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鹏
- 作品数:15 被引量:20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 五四前后曾琦与梁启超的关系
- 2005年
- 曾琦心仪梁启超,列其门墙。由于对研究系期望颇殷,曾琦在留学日本期间及回国之后,与研究系走得非常近。其间的曲折促使曾琦另谋发展。梁启超退出政治,仍不忘情政治。屡屡受挫,似应歇手。但国共合作局面下的激进态势,催逼梁启超欲罢不能。曾琦等回国发展,且声势颇著,双方有联手之意,然梁启超已心有余而力不足,政治事业只得俟诸后生。
- 张少鹏
- 关键词:研究系
- 建国初期知识分子与思想改造运动被引量:5
- 2010年
- 建国伊始,中共发起一系列思想改造运动,目的就是要在思想文化领域迅速建立马列主义的话语主导权。其始,大多数知识分子鉴于新政权清新的形象,再加上自身思想的新认识,对思想教育与改造是赞成的,不仅形成了正确对待马列主义学习的态度,而且增强了对马列主义的理解,对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更趋拥护。随着运动由思想学习阶段过渡到清理资产阶级思想,进而发展到以政治斗争的形式解决思想问题的阶段,知识分子的态度发生变化。批判电影《武训传》的运动,使他们确有"跟不上形势"之感。批判俞平伯、胡适运动,未能得到他们的积极响应,效果有限。批判胡风"反革命集团"的运动由于具有鲜明的"政治斗争"的色彩,使广大知识分子甚感震撼,有些人还感到不满。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党的一些政策失误及其某些党员的工作方法与作风简单粗暴;第二,对党的某些具体做法不满及对传统理念的坚持;第三,因思想改造中所出现的权益斗争而对运动产生不满;第四,因思想改造的形式主义化而对运动本身颇表怀疑。
- 张少鹏
- 关键词:建国初期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 少年中国学会的宗旨演变被引量:1
- 2012年
- 少年中国学会发起初衷在借团体的力量研究学术、砥砺修养,以图转移社会风气。"五四"运动以后,社会改造的呼声兴起,少年中国学会因势发起"工读互助团",企图从旧社会之外重建新社会。其试行失败使广大会员意识到"为社会的活动"必须集中既有力量,对旧社会进行整体改造。这样,趋向共同的"主义"以改造旧社会成为学会的必然诉求。然而,中国的内忧外患日益严重,深处焦虑之中的会员认识到温和的社会改造见效太慢,纷纷认同政治运动,以求中国问题能够得到迅速而根本的解决。
- 张少鹏
- 关键词:社会改造
- 民元袁世凯最高权力获得的合法性探究
- 2024年
- 辛亥民元之际,袁世凯的身份从清廷权臣转变为民国临时大总统,该转变是在各方“拥袁”的背景下进行的,各方对袁世凯的拥护构成了他在民元获得最高权力的合法性基础。清政府对袁世凯的授权以及北洋集团对他的认同,构成了他在民元获得最高权力的政治基础;革命党对袁世凯权力的认同和承认,为其提供了革命象征;立宪派对袁世凯的投诚与认同,为其提供了精英基础;列强对袁世凯的帮助与支持,为其提供了国际认同;社会大众对袁世凯的认同与服从,为其提供了民意基础。
- 崔荣宝张少鹏
- 关键词:最高权力政治基础民意基础袁世凯
- 北伐前后曾琦与国民党的合离
- 该文的主旨即在以孙中山及国民党为参照,通过北伐前后曾琦等青年党人与国民党合与离关系的考察,大致反映出以曾琦为代表的青年党人在五四至北伐前后的思想轨迹与活动情况,从而进一步说明曾琦等青年党人在此时期并非受运的客体,而是一个...
- 张少鹏
- 关键词:北伐时期国民党
- 文献传递
- 北伐前后曾琦与国民党的关系被引量:1
- 2005年
- 曾琦准备加入国民党,由于国共合作的实现,便反对国民党的“联俄容共”政策。曾琦支持国民党的“清党运动”,始终“反共不反国”,希望与国民党合作。但在国民党的“反革命”暴力之下,曾琦难逃国民党的打击。
- 张少鹏
- 关键词:北伐国民党清党
- “五四”前后胡适的处境与“问题与主义”之争被引量:2
- 2013年
- 胡适任教北大之初,由于所倡导的白话文遭旧派反对,学术水平亦遭师生质疑。尤其,不仅在《新青年》同人中,与太炎弟子不甚相得,而且在新文化派内部与陈独秀和李大钊关系区隔,故处境略显困难。为了打破困境,胡适必须拓展活动空间,建立自身人脉。"五四"学生运动爆发后,胡适因参与维持北大而得发展契机。但由于资历尚浅,虽勉为其难,实际影响相当有限。尽管胡适在师生中积极培植自身人脉,但效果不甚理想。为了扭转此不利局面,胡适针对"五四"前后的中国思想文化界不仅尊"西学"如"帝天",而且教条主义倾向明显,加之国内趋新学人由于学术训练不系统,难以把握实验主义的要领,故引介方面效果有限以及《中国哲学史大纲》之实验主义方法论的示范意义不甚明显等因,希望通过宣传老师杜威所主张的"实验主义",一方面阻遏社会主义思潮的"盲目泛滥",另一方面建构其在思想文化领域的话语领导权,以凝聚人气,从而推出《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挑起"问题与主义"之争。虽然,其说遭到蓝公武和李大钊的大力批驳,但胡适却在反驳蓝、李两人之说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其说,形成系统的实验主义方法论,初步建立其在思想文化领域的话语领导权。
- 张少鹏
- 关键词:处境
- 民初的国家主义派研究
- 在1920年代,中国的政治团体中,国家主义派与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是三个主要新兴政治势力。本文即以此三大政治势力在观念与行为方面的互动为视角,考察国家主义派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从而揭示国家主义派在此政治实态中生存和发展的...
- 张少鹏
- 关键词:民国初年国家主义派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
- 陈寅恪南下岭表的象征与隐喻被引量:1
- 2011年
- 陈寅恪南下岭表,在政治上象征着他不仅对中共不信任,而且对国民党失望。在文化上则隐喻着他在祖、父两辈先人之卓绝人格的影响下想成为中国文化托命之人,一方面承先哲之统绪,示来者以轨则,另一方面尊崇气节,贬斥势利,以转移一代世风。而陈寅恪南下岭表则主要受国共两党划江而治、陈序经个人魅力及抗战末期在燕京大学所受良好照顾等因素的影响。
- 张少鹏
- 关键词:陈寅恪政治象征文化隐喻
- 早期创造社与胡适的翻译论争被引量:3
- 2009年
- 早期创造社在《新青年》主导的新文化运动遭多方批评的氛围中挑战国内新文坛,双方人脉及日本文学的影响不同当为主因。这无疑体现在各自创作手法和翻译方法的差异上。在此背景下,早期创造社与胡适发生一场翻译论争。从翻译技术层面来讲,此论争主要在郁达夫文重点所指"直译"、"意译"孰真及译文版本等几个方面展开;但就实质而言,此论争涉及双方在派分、主张及争胜等多方面的观念歧异与人事纠葛。不过,撇开意气,从创造新文学事业方面看,双方实有合作的必要。遗憾的是,双方虽然和好,但由于性格差异,郁达夫与郭沫若最终走上了与以胡适为中心的主流学界关系亲疏不同的合离之路。
- 张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