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体外循环
  • 5篇外循环
  • 4篇心脏
  • 2篇心肌
  • 2篇再灌注
  • 2篇再灌注损伤
  • 2篇缺血
  • 2篇灌注
  • 1篇代谢
  • 1篇胆碱
  • 1篇对心
  • 1篇心肌超微结构
  • 1篇心肌能量
  • 1篇心肌能量代谢
  • 1篇心肌缺血
  • 1篇心脏保存
  • 1篇心脏手术
  • 1篇心脏手术体外...
  • 1篇血小板
  • 1篇乙酰

机构

  • 6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作者

  • 6篇张敏
  • 6篇张有荣
  • 6篇朱洪生
  • 5篇朱木兰
  • 5篇张谷兰
  • 3篇刘中民
  • 2篇王一山
  • 2篇周嘉
  • 2篇华东平
  • 1篇黄日太
  • 1篇高晓东
  • 1篇郑家豪
  • 1篇江邦裕
  • 1篇徐晓文
  • 1篇李丽临
  • 1篇黄国长
  • 1篇冯卓荣
  • 1篇叶椿秀
  • 1篇陈长志
  • 1篇刘松林

传媒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中华胸心血管...

年份

  • 1篇1999
  • 1篇1996
  • 2篇1995
  • 1篇1994
  • 1篇198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心脏自主神经变化与再灌流损伤关系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1995年
本实验旨在探讨体外循环再灌流期间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的变化,以期阐明其与心肌再灌流损伤之间的关系。实验用纯种、同龄猪10头,体重60─80kg。分为常规心肌保护组(C组,n=5),东莨菪碱治疗组(S组,n=5),局麻分离颈内动、静脉供插入动脉测压管和Swan─Ganz导管测定心排量,气管插管接规械呼吸机,常规建立体外循环,主动脉阻断的同时灌流冷停搏液(C组,仁济医院配方,10ml/kg,S组,C+S,20ug/kg),主动脉阻断前(N),阻断90分(O),再灌流30分(R)取冠状窦血测乙醚胆碱(Ach),儿茶酚胺(CA),乳酸(LA),过氧化脂质(LPO),Ca(2+),Fe(2+),相应时间以热稀释法测心排量(CO)。结果发现:O时,C组Ach,LA、Ca(2+)明显升高,CA含量变化不明显,与S组相比差异显著(p值均小于0.01),而LPO,Fe(2+)变化无差异(p>0.05)。R时,C组Ach、LA、Ca(2+)、LPO均进一步升高,与O时和S组R时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值均小于0.01)。两组动物O和R时CO均降低,C组较S组更为显著(p<0.05)。Ach,LA与CO之间呈负相关(p<0.0002和0?
刘中民朱洪生黄国长郑家豪周嘉张有荣朱木兰张敏张谷兰
关键词:心脏再灌流损伤体外循环
猪心保存24小时及复跳后各期的超微结构被引量:1
1989年
本文应用单纯低温法联合低温持续灌注法保存成年猪心24h(共10例)。利用人工心肺机灌注稀释血建立离体心脏工作模型,所有保存的心脏均能复跳。取保存末及复跳后15min~2h的心肌活检,心脏保存24h后,心肌水肿显著,线粒体等均有损害;上述病变在心脏恢复氧合血灌注复跳后各期明显减轻,说明用本法保存心脏保存期出现的超微结构改变是可逆的。
陈长志王一山冯卓荣叶椿秀朱洪生江邦裕高晓东李丽临张敏朱木兰张有荣张谷兰
关键词:心脏保存心肌超微结构
体外循环灌注方式、流量、温度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被引量:1
1996年
对20只绵羊的动物实验模型,运用搏动性体外循环灌注方式及高流量、低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最佳的保护及治疗效果。其能纠正颅内酸中毒,改善脑血流和氧耗。减缓脑组织能量物质ATP的消耗,稳定细胞膜,保护线粒体功能,并最终使脑组织超微结构的破坏得到改善。
华东平朱洪生刘松林王小淳张敏张有荣朱木兰张谷兰
关键词:体外循环灌注方式温度脑缺血
抑肽酶、潘生丁在体外循环中应用比较的研究
1994年
在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20只绵羊的动物实验模型中应用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抑肽酶,并与潘生丁作比较,通过测定TXA2及PGI2的变化,血小板超微结构的改变,以及术中术后的观察,证实抑肽酶确能有效地保护血小板功能,减轻血小板的激活释放及损耗,维护正常健全的凝血机制,达到明显减少术中术后出血与渗血之目的。
华东平朱洪生王一山刘中民张敏张有荣朱木兰张谷兰谢龙山
关键词:抑肽酶潘生丁血小板体外循环
心脏自主神经变化与再灌注损伤关系的研究被引量:7
1995年
本实验旨在探讨体外循环再灌注期间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的变化,以期阐明其与心肌再灌注损伤之间的关系。实验用纯种、同龄猪10头。分为常规心肌保护组(C组,n=5),东莨菪碱治疗组(S组,n=5)。常规建立体外循环,主动脉阻断同时灌注冷停搏液(C组,仁济医院配方,10ml/kg;S组,C+S20μg/kg)。主动脉阻断前(N)、心脏复跳即刻(O)、再灌注30min(R)取冠状窦血测乙酰胆碱(Ach)、儿茶酚胺(CA)、乳酸(LA)、过氧化脂质(LPO)、Ca++,相应时点以热稀释法测心排量(CO)。结果发现:O和R时,C组Ach、LA、Ca++、LPO均明显升高,与N时和S组R时相比差异非常显著(均P<0.01)。两组动物O和R时CO均降低,C组较S组更为显著(P<0.05)。Ach、LA与CO之间呈负相关(P<0.0002和0.0005)。本实验提示:(1)迷走神经兴奋在再灌注期间占一定优势;(2)再灌注期间Ach大量释放是造成局部心肌缺氧、LA和Ca++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3)心功能的抑制与Ach释放及其引起的LA升高有密切关系;(4)拮抗体外循环再灌注期间的迷走神经活动是改善心肌保护的重要措施。
刘中民朱洪生周嘉张有荣朱木兰张敏
关键词:心脏乙酰胆碱再灌注损伤体外循环
心脏手术体外循环时低血浆T3状态对心肌的影响
1999年
目的研究心脏手术体外循环时低血浆T_3状态对心肌的影响。方法以14只绵羊分为治疗组(T3组n=7)及对照组(n=7)进行实验研究。对比手术前后体内血浆T3、T4及反向T3(rT3)的变化。结果实验对比发现T3在两组转流后均下降,由24±0.26pmol/L降至13±0.15pmol/L(阻断后15min)。阻断时间延长,FT3下降更为明显,而rT3呈轻度上升。对照组及治疗组转流前(0.32±0.24;0.38±0.023nmol/L)与再灌注60min(0.43±0.042;0.47±0.034nmol/L)有显著差异(P<0.05),但各时点两组间对照均无差异(P>0.05)。心肌ATP在阻断45min后两组均呈降低,但两组间无差别;再灌注60min时治疗组比对照组有明显升高(P<0.05)。心肌乳酸含量在再灌注60min时对照组比治疗组有明显升高(P<0.01)。结论T3能通过促进心肌缺血后再灌注期的能量代谢恢复并有利于心功能改变。
徐晓文黄日太张谷兰张有荣张敏朱洪生
关键词:体外循环心肌缺血心肌能量代谢T3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