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弥

作品数:83 被引量:662H指数:15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2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4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7篇环境科学与工...
  • 24篇农业科学
  • 12篇天文地球
  • 6篇生物学
  • 3篇文化科学
  • 2篇水利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24篇通量
  • 18篇太湖
  • 13篇阔叶
  • 12篇涡度
  • 11篇松林
  • 11篇涡度相关
  • 11篇阔叶红松
  • 11篇阔叶红松林
  • 11篇红松林
  • 10篇CH
  • 10篇长白山阔叶红...
  • 9篇CO
  • 8篇气象
  • 7篇涡度相关法
  • 6篇养殖
  • 6篇养殖塘
  • 6篇扩散通量
  • 5篇碳收支
  • 5篇湖区
  • 4篇植被

机构

  • 66篇南京信息工程...
  • 33篇中国科学院
  • 8篇耶鲁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研...
  • 5篇河北省气象与...
  • 3篇广东海洋大学
  • 3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明尼苏达大学
  • 2篇太原市气象局
  • 2篇无锡太湖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江西省气象局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科学院华...
  • 1篇中国气象局沈...
  • 1篇湖南省气象科...

作者

  • 83篇张弥
  • 46篇肖薇
  • 24篇刘寿东
  • 22篇李旭辉
  • 21篇王伟
  • 16篇韩士杰
  • 13篇吴家兵
  • 13篇曹畅
  • 12篇关德新
  • 12篇赵佳玉
  • 9篇温学发
  • 8篇施婷婷
  • 8篇金昌杰
  • 7篇于贵瑞
  • 7篇王咏薇
  • 7篇胡正华
  • 7篇张圳
  • 6篇张雷明
  • 6篇胡凝
  • 6篇胡诚

传媒

  • 9篇环境科学
  • 7篇生态学报
  • 7篇中国环境科学
  • 6篇湖泊科学
  • 5篇生态学杂志
  • 5篇应用生态学报
  • 5篇科技创新导报
  • 3篇植物生态学报
  • 3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江苏农业学报
  • 2篇环境科学与技...
  • 2篇科学技术与工...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林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技...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气象科学
  • 1篇中国农业气象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遥感学报

年份

  • 2篇2024
  • 9篇2023
  • 7篇2022
  • 4篇2021
  • 4篇2020
  • 4篇2019
  • 9篇2018
  • 9篇2017
  • 7篇2016
  • 6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9篇2006
  • 2篇2005
8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型养殖塘水体中CH_(4)、CO_(2)和N_(2)O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2
2022年
养殖塘作为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水体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变化不仅是准确量化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基础,还是明确其影响因素的重要依据.基于顶空平衡-气相色谱仪法对长三角一处典型的小型养殖塘水体中CH_④、CO_②和N_②O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除春季外,在水温影响下,CH_④和N_②O浓度在午间或午后出现高值;受水温和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影响,CO_②浓度的高值出现在晨间光合作用较弱的时候.养殖塘水体中CH_④和CO_②浓度呈现秋季最高、冬季最低的季节变化特征,c(CH_④)在秋季和冬季的均值分别为176.34 nmol·L_(-1)和32.75 nmol·L_(-1),主要受气温、水温和溶解氧(DO)影响;c(CO_②)秋季和冬季的均值分别为134.37μmol·L_(-1)和23.10μmol·L_(-1),主要受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和pH影响;c(N_②O)在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均值分别为97.05 nmol·L_(-1)和19.41 nmol·L_(-1),主要受气温和水温影响.在空间上,垂直方向上,夏季养殖塘c(CH_④)随水深的加深而降低,表层与底层、中间层的浓度差值为71.28 nmol·L_(-1)和42.80 nmol·L_(-1),秋季随水深的加深而升高,底层与表层的浓度差值为163.94 nmol·L_(-1).c(CO_②)在夏季和秋季都表现为随着水深的加深而升高,其底层与表层的浓度差值分别为18.69μmol·L_(-1)和29.90μmol·L_(-1).N_②O浓度在垂直方向上无明显变化规律.水平方向上,夏季饲料及春季鸡粪投放的区域会出现CH_④、CO_②和N_②O浓度的高值,春季和夏季CH_④浓度约为其他区域的1.34~1.98倍和1.95~2.42倍,春季N_②O浓度和夏季CO_②浓度约为其他区域的1.13~1.26倍和1.39~1.74倍.
石婕张弥邱吉丽万梓文赵若男谢燕红陈明健赵佳玉肖薇刘寿东
关键词:养殖塘时空变化特征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主要树种光合作用的光响应曲线被引量:151
2006年
以叶片光合作用观测资料为基础,利用直角双曲线与非直角双曲线两种方法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主要建群树种红松(Pinuskoraiensis)、紫椴(Tiliaamurensis)、蒙古栎(Quercusmongolica)、水曲柳(Fraxinusmandshurica)光合作用的光响应曲线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拟合结果不同,直角双曲线方法简单,但非直角双曲线的拟合结果更符合生理意义.由直角双曲线拟合得出4个树种的初始量子效率α、最大净光合作用速率Pmax以及暗呼吸Rd大于非直角双曲线的拟合结果,而光补偿点Lcp随树种不同而有差异.两种方法得出4个树种的α、Rd大小顺序相同,分别是α为水曲柳>紫椴>蒙古栎>红松;Rd为水曲柳>蒙古栎>紫椴>红松,但由两种方法得出的Pmax、Lcp值大小顺序有差异.
张弥吴家兵关德新施婷婷陈鹏狮纪瑞鹏
关键词:光合作用光响应曲线光补偿点
屋顶/路面方案对长三角城市群热环境缓解效果的模拟研究
随着城市地区的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不断向外扩展,导致城市区域空间格局以及下垫面属性的改变,从而产生城市热岛现象,其増温效应导致城市出现极端高温天气的概率与频次增加,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如何缓解城市热...
张弥
关键词:城市热岛人体舒适度
文献传递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碳收支特征被引量:24
2007年
植被-大气间CO2交换研究对准确评价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采用开路式涡动相关系统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CO2交换特征进行了整年连续监测.结果表明,该森林生态系统的碳交换季节变化明显,2003年森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变化范围在-6.37—2.13g/(m^2·d)之间,5—9月均表现为碳汇,其余月份为碳源,其中净碳吸收量与释放量最大的月份分别为6和10月;全年森林净吸收的碳量为-191.3g/m^2,整体表现为一定强度的碳汇.影响NEE的环境因子主要是光合有效辐射(PAR)和土壤温度等,白天NEE对PAR的响应符合直角双曲线方程,夜间的NEE与5cm深土壤温度有较好的指数关系.生态系统呼吸释放对温度响应的敏感性(Q10)为3.17.
吴家兵关德新张弥韩士杰于贵瑞孙晓敏
关键词:温带森林CO2通量涡动相关法碳收支
不同强度冷空气对太湖水热交换的定量影响被引量:2
2019年
作为冷季主要的天气事件,冷空气过境会改变湖泊上方的气团性质,对湖泊的水热通量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湖泊的生物物理和化学过程.以亚热带大型浅水湖泊——太湖为研究对象,基于2012—2017年5个冷季(11月翌年3月)的太湖中尺度通量网观测数据,量化不同强度冷空气(寒潮、强冷空气和较强冷空气)对太湖水热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个冷季中,寒潮、强冷空气和较强冷空气发生的总次数分别为4、11和33次,累积持续天数分别为14、31和78天.冷空气过境显著增强太湖的水热通量,3种冷空气过境使太湖的感热通量分别增至无冷空气时的10.3、6.0和4.3倍,潜热通量分别增至无冷空气时的4.0、2.1和2.7倍.虽然冷空气影响天数仅占冷季天数的16.4%,但对整个冷季的潜热和感热通量贡献分别为34.9%和51.7%,以较强冷空气贡献最大.冷空气影响时,水气界面的温度梯度是太湖感热通量的主控因子,而潜热通量的主控因子为风速.与深水湖泊相比,太湖等浅水湖泊对冷空气过境的响应更快,寒潮过境时尤为明显.
刘强王伟王伟荆思佳张弥张弥张圳谢燕红
关键词:太湖潜热通量感热通量
长白山温带混交林林冠下层CO2通量对生态系统碳收支的贡献被引量:8
2009年
作为ChinaFLUX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2年年底开始利用涡度协方差技术在长白山温带混交林林冠上层和下层进行连续通量观测,这为量化林冠下层CO2通量对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的贡献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利用2003年林冠上层和林冠下层的观测数据,研究表明林冠下层夜间的CO2通量与5 cm深度的土壤温度存在明显的指数正相关关系。林冠下层的呼吸通量与箱式法观测的土壤呼吸通量之间具有很好的一致性(R^2=0.77),二者在全年都与整个森林的光合产物量相耦合,且都在7-8月份达到最大值。林冠下层的呼吸量和土壤呼吸量分别为770 g Cm^-2a^-1和703 g Cm^-2a^-1,占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呼吸年总量的比重高达59.88%和54.69%。林冠下层的光合作用呈双峰型季节变化,两个峰值分别出现在5月中旬和8月下旬。尽管全年林冠下层光合产物量为87 g Cm^-2a^-1,对整个森林光合产物量的贡献率仅为5.69%,但林冠郁闭度低的4、5月和10月份,林冠下层的光合产物贡献率也分别达到19.99%、21.06%和14.53%。林冠下层净初级生产力的季节动态受该层呼吸作用的季节变异控制,林冠下层在全年都表现为碳源,其净碳排放速率在8月份达到最大。
郑泽梅张弥温学发孙晓敏于贵瑞张雷明韩士杰吴家兵
关键词:CO2通量
加拿大温带落叶林生态系统氢氧同位素组成研究被引量:7
2017年
陆地生态系统氢氧稳定同位素能为陆地与大气的水分交换和陆地生态系统水文循环研究提供独特的示踪信息。基于2009年生长季加拿大落叶林生态系统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及环境要素的观测数据,分析了生态系统不同来源液态水和大气水汽同位素组成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了生态系统蒸散与土壤蒸发的同位素组成和同位素通量(Isoflux)的变化特征,并讨论了主要的环境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生态系统中不同来源液态水的同位素组成差别较大,与枝条水和土壤水相比,叶片水同位素组成最富集且变化幅度最大。大气水汽H_2^(18)O和HDO同位素组成随着高度升高而降低,水汽同位素值日变化呈"W"型分布,上午水汽同位素值降低,正午有一定的起伏,傍晚回升。水汽同位素组成与大气湿度有显著的相关性,大气水汽过量氘下午均值与表面相对湿度和水汽混合比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1(P<0.01)和-0.57(P<0.01)。受蒸腾速率和叶水同位素富集程度的共同作用,白天蒸散H_2^(18)O组成在正午和傍晚高,下午低。Isoflux的计算结果表明白天下垫面蒸散有助于大气水汽同位素富集,蒸散同位素通量最高可达147.5 mmol m^(-2)s^(-1)‰。本研究结果能为同位素水文模型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参考。
朱珊娴肖薇张弥王伟沈竞徐家平胡勇博温学发李旭辉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氢氧同位素过量氘蒸散
水气界面痕量气体通量自动测量箱及测量方法
一种水气界面痕量气体通量自动测量箱包括框架、安装在框架上的升降臂、通过升降臂可移动安装在框架内部的测量箱、控制升降臂运动的继电器,所述测量箱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四周和顶部均密封,其底部为开放式,所述框架的底部两侧还安装有...
贾磊张弥李旭辉肖薇曹畅蒲旖旎秦志昊
文献传递
两类光照条件年份下遮膜模拟晴天霾情景对水稻生长与产量的影响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近年来,由于我国灰霾天气增多,灰霾天气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已成为粮食安全须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2014年、2015年水稻透明塑料薄膜遮阴大田对比试验,模拟评估了晴天霾情景下太阳总辐射量减少、散射辐射比例增加的太阳光照环境对总光照条件偏好(2015年)、总光照条件偏差(2014年)这两类典型年份水稻生长及其产量的影响,初步揭示出两类光照条件年份在霾情景对水稻生长规律、特点及其产量结构因子、产量的影响程度与作用机制。对比试验表明,两类光照条件年份在受到霾天气(晴天遮阴处理)影响后:(1)与对照组(CK)相比,处理组(T)在光照多的年份减产(9.95%)和光照少的年份减产(6.81%)均达到显著水平,减产率前者高出后者46.11%;光照多的年份受霾影响后产量甚至低于未曾受到霾影响的光照少的年份的产量。造成减产的主要原因是每平方米成穗数极显著减少,其次为千粒重降低、空秕率增加。(2)T的株高、叶片面积比CK的略有增加,且株高在灌浆开始之后差异较大,上层叶面积在分蘖末期之后差异显著,下层叶面积在灌浆成熟期差异显著;上层叶面积的差距总是大于下层同期的差距。(3)T的成熟期干物质重量一般呈显著减少,光照少的年份减少更为严重;茎秆贮存的干物质比例减少,通过增加叶片要素的比重维持了穗部的分配系数;光照多的年份干物质积累从茎秆转移至叶片,光照少的年份干物质减少而比叶面积增加。(4)T的上层、下层的叶面积均有所增加;成熟期单株叶重在光照少的年份呈极显著减少,在光照多的年份却显著增加;叶分配系数在不加处理时以光照少的年份为高,遮阴处理后以光照多的年份为高;成熟期比叶面积有增加,光照多的年份增加少(1.25%),而光照少的年份增加多(22.97%)。
汪天颖张弥张富存越昆黄笑颖刘寿东肖薇王伟李旭辉
关键词:太阳总辐射日照时数水稻生长产量构成因子
极端高温对亚热带人工针叶林净碳吸收影响的多时间尺度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极端高温是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重要的极端天气事件之一.本研究利用千烟洲亚热带人工针叶林2003—2012年的CO_2通量及常规气象数据,结合小波分析方法,明确极端高温及极端高温事件对该森林生态系统净碳吸收的影响,以及极端高温及事件发生时,不同时间尺度上环境因子对净碳吸收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极端高温发生时,日最高气温在35~40℃时,会导致该生态系统平均日总净CO_2交换量(NEE)较30~34℃下降51%;极端高温及极端高温事件对月及年总NEE的影响与极端高温事件发生的强度及持续时间有关,2003年强极端高温事件发生时,7、8两个月总NEE仅为-11.64 g C·m^-2·(2 month)^-1,较多年平均值下降了90%,使年总NEE的相对变化率达-6.7%.在极端高温及事件发生的7—8月间,气温(T _a)、饱和水汽压差(VPD)是控制NEE日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其相干性分别可达0.97、0.95;在8、16、32 d周期上,T _a、VPD、土壤5 cm处含水量(SWC)及降水量(P)均对NEE有较强的控制作用,在32 d周期上,NEE与SWC、P的相干性超过了0.8.极端高温及事件发生时,短时间尺度上大气干旱影响该森林生态系统的净碳吸收,而长时间尺度上,大气干旱与土壤干旱共同影响该森林生态系统的净碳吸收.
张弥温学发张雷明王辉民郭一文于贵瑞
关键词:极端高温环境因子小波分析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