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越

作品数:25 被引量:52H指数:5
供职机构:天津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电子电信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 3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7篇血管
  • 5篇管电压
  • 4篇动脉
  • 4篇影像
  • 4篇斑块
  • 4篇成像
  • 3篇血管模型
  • 3篇造影
  • 3篇子宫
  • 3篇下肢
  • 3篇慢性
  • 3篇慢性损伤
  • 3篇静脉
  • 3篇CT
  • 3篇CTA
  • 3篇CT值
  • 3篇MR
  • 2篇动脉硬化
  • 2篇旋切
  • 2篇旋切术

机构

  • 19篇天津医院
  • 4篇天津医科大学
  • 4篇天津市天和医...

作者

  • 25篇张越
  • 22篇万业达
  • 14篇何岸苇
  • 9篇傅菲
  • 7篇张继扬
  • 5篇赵晖
  • 3篇邓欣
  • 3篇胡鹏
  • 3篇王楠
  • 3篇刘华瑞
  • 2篇李艳
  • 2篇刘立艳
  • 2篇陈思
  • 2篇刘竞艳
  • 1篇袁宇
  • 1篇徐勐
  • 1篇齐扬
  • 1篇李健
  • 1篇王楠

传媒

  • 2篇护士进修杂志
  • 2篇国际医学放射...
  • 1篇中国医学计算...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国际放射医学...
  • 1篇第二十四届中...

年份

  • 2篇2020
  • 1篇2019
  • 7篇2017
  • 7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5篇2013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kV Assist技术在低辐射剂量腰椎CT中的应用研究
2020年
目的探讨智能管电压辅助(kV Assist)技术降低腰椎CT检查辐射剂量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临床拟诊为腰椎疾病需进行腰椎CT检查的病人60例,其中男55例,女5例,年龄(38.2±2.7)岁,体质量指数(BMI)为(21.8±1.1)kg/m2。将病人随机分为A、B 2组,每组30例。A组采用常规模式扫描(120 kV,230 mA);B组采用kV Assist模式扫描。分别记录2种扫描模式的单次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采用5分评分法对2组的影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并计算骨算法骨窗及标准算法软组织窗影像的对比噪声比(CNR)和信噪比(SNR)。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病人的年龄、BMI及影像的CTDIvol、DLP、ED、SNR、CNR;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2组影像的主观评分。结果B组CTDIvol、DLP、ED均低于A组(均P<0.05),B组的辐射剂量降低约45%。B组骨算法骨窗影像的主观评分及CNR、SNR均高于A组(均P<0.05)。2组标准算法软组织窗影像的主观评分及CNR、S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kV Assist技术进行腰椎CT检查能够降低辐射剂量且提高影像质量。
傅菲张越邓欣何岸苇万业达
关键词:腰椎
无症状职业足球运动员足踝关节慢性损伤MR影像特点的初步研究
张越赵晖刘华瑞王楠胡鹏万业达
高清容积螺旋穿梭技术显示“死亡冠”的应用研究
目的 死亡冠(CMOR)是闭孔血管、髂外血管和/或腹壁下血管之间吻合的一种解剖变异。这一血管对临床手术具有重要意义,盆腔手术时误伤该血管有可能引起致命的出血。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高清容积螺旋穿梭技术(VHS)显示死亡冠的应...
万业达张继扬何岸苇张越王楠胡鹏
关键词:骨盆骨折穿梭CT
MR不同序列判断子宫内膜癌子宫肌层侵袭程度准确性的研究
目的 本研究应用低场磁共振T2WI和T1WI增强扫描,评价子宫内膜癌患者子宫肌层侵袭严重程度,并与手术病理对照,分析T2WI和T1WI增强扫描在评价子宫内膜侵袭程度中的价值. 方法 对50名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患者...
张越何岸苇万业达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T2WI
自适应统计迭代技术判定极低密度斑块血管模型狭窄率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管电压及不同权重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方法对用极低密度斑块制备的血管模型狭窄率测定的影响. 方法 以临床CTA检查时动脉管腔内碘对比剂CT值为参考,制备密度明显低于管腔对比剂CT值的斑块.按照管腔狭窄程度自轻至...
刘华瑞万业达何岸苇张越
关键词:管电压体层摄影术
正常子宫体肌层低场磁共振T_2WI信号表现及随月经周期变化的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应用低场磁共振T2WI观察正常子宫肌层信号表现及随月经周期变化。方法:12例月经周期规律的育龄期健康志愿者,年龄24~43岁,平均(32±6.77)岁。分别于经期、卯泡期、围排卵期及黄体期观察子宫肌层T2WI信号表现并测量信号强度,分析随月经周期变化规律。结果:T2WI子宫肌层内侧为带状低信号,外侧为占肌层大部分的中等一高信号,二者之间分界不清,可见一灰色的信号带。内侧带的低信号黄体期时信号最高,卵泡期时最低。外侧带及灰色的中间带不随月经周期变化。肉眼观察,内侧带与外侧带在整个月经周期中的卵泡期二者分界最清晰,中间带显示最窄、最不明显;其它时期尤其是经期内侧带与外侧带的分界最不清晰,中间带显示最宽、最明显。即卵泡期是子宫肌层各带区解剖显示最清晰的时期。结论:T2WI子宫结合带与外部肌层之间存在模糊带。对未绝经女性应尽量选择卵泡期行MRI检查。影像科医生在观察子宫MRI信号表现时应考虑病人年龄、月经周期及生理状态。
刘竞艳万业达齐扬董潇蔓张继扬张越
关键词:子宫肌层月经周期
表浅静脉不同结扎法对MSCT下肢深静脉显示效果的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MSCT检查时浅静脉结扎止血带的不同方法对深静脉显示效果的影响。方法对64例需进行下肢静脉MSCT检查的患者随机分组[A组(32例)行浅静脉全程结扎;B组(32例)行浅静脉半程结扎]。测量下肢深静脉的显示范围、髂静脉水平管腔内的CT值,并对A、B两组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28例,B组26例纳入本研究。A组显示下肢深静脉的范围为(651.2±47.3)mm;B组为(842.4±56.4)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26,P!0.05)。髂静脉水平管腔内CT值A组为(211.2±12.1)HU,B组为(228.8±6.9)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78,P!0.05)。A、B两组图像质量评分结果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Z=-2.672,P!0.05)。结论采用半程结扎浅静脉直接法进行MSCT检查时显示下肢深静脉的效果更佳。
傅菲李宝玖张越何岸苇万业达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
职业足球运动员足踝关节无症状慢性损伤MR影像特点的初步研究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分析职业足球运动员足踝关节无症状慢性损伤的MR影像特点。方法募集2017年3月—5月间18名天津当地足球俱乐部的现役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均可正常参加训练和比赛,且至本次检查6个月内均无足踝关节不适症状。采用3.0 T MRI进行踝关节扫描,观察每位运动员踝关节的骨质、韧带、肌腱情况。采用Fisher精确检验比较触球足和立足足踝关节不同结构损伤情况的发生率。结果骨质损伤主要表现为骨髓水肿、囊变、关节游离体形成及不规则骨突形成。其中骨髓水肿共12例17个踝关节(触球足10个,立足7个);3例3个踝关节(触球足1个,立足2个)可见关节游离体形成;7例7个踝关节(触球足5个,立足2个)出现距后三角骨。2例2个踝关节(触球足、立足各1个)可见距骨后突。触球足组和立足组间骨质损伤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内侧三角韧带损伤5例共5个踝关节(触球足2个,立足3个);距腓前韧带损伤17例共25个踝关节(触球足8个,立足17个);跟腓韧带损伤9例12个踝关节(触球足5个,立足7个);下胫腓前韧带损伤1例1个踝关节(触球足);未见距腓后韧带、下胫腓后韧带损伤病例。立足组距腓前韧带损伤发生率高于触球足组(P=0.003)。其余韧带损伤发生率,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肌腱损伤主要表现为腱鞘积液,踇长屈肌腱腱鞘积液17例26个踝关节(触球足12个,立足14个);趾长屈肌腱腱鞘积液8例10个踝关节(触球足5个,立足5个);胫骨后肌腱腱鞘积液9例12个踝关节(触球足5个,立足7个);腓骨长短肌腱腱鞘积液4例4个踝关节(触球足2个,立足2个);趾长伸肌腱腱鞘积液2例2个踝关节(触球足1个,立足1个)。未发现胫骨前肌腱、踇长伸肌腱腱鞘积液及跟腱周围积液。触球足组和立足组间腱鞘积液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职业足球运动员艰苦的训练和比赛容易造成踝�
张越赵晖刘华瑞王楠胡鹏万业达
关键词:职业足球运动员踝关节慢性损伤小样本
类下肢动脉硬化血管模型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属于血管模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类下肢动脉硬化血管模型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不同密度的物质分别模拟下肢动脉硬化血管的不同结构,乳胶管模拟血管壁结构,生物胶块模拟非钙化斑块,硅胶块模拟钙化斑块,碘对比剂模拟含...
万业达张越傅菲何岸苇
文献传递
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与内膜样腺癌MRI检查结果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比较子宫浆液性乳头状癌(UPSC)与子宫内膜样腺癌(EAC)的MRI检查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UPSC的MRI资料。随机选择同期收治、资料完整且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3例EAC的MRI资料作为对照。分析二者的MRI征象。结果 UPSC、EAC中肿块型病灶分别为15(68.18%)、8(18.60%)例,二者比较,P<0.05。UPSC和EAC在T2WI上病灶信号强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在T1WI上4例UPSC病灶内可见斑点状高信号。22例UPSC中有14例(63.64%)宫腔内病灶最大径与最大肌层浸润深度的比值≤1,12例纯型UPSC中10例(83.33%)其比值≤1,43例EAC中5例(11.63%)其比值≤1,三者比较,P均<0.05。20例UPSC病灶周围存在正常子宫内膜(90.91%),12例纯型UPSC病灶周围均可见正常厚度子宫内膜,10例(23.26%)EAC病灶周围存在正常子宫内膜,UPSC与EAC病灶周围存在正常子宫内膜率比较,P<0.05。T1WI增强扫描中18例(81.82%)UPSC为明显强化—上升型方式,明显高于EAC(25.58%),P<0.05。5例纯型UPSC伴发卵巢肿块,共8个卵巢肿块的体积(≥50 mm)均大于其子宫病灶,8个卵巢肿块中6个为巨大囊实性肿块。纯型UPSC中卵巢肿块的出现率(41.67%)明显高于EAC(6.98%),P<0.05。结论 UPSC与EAC的MRI表现不同,UPSC以肿块型病灶多见,病灶大小与肌层浸润深度不成比例,非病灶区多可见菲薄内膜,血供较EAC丰富,增强扫描较EAC强化明显,卵巢出现体积大于子宫病灶的巨大肿块,囊实性多见。
葛传彪刘竞艳张越万业达
关键词:子宫内膜肿瘤核磁共振成像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