型的经验:理性主义的经验观、经验主义的经验观和"无目的"的经验观。受建立指向个体生长的经验观信念的驱使,杜威对经验进行了改造,所做的努力主要有:确立经验的主动性、恢复经验的目的性和理性、建立经验的系统性。改造过的经验同时具有作为个人经验的个体属性和内含社会控制精神的社会属性,由此教育通过系统地、有目的地组织和改造指向生长的经验以帮助社会实现参与式民主。
席海燕
成长不需要曝光率
2019年
人类在远古时代就有了隐私的观念,所以会制作衣服来保护自己的隐私部位。在现代社会,出于对个人权利的尊重,明确主张隐私是个人事务,每个人都有不被他人侵犯、刺探、知悉的私人空间保护和私人信息支配的权利。在提倡尊重个人隐私权之后,人们渐渐意识到,不仅要尊重成人的隐私权,也要尊重幼儿的隐私权。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16条明确指出":儿童的隐私、家庭、住宅或通信不受任意或非法干涉,其荣誉和名誉不受非法攻击。"除了在法律层面要求保护幼儿的隐私权外,在人格层面与社会层面,也需要大众真正树立起保护幼儿隐私权的意识。
席海燕刘晶波
关键词:隐私权心理偏差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