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小雁

作品数:121 被引量:1,520H指数:24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7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 10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7篇农业科学
  • 34篇天文地球
  • 21篇水利工程
  • 15篇生物学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经济管理
  • 3篇历史地理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35篇土壤
  • 34篇青海湖流域
  • 18篇土壤水
  • 17篇干旱
  • 16篇水分
  • 13篇半干旱
  • 12篇水文
  • 12篇气候
  • 11篇土壤水分
  • 11篇干旱区
  • 9篇植被
  • 9篇气候变化
  • 9篇降水
  • 9篇半干旱区
  • 8篇干旱半干旱
  • 7篇雨水集流
  • 7篇沙地
  • 7篇同位素
  • 7篇干旱半干旱区
  • 6篇生态水文

机构

  • 107篇北京师范大学
  • 25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云南财经大学
  • 4篇青海省三角城...
  • 3篇北京大学
  • 2篇兰州大学
  • 2篇清华大学
  • 2篇河南农业大学
  • 2篇中山大学
  • 2篇青海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植...
  • 2篇中国林业科学...
  • 2篇山东省国土测...
  • 1篇沧州师范专科...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九江学院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国家基础地理...

作者

  • 121篇李小雁
  • 25篇马育军
  • 15篇彭海英
  • 11篇吴华武
  • 11篇崔步礼
  • 11篇李岳坦
  • 11篇张思毅
  • 10篇蒋志云
  • 9篇李广泳
  • 8篇伊万娟
  • 8篇李柳
  • 7篇杨志鹏
  • 6篇龚家栋
  • 6篇赵国琴
  • 6篇成六三
  • 6篇肖洪浪
  • 6篇孙永亮
  • 6篇吴秀臣
  • 5篇邱国玉
  • 5篇张志华

传媒

  • 8篇生态学报
  • 8篇中国沙漠
  • 8篇干旱气象
  • 6篇北京师范大学...
  • 5篇水土保持学报
  • 5篇自然资源学报
  • 4篇科技导报
  • 4篇地球科学进展
  • 4篇地球环境学报
  • 3篇资源科学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中国科学:地...
  • 2篇植物生态学报
  • 2篇干旱区资源与...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科学通报
  • 2篇水科学进展
  • 2篇湖泊科学
  • 2篇冰川冻土
  • 2篇草业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3篇2018
  • 7篇2017
  • 6篇2016
  • 9篇2015
  • 12篇2014
  • 5篇2013
  • 6篇2012
  • 11篇2011
  • 11篇2010
  • 6篇2009
  • 10篇2008
  • 7篇2007
  • 1篇2006
  • 5篇2005
  • 4篇2004
1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海湖流域气候变化及其对湖水位的影响被引量:36
2010年
选取青海湖流域1958~2009年刚察和天峻气象站的气象资料及青海湖水位资料,分析了流域的气温、降水、干旱指数和地温的变化特征及对青海湖水位的影响。研究得出:①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青海湖流域气候由暖干向暖湿变化的转折时期,2000年后暖湿的气候特征更加明显;②气温和地温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气温的变化率为0.27~0.31℃/10a,5~320cm地温的增加趋势比气温显著,变化率为0.49~0.64℃/10a(P<0.01);③和气温相比,地温与水位的线性关系更明显,相关系数为-0.66~-0.8(P<0.01),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线性关系增强;④当年的干旱情况影响次年水位的变化,降水和气温的变化对次年水位的影响大于对当年水位的影响;⑤当年的水位变化量与前一年冬季气温的变化量呈显著的负相关(P<0.01),与前一年秋季降水的变化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
伊万娟李小雁崔步礼马育军
关键词:气候变化水位干旱指数地温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剧黄土高原退耕区蒸散发被引量:27
2019年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工程显著影响着区域植被生长及水文循环过程,对陆地蒸散发(ET)年际变化有着很大影响.本文基于全球通量估算和模型模拟蒸散发产品、格点气候数据及遥感植被特征参量数据,利用趋势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及广义线性模型等方法,研究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前后黄土高原退耕区ET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与退耕前相比较,退耕区在退耕还林(草)后ET的升高趋势明显,但其变率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其中,以年降水量在400~600mm区域内变化趋势最大;(2)相较于生长季平均温度和生长季总降水量,退耕区土壤含水量及植被NDVI是ET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3)退耕后ET变化趋势增大更多地归因于退耕区植被生长的加速,并且退耕后土壤含水量对ET贡献较退耕前降低,而NDVI的贡献度增加.本研究针对黄土高原退耕区在退耕还林(草)工程前后ET的变化趋势进行的探究,为工程实施对该区域水文过程的影响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王雅舒李小雁石芳忠张树磊吴秀臣
关键词: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工程蒸散发
油蒿灌木的生态水文过程研究综述被引量:5
2013年
生态水文过程是生态水文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是生态系统中水文过程和生态过程通量变化间的互馈关系。油蒿(Artemisia ordosica)作为我国特有的优良固沙物种,在荒漠生态系统重建与恢复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生态水文学为指导思想,综述研究了降水、冠层降雨再分配、根系水分再分配、土壤水分变化、蒸散发以及油蒿群落演替等生态、水文过程中油蒿与水文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现存的问题和未来研究应关注的方向,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李柳李小雁马育军赵国琴吴华武
关键词:油蒿生态水文过程土壤水分蒸散发群落演替
黑河流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水分收支及蒸散发拆分研究被引量:10
2018年
水分收支是对水循环要素降水、蒸发蒸腾、径流以及土壤贮储水量变化等的定量刻画,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及利用至关重要。基于黑河流域阿柔观测站2014和2015年水文气象观测数据,运用水量平衡理论,定量的评估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水分收支动态,并结合双源模型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蒸散发(植被蒸腾和土壤蒸发)进行拆分及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在生长季(5—9月)植被蒸腾是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主要的耗水形式,2014和2015年生长季平均蒸散比(T/ET)分别为0.74和0.79;(2)土壤水分的剧烈变化主要发生在0—40 cm处,且受冻融过程影响显著;(3)在降水较多的年份(2014)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水分收支基本平衡,且不受冻融影响的月份(6—9)有地表径流产生约42 mm;在正常年份(2015),生态系统呈现水分亏缺,亏缺量约为134 mm,6—9月约亏缺26 mm;(4)模型估算蒸散发(ET)与实测蒸散发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可达0.90,敏感性分析表明模型输入变量对蒸散发(ET)及蒸散比(T/ET)产生的误差较小,双源模型可以很好地实现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蒸散发(ET)的拆分。
童雅琴王佩李小雁李小雁白岩
关键词:高寒草甸
内蒙古典型草原灌丛化对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31
2013年
通过样方调查,研究了内蒙古典型草原不同退化程度草地中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 Lam.)灌丛斑块空间分布格局、草地生物量及生物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从轻度到中度、重度退化草地,草本植物生物量呈减少趋势,小叶锦鸡儿生物量呈增加趋势,总生物量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灌丛斑块生物多样性呈增加趋势,草地斑块生物多样性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其中轻度退化草地中灌丛斑块生物多样性低于草地斑块,中度和重度退化草地中灌丛斑块生物多样性高于草地斑块。研究认为,内蒙古典型草原灌丛化过程中,生态系统可能存在草本植物占优势或小叶锦鸡儿占优势这样两种稳定状态,这两种状态能维持较高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而在由草本植物占优势向小叶锦鸡儿占优势转化的过渡阶段,系统不稳定,仅能维持较低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
彭海英李小雁童绍玉
关键词:小叶锦鸡儿
基于电磁感应成像植被斑块土壤水盐效应研究被引量:5
2019年
土壤水盐过程在植被斑块的形成与演变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但其与植被斑块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因研究工具的限制而缺乏深入认识。以青海湖流域芨芨草斑块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电磁感应(EMI)产生的表观电导率(ECa)成像解译土壤水分与盐分的时空动态变化,建立芨芨草斑块分布格局与土壤水盐变化过程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ECa分别与土壤水分、盐分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1),多元回归模型指出,ECa变化的81%可由土壤水分与盐分变化来解释,因此可用ECa变化表征土壤水分与盐分的变化;此外,强降雨事件前后ECa动态变化图指出,芨芨草斑块处土壤水分增加量高于基质区,说明芨芨草斑块能够快速聚集水分;而不论干湿状态或不同季节,芨芨草斑块处土壤水盐含量总是高于基质区,表现出时间稳定性,说明芨芨草斑块是土壤水盐的聚集区。因此,EMI成像可揭示芨芨草斑块土壤水盐空间分布及动态变化过程,为植被斑块的水文过程研究提供快速可靠的方法。
蒋志云李小雁李小雁吴华武吴华武胡中民
关键词:土壤盐分青海湖流域
土壤-植被-水文耦合过程与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17
2022年
土壤-植被-水文耦合机制不仅是土壤学、生态水文学、地球系统科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也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然而,不同学科通常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上研究土壤-植被-水文耦合机制,不同尺度之间的机理联系研究较少.本文从不同空间尺度(从叶片气孔到流域/区域尺度)综述了土壤-植被-水文耦合研究的最新进展,总结了土壤-植被-水文耦合过程的空间升尺度方法和建模方法.不同尺度上6个典型的耦合过程与机制包括:(1)叶片气孔及根土界面的碳水交换;(2)植物根系和水分运移引起的土壤团聚体及剖面水力特性变化;(3)植物冠层与根系对降水及土壤水的再分配;(4)植被斑块与局部水文过程的相互作用;(5)植被群落演替与土壤发育的联系;(6)流域/区域水分收支与植被物候及生产力的联系.同时,针对土壤-植被-水文耦合过程的观测、机理、尺度转换方法和建模方法,分别分析了其现有研究存在的局限和认识瓶颈.为了深入整合不同时空尺度上的多种耦合过程,未来研究应加强多尺度、多要素、多过程的土壤-植被-水文耦合机制研究,开发新的尺度转换方法,识别不同的反馈路径,并在建模过程中考虑植物冠层参数和土壤水力参数的时变特性.
李中恺李小雁周沙杨晓帆付永硕缪驰远缪驰远王帅张光辉吴秀臣邓元红
关键词:生态水文土壤水文
青海湖流域高寒草甸壤中流水分来源研究被引量:12
2016年
通过对青海湖流域高寒草甸壤中流水分来源进行研究,以期揭示青海湖流域高寒草甸系统壤中流的产流机制。收集了大气降水、土壤水和壤中流中δ^(18)O和δD及实测降水数据,对比分析了大气降水、土壤水和壤中流的氢氧同位素特征,并使用了二源线性混合模型对壤中流进行了产流来源计算。结果表明:青海湖高寒草甸分布区大气降水线(LMWL)的斜率和截距均高于全球大气降水线(GMWL),降水较多的月份δ^(18)O、d-excess值较低;壤中流的水分来源与地形及其土壤深度密切相关,具体表现为:(1)壤中流在坡下土壤上层(0—40cm)和下层(40—80cm)产流氢氧同位素值相对聚集,并具有较明显的蒸发富集特征,表明该部分壤中流多源于降雨前储存于土壤中的水分,雨前土壤水对于壤中流在坡下土壤上层(0—40cm)和下层(40—80cm)产流的平均贡献率为85.88%和83.48%;(2)坡中壤中流水分来源因土壤深度而异,雨前土壤水对壤中流在坡中土壤下层(40—80cm)产流的平均贡献率为57.59%,表明大气降水和雨前土壤水贡献相当;壤中流在坡中土壤上层(0—40cm)产流与当地大气降水的季节变动基本一致,雨前土壤水对该层壤中流产流的平均贡献率为39.90%,表明其主要受到大气降水的驱动,与坡中金露梅灌丛根系和土壤孔隙分布有关。同时,随着雨前含水量、降水量和降水特征的不同,雨前土壤水和大气降水对于壤中流的贡献特征也会发生变化。
肖雄李小雁吴华武蒋志云李宗超
关键词:青海湖流域氢氧同位素壤中流土壤水
青海湖流域典型生态系统土壤水分对降水脉动的响应被引量:9
2016年
土壤水分是影响干旱半干旱地区植物生长与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对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青海湖流域3种典型生态系统(草地、灌丛、农田)降水过程和土壤水分的连续动态观测,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逐月、逐日、10min)土壤水分对降水脉动的响应.结果表明:草地、灌丛和农田深层(60、90cm)土壤水分对降水的响应均比浅层土壤(10、30cm)滞后1个月左右;灌丛土壤水分对降水的响应集中在60cm以上,深层土壤水分主要受地下水影响,由于冠层截留损耗,单次小降水事件对灌丛土壤水分的补给作用较为有限;草地土壤水分对降水的响应集中在10和30cm,而农田降水补给的有效深度小于30cm,响应时间也明显滞后于草地.
马育军李小雁
关键词:土壤水分多尺度生态系统青海湖流域
青海湖流域典型河谷灌丛生态水文过程及其水分收支研究
水文循环过程与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是青海湖流域生态演变的关键驱动因子,研究典型生态系统类型的生态水文过程及其水分收支规律对于流域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通过野外定点观测,深入研究了青海湖流域典型河谷灌丛(具鲮水柏...
马育军李小雁
关键词:生态水文过程青海湖流域
文献传递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