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明慧
- 作品数:19 被引量:93H指数:7
-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重庆市卫生局中医药科技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电针配合穴位贴敷对非酒精性脂肪肝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被引量:13
- 2013年
-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穴位贴敷疗法对非酒精性脂肪(NAFLD)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的影响。方法: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45例,对照组给予立普妥口服,每次10 mg,每天1次;治疗组应用电针穴位同时结合穴位贴敷疗法,每天1次,两组均治疗1个月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ALT、AST、TC、TG明显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糖、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血清RBP4含量均明显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B超检查肝脏声像图明显好转,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配合穴位贴敷可通过降低血清RBP4含量,改善胰岛素抵抗(IR),达到治疗NAFLD的作用。
- 曾志华曾明慧陈康
-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电针穴位贴敷胰岛素抵抗
- 电针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细胞角蛋白18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研究电针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大鼠肝细胞角蛋白18(CK18)表达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分为正常组和造模组,造模组大鼠模型建立成功后,再分为NAFLD模型组、药物组、电针组,药物组给予东宝肝泰灌胃,电针组针刺脾俞、丰隆、阳陵泉、三阴交穴。治疗4周后处死所有动物,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情况;采用比色法检测肝内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CK18的表达。结果与NAFLD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药物组大鼠肝组织脂肪变性得到不同程度的减轻;肝脏CK18表达均受抑制;肝内MDA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1;P<0.05),SOD活性升高(P<0.01;P<0.05)。结论电针治疗可能通过抑制肝脏CK18表达的上调,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
- 曾志华曾明慧黄学宽周萍陈康
- 关键词:电针脂肪肝细胞角蛋白18
- 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分析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观察针灸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方法符合诊断标准的原发性痛经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治疗组进行针灸疗法;对照组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2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6%,对照有效率为60%。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有较好的疗效。
- 余海曾志华曾明慧
- 关键词:针灸疗法原发性痛经疗效分析
- 电针阻断胰岛素抵抗及过氧化反应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3
- 2008年
- 目的探讨电针阻断胰岛素抵抗及过氧化反应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机制。方法SD大鼠33只按随机抽签法分组:正常对照组(11只),造模组(22只)。正常组以普通饲料喂养,造模组以高脂饲料喂养,8周后处死3只(正常对照组1只,造模组2只),验证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分为NAFLD模型组(10只)和电针治疗组(10只),后者施以电针治疗。12周末处死所有大鼠检测血糖(FBG)、血清胰岛素(FINS)、血清游离脂肪酸(FFA)、肝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谷胱甘肽(GSH)含量变化及肝组织病理学。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FBG、FINS、FFA降低(P<0.05);肝内MDA、TG、TC显著下降(P<0.01);SOD、GSH活性升高(P<0.01),肝组织脂肪变性和炎性损伤得以改善。结论电针通过阻止胰岛素抵抗和过氧化反应之间的恶性循环治疗NAFLD。
- 曾志华曾明慧冯雯琪卓廉士
-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胰岛素抵抗氧化抗氧化针灸治疗
- 不同植入方向微型种植体支抗的三维有限元分析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建立简化的微型种植体-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不同植入方向下微型种植体-骨界面的生物力学变化,为微型种植体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I-DEAS有限元分析软件,将微型种植体以30°角倾斜植入骨块,在保持加载力方向、微型种植体与植入处骨表面夹角不变的情况下,以植入点为圆心,微型种植体在骨平面上的投影线为半径水平旋转180°,设定0°、45°、90°、135°、180°共5个植入方向。在与植入处骨表面平行的200g力作用下,分析微型种植体-骨界面的应力分布及位移变化。结果:各组应力值及位移值的变化均符合临床生理要求,微型种植体的植入区、骨皮质区应力相对集中,Von-mises应力、拉应力、压应力分布变化总体一致,应力曲线整体呈递减趋势。在脱位力作用下,0°、45°组应力值小于其他组,0°组应力值最小,0°、45°组位移值明显高于90°、135°、180°组,90°组的位移值最小。结论:不同植入方向的微型种植体可以安全承载与植入处骨表面平行的200g正畸力。临床上选择微型种植体植入方向时,尽量减小加载力对其的脱位作用,才更有利于微型种植体的稳定。
- 王汉思李晓智李康宁曾明慧何艳
- 关键词:牙种植体有限元分析生物力学
- 针灸治疗男性性功能障碍疗效分析被引量:15
- 2013年
-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男性性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针灸治疗,每日1次;对照组应用肾宝合剂口服,每日3次,两组均治疗2周为一疗程,治疗4个疗程后总结疗效,采用国际勃起功能指数问卷表(IIEF)积分评估两组患者性功能的改变。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P<0.05),治疗组IIEF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疗法能提高人体活力,改善生理机能,增强性功能。
- 曾志华余海曾明慧
- 关键词:男性性功能障碍针灸疗效分析
- 正畸托槽底板结构及面积影响粘接质量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 目的: 建立不同底板结构及面积的正畸托槽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比较相同条件下不同底板结构和面积的托槽的粘接质量,分析托槽的底板结构和面积对粘接质量的影响,为临床上选用托槽、厂家生产和实验研究提供生物学理论依据和参考。 方...
- 曾明慧
- 关键词:正畸托槽底板结构三维有限元模型
- 文献传递
- 电针对非酒精性脂肪肝胰岛素抵抗及肝细胞色素P450 2E1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研究电针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胰岛素抵抗及肝细胞色素P450 2E1(cyto-chrome P450 2E1,CYP 2E1)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33只随机分组,正常对照组(11只)、造模组(22只)。后者高脂饲料喂养8周后处死3只(正常对照组1只,造模组2只),验证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分为NAFLD模型组(10只)和电针治疗组(10只),后者施以电针"治疗"。12周末处死所有动物,检测血糖(FBG)、血清胰岛素(FINS)、血清游离脂肪酸(FFA),测定肝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以及谷胱甘肽(GSH)含量,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的变化和肝CYP 2E1表达。结果:与NAFLD模型组比较,电针组的肝组织脂肪变性和炎性损伤得以改善。免疫组化证明电针治疗能抑制脂肪肝肝细胞色素CYP 2E1的表达,电针组大鼠的血糖、血清胰岛素、血清游离脂肪酸指标均显著低于模型组(均P<0.05),肝内MDA、TG、TC显著降低(P<0.01),SOD、GSH活性升高(P<0.01)。结论:电针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和抑制肝CYP 2E1表达,从而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抗氧化能力,使肝组织的脂肪变性和炎性损伤得以改善。
- 曾志华曾明慧
-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胰岛素抵抗肝细胞色素P450针灸治疗
- 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大鼠环氧合酶2的表达及背俞穴穴位埋线的干预作用研究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探讨背俞穴穴位埋线干预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大鼠环氧合酶2(COX-2)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实验大鼠随机分为造模组和正常组,造模组饲以高脂饮食8周构建NAFLD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随机分为NAFLD模型组和埋线组。后者选取大鼠双侧肝俞、膈俞、胆俞穴进行穴位埋线,16周后处死所有动物,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情况;检测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中COX-2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埋线组肝组织脂肪性变得到不同程度的减轻;肝COX-2表达显著下调;血清ALT及AST显著降低(P<0.05)。结论:背俞穴穴位埋线可抑制NAFLD肝COX-2表达的上调,从而减轻肝脏炎性损伤,该作用可能是其治疗NAFLD的作用机制之一。
- 曾志华曾明慧周滢
- 关键词:穴位埋线背俞穴非酒精性脂肪肝环氧合酶2
- 电针夹脊穴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大鼠肝NF-κB表达及肝功能的影响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观察电针夹脊穴的疗效及作用途径.方法:♂Wistar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1只)和造模组(32只),造模组饲以高脂饮食(喂养饲料由20 g/L胆固醇、100 g/L猪油和880 g/L普通饲料混合组成)构建NAFLD大鼠模型,8 wk后随机处死正常组1只和造模组2只,病理组织学检查以验证造模成功.然后将余下的造模组随机分为NAFLD模型组(15只),电针组(15只).电针组选取双侧胸9-12夹脊穴,针刺后加通电针治疗仪(强度1-2 mA,频率1.6-2.0 Hz的疏密波),1次/d,每次30 min,连续治疗4 wk后处死所有动物,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情况;检测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中NF-κB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出现中度至重度的肝细胞脂肪变性,肝NF-κB表达上调,血清ALT及AST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肝组织脂肪性变得到不同程度的减轻;肝NF-κB表达下调;血清ALT及AST降低(P<0.05).结论:电针夹脊穴干预可抑制非酒精性脂肪肝NF-κB表达的上调,改善其肝功能,该作用可能是其治疗NAFLD的作用机制之一.
- 曾志华曾明慧周萍余海
- 关键词:电针夹脊穴非酒精性脂肪肝核转录因子-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