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康丽莉

作品数:11 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细胞
  • 3篇血功能
  • 3篇血管
  • 3篇凝血
  • 3篇凝血功能
  • 3篇急性
  • 2篇蛋白
  • 2篇蛋白原
  • 2篇纤维蛋白
  • 2篇纤维蛋白原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瘤
  • 2篇淋巴瘤患者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急性脑梗死
  • 2篇梗死
  • 2篇恶性
  • 2篇白血
  • 2篇白血病

机构

  • 6篇江苏省苏北人...
  • 4篇扬州市江都人...
  • 2篇连云港市第二...
  • 2篇蚌埠医学院附...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扬州大学
  • 1篇连云港市第一...
  • 1篇江都市人民医...

作者

  • 10篇康丽莉
  • 4篇顾健
  • 3篇江亚军
  • 3篇沈连军
  • 2篇陈益飞
  • 2篇李秀梅
  • 2篇景传红
  • 2篇庄万传
  • 2篇朱贵华
  • 2篇王红霞
  • 2篇朱颖
  • 1篇葛剑青
  • 1篇闪丹
  • 1篇顾蔚
  • 1篇倪军
  • 1篇林传明
  • 1篇孙幸
  • 1篇孙梅
  • 1篇吉薇
  • 1篇张育

传媒

  • 2篇白血病.淋巴...
  • 2篇中国实验血液...
  • 2篇血栓与止血学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中国临床实用...
  • 1篇江苏省第十七...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介素-18和组织因子水平变化及其与凝血功能的关系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白介素(IL)-18和组织因子(TF)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凝血功能关系。方法 79例ACI患者(ACI组)于入院次日、25名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于体检当日早晨,分别检测血清IL-18、TF水平和凝血功能。结果 ACI组患者的血清IL-18、TF水平[(282.22±127.45)pg/ml,(2.10±1.23)n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31.13±37.17)pg/ml,0.67±0.34)ng/ml](P<0.01~0.001);ACI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中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ACI组患者血清TF水平与凝血酶原时间及Fib水平呈正相关(r=0.376,r=0.473,P<0.05~0.01)。结论血清IL-18与TF水平异常增高是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抗凝及降纤治疗通过抑制TF水平逆转该病理过程。
顾昊石静萍葛剑青康丽莉李晓波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白介素-18凝血功能
恶性淋巴瘤患者细胞活化因子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 探讨内皮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异常活化对恶性淋巴瘤进展及继发易栓症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2009年10月至2016年11月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40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及30名健康对照者血清中细胞活化因子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水平,流式细胞术(FCM)测定抗凝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b和血小板表面CD62p水平.检测结果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结果 恶性淋巴瘤患者治疗前血清中sTM表达水平为(49.7±9.3)ng/ml,高于治疗后的(6.3±1.8)ng/ml及对照组的(5.6±1.5)ng/ml(F=736.633,P=0.000),治疗前与治疗后及对照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789,P=0.000;t=31.782,P=0.000).恶性淋巴瘤患者治疗前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b平均荧光强度(MFI)为184±43,高于治疗后的118±12及对照组的112±15(F=101.845,P=0.000),治疗前与治疗后及对照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228,P=0.000;t=12.184,P=0.000).恶性淋巴瘤患者治疗前血小板表面CD62p表达水平为(6.4±2.4)%,高于治疗后的(1.2±0.7)%及对照组的(1.3±0.5)%(F=141.481,P=0.000),治疗前与治疗后及对照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010,P=0.000;t=13.679,P=0.000).结论 细胞活化因子表达水平与恶性淋巴瘤进展有关,内皮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异常活化促进了恶性淋巴瘤的发展,同时它们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导致易栓状态.
康丽莉景传红朱颖陈益飞
关键词:血栓形成倾向
急性白血病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2008年
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AL)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情况,凝血功能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67例AL患者、25例AL完全缓解(CR)患者、2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凝血常规、D-二聚体等检测。结果根据ISTH修订标准,15例AL患者合并DIC,发生率为22.4%,AML与ALL的DIC发生率AML-M3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ML-M3与non-AML-M3的DIC的发生率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DIC组PT、APTT、TT较对照组、CR组及non-DIC组均明显延长(P〈0.01),而FIB则降低(P〈0.05)。结论AL尤其AML-M3患者容易合并DIC,观察患者凝血功能改变以及出血表现可有助于尽早发现DIC并指导临床预防及治疗,从而有利于改善AL合并DIC患者的临床预后。
江亚军王红霞丁睿康丽莉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凝血功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胶原诱导型关节炎大鼠炎性趋化因子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移植对胶原诱导型关节炎(collagen typeⅡ-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模型血清中: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的影响,初步探讨UC-MSC移植对CIA大鼠炎性趋化因子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鸡Ⅱ型胶原加完全弗氏佐剂建立CIA大鼠模型,经大鼠尾静脉注射UC-MSC;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大鼠干预前后血清VCAM-1、SDF-1、VEGF、TNF-α水平变化。结果模型组血清VCAM-1、SDF-1、VEGF、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同期空白对照组(P<0.05);经UC-MSC治疗组上述炎症因子水平逐渐降低,至第5周上述指标均接近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 CIA大鼠存在免疫功能紊乱,其炎症趋化因子水平显著增高;UC-MSC能下调CIA大鼠炎症趋化因子水平,减轻机体免疫性炎症反应,促进疾病缓解,改善预后。
康丽莉于立耘倪军顾健林传明沈连军顾蔚孙幸闪丹
关键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趋化因子
凝血相关因子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0
2010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凝血相关指标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79例ACI患者于入院后次晨分别抽取全血标本制备血浆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组织因子(TF)、D-二聚体(D-D);磁珠凝固法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bg)、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等。结果 ACI患者凝血相关指标水平表达明显高于对照(P<0.01~0.001),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内皮细胞和血小板活化参与了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基础的形成,导致凝血相关指标异常,诱发急性脑梗死。
顾昊张颖冬徐俊沈伟康丽莉沈连军顾健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INFARCTION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管性血友病因子ACI标本制备
以高血压为首发表现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九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以高血压为首发表现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以高血压为首发表现的9例PV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9例患者中,合并高血压1级3例,2级6例;降压药物治疗达标4例,不达标5例。患者主要表现为多血质面容、高黏滞症状、脾脏大、皮肤瘙痒,约半数发生血栓栓塞事件。患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血细胞比容、血液黏滞度显著增加,多伴白细胞和血小板增多。骨髓粒系、红系和巨核系均增生,以红系增生显著。7例检测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减低5例,正常2例。6例检测血清维生素B12,增高4例,正常2例。7例检测JAK2V617F突变均阳性。3例检测染色体核型,del(20q)核型1例,正常核型2例。结论高血压患者伴有多血质面容、高黏滞症状等表现时需考虑PV,应及时完善骨髓形态学、JAK2V617F突变等检查,避免漏诊、误诊。
康丽莉景传红陈益飞朱颖
关键词: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血压JAK2V617F突变
双嘧达莫对恶性淋巴瘤患者外周血PAC-1和CD62p表达水平的影响
2010年
本研究探讨双嘧达莫对恶性淋巴瘤患者外周血血小板活化标志物PAC-1和CD62p表达水平的影响。选择32例恶性淋巴瘤患者随机分为单纯化疗组(单纯组)和化疗+双嘧达莫组(联合组)。联合组患者在化疗基础上应用双嘧达莫100mg/d。另择1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FCM)和磁珠法分别于化疗当天、第3、7和14天检测恶性淋巴瘤患者外周血血小板PAC-1、CD62p和纤维蛋白原(FIB)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恶性淋巴瘤患者外周血PAC-1、CD62p和FIB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和0.05),且PAC-1与FIB间呈正相关(r=0.549,p<0.01)。单纯组患者化疗当天和第3天的PAC-1表达较化疗第14天明显升高(p<0.05和0.01);化疗第3天其CD62p水平与化疗当天、第7和14天比较均升高(p<0.05和0.01)。联合组患者化疗第14天的PAC-1表达较化疗当天、第3天降低(p<0.05和0.01);且化疗第14天的CD62p表达较化疗第3天时降低(p<0.05)。联合组患者在化疗第3、7和14天的PAC-1、CD62p与单纯组患者比较表达呈下降趋势,但FIB变化不明显。结论:恶性淋巴瘤患者常出现外周血小板活化及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化疗周期中应用双嘧达莫能有效地抑制血小板活化。
江亚军李秀梅王红霞康丽莉朱贵华庄万传
关键词:恶性淋巴瘤PAC-1CD62P纤维蛋白原双嘧达莫
COX-2抑制剂对白血病细胞VEGF、ERK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选择性COX-2抑制剂(Celecoxib)对人白血病K562细胞COX-2、VEGF、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磷酸化细胞外...
孙梅顾健张育康丽莉张学增高波
关键词:环氧合酶-2K562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白细胞介素-18在SLE、RA不同病期水平变化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本文观察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RA)不同病期表达,并探讨中药红花和常规药物干预治疗对IL-18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70例SLE、RA患者血清中IL-18水平,结果与20例对照者对照。结果活动期SLE、RA患者血清IL-18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及对照组(P<0.05),且活动期患者治疗后有显著降低(P<0.05),红花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差异更著(P<0.01),缓解期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结论IL-18水平与SLE、RA疾病进展和活动性呈正相关,可作为疾病活动期的诊断指标之一。中药红花具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联合常规药物有利于病情的改善和预后,并减少西药不良反应。
康丽莉顾健何斌沈连军吉薇
关键词:IL-18SLE
恶性淋巴瘤患者凝血功能改变与国际预后指数间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4
2010年
本研究探讨淋巴瘤患者凝血功能改变的临床意义及其与国际预后指数(IPI)之间的相关性。应用磁珠法和速率法分别检测75例淋巴瘤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的凝血4项即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结果表明:①淋巴瘤患者APTT、FIB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和<0.01),表现为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不同年龄和结外病灶数之间凝血4项指标均改变不明显(p>0.05);②Ⅲ期和Ⅳ期患者APTT和FIB与Ⅱ期患者比较显著增高(p<0.05和<0.01),Ⅳ期患者FIB较Ⅲ期患者增高(p<0.05);有全身症状患者FIB显著高于无症状者(p<0.01);③LDH升高患者APTT和FI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和<0.01),且FIB明显高于LDH正常患者(p<0.05)。体力状态(PS)2-4分患者FIB明显高于PS0-1分患者(p<0.01);④低中危、高中危和高危患者FI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高中危和高危患者FIB较低危患者增高(p<0.05);⑤有全身症状、LDH升高、PS2-4分、Ⅲ-Ⅳ期淋巴瘤患者FIB升高病例数与对应无症状、LDH正常、PS0-1分、Ⅱ期患者比较明显增多(p<0.05或0.01)。FIB与LDH水平、PS评分、Ann Arbor分期以及危险分级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或0.01)。结论:淋巴瘤患者常存在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受Ann Arbor分期、全身症状、LDH水平和体力状态的影响,且FIB可能是反映淋巴瘤患者预后的有关指标。
江亚军李秀梅韩秀华朱贵华庄万传顾健康丽莉
关键词: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凝血功能高纤维蛋白原血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