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免疫
  • 3篇病理
  • 2篇乳头
  • 2篇乳头状
  • 2篇乳头状瘤
  • 2篇乳头状瘤病
  • 2篇乳头状瘤病毒
  • 2篇组织化学
  • 2篇瘤病毒
  • 2篇免疫组织
  • 2篇免疫组织化学
  • 2篇病理学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表达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P53
  • 1篇人乳
  • 1篇人乳头状瘤
  • 1篇人乳头状瘤病...
  • 1篇人乳头状瘤病...

机构

  • 5篇浙江大学医学...

作者

  • 5篇张义龙
  • 3篇陈晓端
  • 2篇周彩云
  • 2篇赵承洛
  • 2篇王国萍
  • 2篇石一复
  • 1篇陈利友
  • 1篇程琪
  • 1篇吕时铭
  • 1篇陈建萍
  • 1篇陈丹青

传媒

  • 1篇现代妇产科进...
  • 1篇中华妇产科杂...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实用肿瘤杂志
  • 1篇2006全国...

年份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0
  • 2篇199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超常胎盘部位的病理形态与免疫组化研究被引量:6
1999年
目的:探讨超常胎盘部位(EPS) 的病理形态与免疫组化特征,提出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17 例经病理检查诊断为EPS的病例进行病理学形态观察,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标记滋养细胞HCG、HPL、EMA、PRL、PLAP、Vim 、actin、cerbB2 和cmyc。结果:EPS组织学特征为以中间型为主的滋养细胞向蜕膜及平滑肌浸润,不破坏原有组织结构,并保留部分胎盘床特点。免疫组化标记HPL、EMA呈阳性或强阳性,HCG多为弱阳性,其他多为阴性。结论:EPS属于中间型滋养细胞为主的妊娠滋养细胞疾病。鉴别诊断应结合组织学、免疫组化及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陈晓端赵承洛张义龙王国萍
关键词:胎盘疾病滋养层病理学EPS
胎儿卵巢始基卵泡IGF-IR表达及临床意义
2000年
陈丹青石一复张义龙
关键词:受体免疫组织化学胎儿卵巢IGF-IR
妇产科医院免疫组织化学常用抗体种类
随着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快速发展和不断更新,它在病理诊断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就妇产科医院免疫组织化学常用抗体种类进行了介绍.
周彩云张义龙王国萍
关键词:病理诊断免疫组织化学
文献传递
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对孕妇和绒毛滋养细胞的影响被引量:9
1999年
目的 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 H P V) 感染对孕妇和绒毛滋养细胞的影响。方法 观察62例早、中期孕妇尖锐湿疣的病理形态特点,用 H P V6/11 D N A 探针原位杂交法检测其绒毛、胎盘组织及其中10 例外阴、阴道、宫颈尖锐湿疣组织,并用 H P V6/11 聚合酶链反应( P C R) 方法验证10 例绒毛及胎盘组织。结果 孕期尖锐湿疣病变发展快,多部位发生比例高,大体形态、组织形态典型者多。 H P V6/11 D N A 原位杂交和 P C R 检测绒毛及胎盘组织 H P V 均呈阴性,尖锐湿疣组织中 H P V 阳性8 例。结论 早、中期妊娠时, H P V 感染不致造成宫内垂直传播,对绒毛滋养细胞及胎儿不构成潜伏感染的危险。
陈晓端赵承洛张义龙程琪吕时铭陈建萍
关键词:妊娠合并症绒毛乳头状瘤病毒滋养细胞
CIN和子宫颈鳞癌的HPV16/18感染与p53、MDM2蛋白表达的关系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研究子宫颈鳞癌及C IN的HPV感染、p53蛋白和M DM 2蛋白的表达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选取子宫颈鳞癌61例、C IN 47例、正常子宫颈组织54例,分别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HPV 16/18感染,用免疫组化技术S-P法检测p53蛋白和M DM 2蛋白。结果HPV 16/18感染率鳞癌组为62.3%(38/61),C IN组为70.2%(33/47),对照组为16.7%(9/54)。C IN组和鳞癌组的HPV 16/18的感染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而C IN组与鳞癌组的HPV 16/18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C IN组、鳞癌组、对照组的p53阳性率分别为19.1%(9/47)、26.2%(16/61)、3.7%(2/54)。C IN组、鳞癌组、对照组的M DM 2阳性率分别为14.9%(7/47)、26.2%(16/61)、7.4%(4/54)。C IN组和鳞癌组的p53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C IN组与鳞癌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M DM 2阳性率鳞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在C IN组和鳞癌组之间、C IN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值均>0.05)。在本实验各组中,p53与M DM 2之间的阳性率均无统计学相关(P值均>0.05)。p53阳性率和HPV 16/18感染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值均>0.05),而M DM 2的阳性率与HPV 16/18感染仅在子宫颈鳞癌组呈正相关(P<0.05)。结论C IN及子宫颈鳞癌与HPV 16/18感染关系密切;p53和M DM 2均参与子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生,但p53的突变、M DM 2的扩增和过表达均不占主导地位。
陈利友石一复周彩云张义龙陈晓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