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家齐
- 作品数:3 被引量:6H指数:1
-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困难气道患者的拔管策略被引量:5
- 2012年
- 背景困难气道患者拔管失败率相对较高,易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目的对于困难气道患者,拔管前进行充分的气道评估,制定安全、可控的拔管策略非常重要。内容重点介绍了困难气道或可疑困难气道患者拔管前的气道评估,以及针对不同的困难气道患者所应该采取的拔管处理策略。趋向困难气道患者拔管前应该进行全面的气道评估,熟悉困难气道插管、拔管的操作流程、掌握气管导管交换器等困难拔管工具的操作技术以及插管失败后其他的可能选择,以提高困难气道患者围拔管期的安全。
- 廖家齐许学兵
- 关键词:困难气道拔管失败
- 脊髓背角自噬与大鼠吗啡耐受形成的关系
- 2013年
- 目的探讨脊髓背角自噬与大鼠吗啡耐受形成的关系。方法雄性成年sD大鼠,体重250~300g,取鞘内置管成功的大鼠24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n=8):对照组(C组)、吗啡耐受组(M组)和吗啡+自噬增强剂雷帕霉素组(MR组)。采用鞘内注射吗啡20μg,2次/d,连续7d的方法制备吗啡耐受模型。c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MR组鞘内注射吗啡20μg,2次/d,连续7d,并于第3天第2次注射吗啡同时鞘内注射雷帕霉素2.3μg,连续3d。于鞘内注射前及第1、3、5、7天第2次鞘内注射后30min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最后1次MWT测定结束后1h取L4-6段脊髓背角,采用Westernblot法测定总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和磷酸化mTOR(p-mTOR)及自噬标记蛋白LC3Ⅱ的表达。以p-mTOR占总mTOR表达水平的百分比反映mTOR的活性。结果随鞘内注射时间延长,M组和MR组MWT逐渐降低(P〈0.05);与c组比较,M组和MR组鞘内注射期间MWT升高,脊髓背角mTOR活性降低,LC3II表达上调(P〈0.05);与M组比较,MR组鞘内注射第3、5、7天MWT升高,脊髓背角mTOR活性降低,LC3Ⅱ表达上调(P〈0.05)。结论脊髓背角自噬增强是吗啡耐受形成时机体的适应性调节机制,可延缓吗啡耐受形成。
- 廖家齐李传翔许学兵
- 关键词:自噬吗啡药物耐受性脊髓
- 鞘内注射吗啡诱导脊髓背角自噬状态的改变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研究鞘内注射吗啡诱导吗啡耐受过程中大鼠脊髓背角自噬状态的变化。方法选择鞘内置管成功的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M组和C组,每组24只。M组2次/d,连续7 d鞘内注射吗啡20μg;C组2次/d,连续7 d鞘内注射生理盐水。于鞘内注射前及第1、3、5、7天第2次鞘内注药后30 min采用电子VonFrey测痛仪测定机械缩足反射阈值,然后随机取6只大鼠L4~6脊髓背角采用Western blot测定自噬标记蛋白LC3Ⅱ、LC3Ⅱ/LC3Ⅰ及自噬调节信号相关蛋白Beclin-1的表达。结果鞘内注射吗啡7 d后,吗啡镇痛作用较第1天下降60.2%,提示出现吗啡耐受形成。C组各时点LC3Ⅱ及Beclin-1均有少量表达,各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组比较,M组各时间点脊髓背角Beclin-1、LC3Ⅱ表达量及LC3Ⅱ/LC3Ⅰ比值均显著上调(P<0.05);M组内不同时点比较,第1天LC3Ⅱ/LC3Ⅰ比值最高(P<0.05),随后逐渐下降;第1天Beclin-1表达最高(P<0.05),随后下降,在第5天后表达量趋于稳定。结论鞘内注射吗啡可诱导脊髓背角自噬增加,Beclin-1可能参与鞘内注射吗啡诱导所致的自噬状态改变。
- 廖家齐许学兵许立新佘守章
- 关键词:吗啡耐受脊髓背角自噬LC3BECLIN-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