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紧紧

作品数:8 被引量:64H指数:6
供职机构: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土壤
  • 5篇小麦
  • 4篇养分
  • 4篇耕作
  • 2篇有机物料
  • 2篇深耕
  • 2篇生物学
  • 2篇生物学特性
  • 2篇土壤养分
  • 2篇麦田
  • 2篇麦田土壤
  • 2篇菌株
  • 2篇光合特性
  • 2篇
  • 1篇氮磷钾
  • 1篇养分利用
  • 1篇叶片
  • 1篇有机肥
  • 1篇玉米
  • 1篇植株

机构

  • 8篇河南师范大学
  • 2篇河南理工大学

作者

  • 8篇张紧紧
  • 8篇邵云
  • 6篇胡永娟
  • 3篇马守田
  • 3篇王小洁
  • 2篇马守臣
  • 2篇李学梅
  • 2篇李春喜
  • 2篇赵院利
  • 1篇姚利娇
  • 1篇刘会娟
  • 1篇王文斐
  • 1篇王海磊
  • 1篇崔景明
  • 1篇韩蕊

传媒

  • 3篇华北农学报
  • 2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 1篇中国作物学会...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农田土壤中抗铬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和吸附特性的研究
[目的]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重金属污染越来越严重,如何解决农田重金属污染的修复和改良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铬(Cr)是生物毒性极强的重金属元素,本试验从受污染土壤中筛选出抗铬菌株,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和对Cr的吸附特性...
胡永娟张紧紧韩宗梁马守田邵云
深耕和施用有机肥对麦田土壤微环境的影响被引量:9
2014年
为了探讨深耕和施用有机肥对土壤的培肥效应,在5年田间定位试验基础上,研究了深耕( DCK)、深耕+有机肥(DOF)、浅耕(SCK)、浅耕+有机肥(SOF)4个处理对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含水量、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施有机肥条件下,深耕处理0~40 cm土层真菌、放线菌数量均显著高于浅耕,但细菌数量仅在20~40 cm土层显著高于浅耕。增施有机肥能显著增加微生物数量,在0~20 cm土层,DOF处理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分别比DCK增加了180.6%,53.6%,19.8%,SOF处理分别比SCK处理增加了8.0%,14.2%,36.9%。与浅耕相比,深耕可显著提高土壤脲酶活性和土壤含水量。在深耕条件下,施用有机肥可显著提高脲酶活性和土壤含水量,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DOF处理脲酶活性分别比DCK处理提高11.9%和54.3%,DOF处理含水量分别比DCK处理提高了4.67%和4.49%。深耕有助于提高20~40 cm土层土壤全氮、全磷含量,而浅耕有助于提高0~20 cm土层土壤全氮、全磷含量。施用有机肥可提高表层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在0~20 cm土层,SOF处理全氮、全磷含量比SCK处理增加了36.24%,5.54%,DOF处理比DCK处理增加了8.98%,37.72%。可见,深耕+有机肥对改善土壤微环境、提高土壤肥力具有显著效果。
马守臣张紧紧冯荣成邵云胡永娟马守田王文斐
关键词:耕作有机肥土壤酶活养分
耕作方式和有机物料还田对小麦叶片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6
2018年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分析深耕(D)、深耕+秸秆(DS)、深耕+粪肥(DO)、浅耕(S)、浅耕+秸秆(SS)、浅耕+粪肥(SO)6个处理下小麦叶片光合指标、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产量指标。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模式下有机物料还田处理均能提高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深耕和有机物料还田处理还能够提高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胞间CO2浓度,但各处理蒸腾速率的变化不规律;从小麦生长和产量来看,有机物料还田处理均能提高小麦穗长、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其中深耕和有机物料还田处理能提高开花前小麦干物质量,浅耕和有机物料还田处理能提高开花后小麦干物质量,DO处理具有最高的小麦产量。综合来看,深耕和有机物料还田可提高小麦叶片光合效率、开花期前干物质积累量及小麦产量,深耕条件下粪肥还田量为2 300 kg/hm^2时产量最高。
邵云王敬婼冯荣成张紧紧崔景明王温澎李昊烊
关键词:小麦耕作有机物料光合特性
耕作和有机物料还田对麦田土壤理化性质及产量效益的影响被引量:14
2017年
为了解决不合理耕作和长期施用化肥造成的土壤质量及生产力下降等问题,探讨了不同耕作和有机物料还田耦合下麦田土壤理化性质及产量效益的变化。试验设深耕(S)、深耕+猪粪(SF)、深耕+玉米秸秆(SJ)、浅耕(Q)、浅耕+猪粪(QF)、浅耕+玉米秸秆(QJ)6个处理。结果表明:在麦田土壤理化性质方面,深耕耦合有机物料还田能显著改善土壤容重和土壤孔隙度,同时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全磷及20~100 cm土层全氮含量,此外深耕处理还能提高2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在产量效益方面,深耕耦合有机物料还田可改善小麦产量性状,增加小麦产量,相较于浅耕不还田处理,其余处理的相对增益率提高了2.01%~39.98%,其中深耕+猪粪还田处理具有最高的净收入,每公顷净收入较浅耕不还田处理增加了3 242.89元。综合来看,深耕条件下猪粪还田(2 300 kg/hm2)能有效改善土壤物理结构,增加土壤养分,提高作物产量且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是更有效的耕作和施肥方式。
邵云王敬婼张紧紧韩蕊冯荣成马守臣李昊烊
关键词:小麦耕作有机物料土壤养分
抗铬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和吸附特性被引量:5
2014年
利用微生物分离纯化技术,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Cr3+、Cr6+,经过长时间驯化,从污染土壤中筛选出2株对Cr具有较高抗性的菌株(A和B),对其进行了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并研究了其最佳生长条件及对Cr3+的生物吸附规律。结果表明,菌株A和B分别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和米根霉菌(Rhizopus oryzae)。菌株A和B的最适生长pH值均为7,最适生长温度均为30℃,最佳装液量为80~100 mL(250 mL摇瓶)。在培养时间一定时,随着Cr3+浓度的增加,菌株对Cr3+的吸附率减少,而生物吸附量则逐渐增大;在Cr3+浓度一定时,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菌体对Cr3+的吸附率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这与生物吸附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Cr3+浓度为100 mg/L时,菌株A和B对Cr3+的吸附率达到最大,分别为51.47%和46.36%。
胡永娟李学梅王海磊邵云张紧紧韩宗梁马守田
关键词:生物学特性
土壤质地对铬胁迫下小麦灌浆期形态与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0
2012年
为了探讨铬(Cr)胁迫条件下土壤质地对小麦植株形态及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3种土壤质地(壤土、粘土、砂土)下灌浆期小麦的根长、分生根数、干物质量等形态指标及旗叶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率(WUE)、叶绿素相对含量等光合特性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Cr胁迫浓度的升高,小麦根长在粘土中呈逐渐变短的趋势,在壤土和砂土上则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根长达到最大值的Cr浓度为100 mg·kg-1;小麦分生根数在3种质地土壤上均呈逐渐减少趋势;Cr胁迫使不同器官的干物质量及干物质总重都有不同程度下降;旗叶的Pn在壤土上也随Cr浓度的升高逐渐降低,在粘土和砂土上则先升高后降低,且当Cr浓度分别为100和200 mg·kg-1时达到最大值;小麦旗叶Gs、Ci、Tr和叶绿素相对含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在壤土和粘土上达到最大值的Cr浓度均为100 mg·kg-1,在砂土上为200 mg·kg-1;旗叶WUE在粘土上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砂土上则呈现升高趋势,壤土上波动不大。整体来说,Cr胁迫对小麦灌浆期各项光合指标起到了低促高抑或抑制作用,尤其当Cr浓度≥200 mg·kg-1时,Cr对小麦表现出明显的胁迫效应,导致根长降低,分生根数减少,旗叶Gs、Ci、Tr和叶绿素相对含量降低,各器官干物质量减少。此外,在3种质地土壤上,小麦灌浆期旗叶光合指标在Cr胁迫下不同程度下降,砂土的下降趋势比壤土和粘土明显。
邵云刘会娟胡永娟王小洁张紧紧李学梅李春喜
关键词:小麦土壤质地灌浆期植株形态光合特性
耕层调控和有机物料还田对小麦产量及氮磷钾分配利用的影响被引量:8
2013年
为了探究耕层调控和有机物料还田对小麦产量及养分分配和利用的影响,在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以半冬性小麦品种矮抗58为材料,分析了在深耕、有机肥和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产量性状及氮磷钾在地上部分各器官中的分配特点。结果表明,小麦地上部器官氮含量表现为:籽粒>叶片>茎鞘>颖壳+穗轴,秸秆还田有利于增加植株氮素积累;地上部器官磷含量表现为:籽粒>叶片>颖壳+穗轴>茎鞘,有机肥还田促进了磷素向地上部分配,秸秆还田影响不如有机肥明显;地上部器官钾含量表现为:茎鞘>叶片>颖壳+穗轴>籽粒,有机肥还田可显著促进植株对钾素的吸收。深耕处理提高了小麦产量,其中深耕+有机肥+秸秆还田处理增产效果最好,养分利用率最高。
邵云赵院利冯荣成王小洁张紧紧胡永娟
关键词:小麦深耕秸秆还田养分利用
小麦-玉米轮作区耕作及培肥方式对麦田土壤养分和小麦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3
2013年
为了探索华北地区适宜的耕作培肥方式,通过在河南省获嘉县小麦-玉米轮作区高产农田4年的定位试验,比较研究了深耕(DT)与浅耕(ST)2种耕作方式和增施有机粪肥(OF)、秸秆还田(SF)、有机粪肥+秸秆还田(OSF)与对照(CK)4种培肥方式对土壤养分和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不同耕作方式,耕层土壤的全氮、有机质含量均为ST>DT,而全磷含量变化不定;对于不同的培肥方式,土壤全氮、有机质含量均为:OSF>OF>SF>CK,但土壤全磷含量变化则有所不同,深耕条件下为:OSF>OF>SF>CK,浅耕条件下则为:OF>OSF>SF>CK。耕作方式对土壤全氮含量影响极显著,对有机质含量影响显著;培肥方式对土壤全氮含量影响极显著,对全磷含量影响显著。从小麦产量来看,无论深耕还是浅耕均以OSF处理最高,其中深耕+有机粪肥+秸秆还田(DTOSF)处理最高,单独深耕处理(DTCK)最低。此外,耕作方式对穗长的影响极显著,培肥方式对穗长、结实小穗、千粒质量、穗粒数的影响均为极显著,耕作与培肥互作对不孕小穗影响显著。综上所述,DTOSF处理是华北地区较好的增产耕作培肥方式。
邵云王小洁张紧紧胡永娟冯荣成姚利娇赵院利李春喜
关键词:小麦耕作土壤养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