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景兰

作品数:26 被引量:51H指数:4
供职机构:淮海工学院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文学
  • 4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6篇文学
  • 5篇小说
  • 4篇左翼
  • 4篇文革
  • 4篇文化
  • 3篇叙事
  • 2篇张爱玲小说
  • 2篇政治
  • 2篇题材
  • 2篇题材小说
  • 2篇左翼文学
  • 2篇文革题材
  • 2篇文革题材小说
  • 2篇文革叙事
  • 2篇文化研究
  • 2篇文学研究
  • 2篇误译
  • 2篇历史困境
  • 2篇课程
  • 2篇胡秋原

机构

  • 25篇淮海工学院
  • 2篇扬州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湛江师范学院

作者

  • 25篇张景兰
  • 1篇筱嘉
  • 1篇贾明
  • 1篇王纪人
  • 1篇李平
  • 1篇陈伟
  • 1篇杨文虎
  • 1篇闫伟

传媒

  • 3篇湛江师范学院...
  • 3篇淮海工学院学...
  • 2篇延安大学学报...
  • 2篇淮阴师范学院...
  • 2篇江苏海洋大学...
  • 1篇文史哲
  • 1篇江苏社会科学
  • 1篇江海学刊
  • 1篇河南大学学报...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西北师大学报...
  • 1篇山东社会科学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烟台大学学报...
  • 1篇南通大学学报...
  • 1篇合肥师范学院...
  • 1篇当代中国美学...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3
  • 1篇2002
  • 3篇1999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左联时期鲁迅思想的“多层累”形态
2014年
1930年代的中国左翼文学运动是由带着自己的独特经验和思想接近马克思主义的鲁迅与在马克思主义的组织、思想和文学观念中成长的党员知识分子共同展开的。从二者之间的联合与矛盾看左联时期鲁迅的思想文化形态,则可概括为:阶级理论视野和文化启蒙立场并行,"真的知识阶级"和无产阶级大众二元平等,"个人的无治主义"和左翼阵营意识的消长共存。与左联党团领导人的新旧对立、非此即彼的典型思维相比,鲁迅的思想呈地质层般的"多层累"形态,是一种非政治实践的批判性文化力量。
张景兰
“以学为主”的“慕课”理念对高校人文课程教学的启示被引量:3
2014年
"慕课"是一种基于大数据技术,覆盖教学全过程的新型在线教育模式,它在理念上突出体现了"以学为主"的教学价值取向。这股强劲的高等教育变革大潮对普通高校传统的课堂教学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同时也极具启发性。从高校人文课程教学来看,"慕课"带来的启示是:需要改变传统的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严谨性,而相对忽视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的局面,从教学内容问题化、问题视点学生化、学术观点相对化等方面改革课堂教学内容和方式,切实培养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
张景兰
关键词:以学为主问题化相对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左翼文学研究综评
2009年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左翼文学的再研究摆脱了50年代至70年代的惟左独尊、新时期以后的惟左为非的倾向,呈现出较为客观化、理性化的特点,对左翼文学思潮的理论渊源与历史情境的研究,对左翼文学运动的历史形态与迁延变异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有分量的研究成果。21世纪初以来,伴随着思想界、学术界对当下新的社会、文化问题的反思与批判,对左翼文学的研究又表现出新的问题意识和新的价值评判,对左翼文学内部的差异性、多样性的研究成为新的研究焦点。而如何处理当下现实语境与学术研究的客观理性之间的关系,为当代文化和文学的价值追求提供理论资源,是当下左翼文学研究面临的新课题。
张景兰
关键词:左翼文学客观化历史形态
隐含话语、政治策略与伦理立场的夹缠——再论左联、鲁迅与“第三种人”的论争被引量:3
2009年
1930年代关于"第三种人"的论争,在不同时代曾分别被认为是文化上的"敌我斗争"或在"极左"影响下排斥"同路人"、压制"文艺自由"的事件,而鲁迅在其中从未敌视过"第三种人"。但考察历史会发现,这两种观点皆来自持论者各自的意识形态,而非历史本身。事实上,这场争论很多是在隐含话语层面进行的,在其整个过程中,既有"极左"思维影响下的视友为敌,也有明智情境下的政治策略,更有基于伦理学的批评,乃至"穷追不舍"。某种程度上,鲁迅后来是把"第三种人"视为敌人的,但仅仅是伦理之敌,而非政治之敌。而所有这一切夹缠在一起,构成了一个至今也难以公论的历史事件。
张景兰
关键词:左翼政治策略
林语堂散文创作的发展轨迹被引量:2
1999年
林语堂是 2 0世纪文化与文学大家。《语丝》时期思想激进 ,文风泼辣 ;《论语》时期思想尚属进步 ,慑于专制文风转向幽默 ,但时常由风月谈到风云 ,颇具个性特色 ;《吾国吾民》时期 ,在海外用英文写作 ,思想趋于理性 ,文风平和冲淡。
张景兰
关键词:散文
误译、改造与立法——从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到毛泽东《讲话》被引量:1
2016年
政治工具论文艺观作为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左联理论家们基于现实斗争需要的政治实用主义文艺论,其中因误译而产生的所谓列宁的"党的文学"论为其提供了权威性的理论资源。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则把30年代颇有争议的工具论、武器论文艺观加以明确的肯定和升级,是对被误读了的列宁思想的进一步改造和立法。尽管这里有着译者、传播者的主体观念逻辑和政治家的实用主义需要,但在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资源还很有限的的年代,这种观念和思想来源的"权威性"所发生的巨大作用是无与伦比的。
张景兰
关键词:误译《讲话》改写
戏说与解构:世纪之交“文革”题材小说一瞥被引量:3
2008年
世纪之交集中出现了一批有份量的"文革"题材小说,以王小波、阎连科、王蒙等作家的作品为代表,不约而同地显示了一个共有的叙事模式,即"文革+性"。这种看似对"革命+恋爱"文学公式的延续却构成了对"文革"的革命话语的极大嘲弄和彻底解构,在喜剧归谬中让那段历史的任何政治修辞无以正名,同时也暴露出迎合当下趣味,使历史时尚化、游戏化的弊端。
张景兰
关键词:文革戏谑
民间视野下的“文革”被引量:7
2005年
20世纪90年代以后李锐、韩少功的“文革”题材小说以民间视角来反思“文革”历史,具有双重意义内涵:民间苦难与民间伦理是对“文革”意识形态高调的戳穿与消解,民间的藏污纳垢、愚盲昏昧又使之成为“文革”专制和迷信的基础和土壤。这样的“文革”叙事走出了80年代道德主义和启蒙主义的局限,揭示了“文革”历史的复杂性、多样性。与此同时,真诚而理性地还原底层社会的生存形态,传达民间的意义和声音,也成为这个时代一部分知识分子寻找和建立精神归宿的有效路径。
张景兰
关键词:人民文革叙事知识分子
论余光中诗歌的祖国情结被引量:1
2002年
贯穿于余光中的主要诗歌作品中的情感红线是深沉、强烈的祖国情结 ,包括大陆情结、历史情结、古典情结。余诗充分表达了身居台湾的一代中国人的爱国、思乡、怀旧的深厚情感 ,以及华夏儿女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与归属。
张景兰
关键词:诗歌古典情结文学评论情感文化
“艺术正确”与历史困境——论“文艺自由论辩”中胡秋原与左联理论家的分歧被引量:3
2010年
"文艺自由论辩"是20世纪30年代最具理论色彩的文艺论争,不同于同时期其他论争的是,引发者胡秋原和左翼理论家的资源都来自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但立场观点和理论逻辑却针锋相对。胡秋原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作为分析解释文艺现象的理论和方法,主要依据普列汉诺夫的文艺论述,而左翼理论家则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政治信仰和意识形态,特别推崇列宁开创的党性理论;胡试图辨明的是文学本体论问题,左翼理论则着眼于文学的功能。胡秋原在论辩中阐述了一些合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点,是对左翼文坛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有益补充,促使了左翼理论家的态度反省与理论完善。
张景兰
关键词:胡秋原左翼工具论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