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建姝

作品数:6 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国际科学基金天津市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理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3篇生物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3篇纳他霉素
  • 3篇褐黄孢链霉菌
  • 2篇抑菌
  • 2篇原生质
  • 2篇原生质体
  • 2篇质体
  • 2篇微孔板
  • 1篇抑菌活性
  • 1篇原生质体融合
  • 1篇再生率
  • 1篇融合率
  • 1篇生物检测
  • 1篇生物检测方法
  • 1篇培养液
  • 1篇浊度
  • 1篇响应面
  • 1篇响应面法
  • 1篇响应面优化
  • 1篇酶标
  • 1篇酒精

机构

  • 6篇天津科技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天津市工业微...

作者

  • 6篇李建姝
  • 6篇骆健美
  • 4篇刘峰
  • 3篇刘丹
  • 2篇王敏
  • 1篇王洪臣
  • 1篇王敏
  • 1篇郭浩
  • 1篇王建锋
  • 1篇刘洪祥
  • 1篇王艳婷
  • 1篇张俊威
  • 1篇王敏
  • 1篇王敏
  • 1篇王敏

传媒

  • 1篇现代化工
  • 1篇食品与发酵工...
  • 1篇食品科学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化学与生物工...

年份

  • 1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褐黄孢链霉菌双亲灭活原生质体融合的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考察了双亲灭活条件、聚乙二醇(PEG)相对分子质量、PEG浓度、融合时间、融合温度及无机离子浓度对褐黄孢链霉菌(Streptomyces gilvosporeus)SG-2002-1和SG-2002-2原生质体融合率的影响。分别采用紫外灭活和热灭活法,灭活条件为紫外灭活2 min,热灭活为60℃水浴1 h。原生质体融合最佳条件为:50%的PEG 6000,融合温度25℃,融合时间为8 min,CaCl2浓度为0.05 mol/L,MgCl2浓度为0.02 mol/L,在此条件下融合率可达5.0%。
骆健美李建姝王艳婷王敏
关键词:褐黄孢链霉菌纳他霉素原生质体融合融合率
基于抑菌活性的纳他霉素微孔板生物检测法被引量:3
2009年
为快速测定大量纳他霉素样品含量,基于其抑菌活性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微孔板生物检测法。结果表明,裂殖酵母AS2.637为最适敏感指示菌,优化的敏感指示菌初始浓度为105~106cfu/mL,纳他霉素样品加入时间为0 h,培养时间为8 h。微孔板中纳他霉素浓度在0.95~2.14 mg/L与抑菌率呈较显著的线性关系,微孔板生物检测法与HPLC法测定的结果无显著差异,该方法具有处理量大、操作简单、平行性好等特点,可用于发酵过程中纳他霉素产量的定量和突变菌的高通量快速筛选工作。
刘峰骆健美刘丹李建姝王敏
关键词:纳他霉素微孔板生物检测抑菌活性
一种快速检测抑菌物质活性的微孔板生物检测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快速检测抑菌物质抑菌活性的微孔板生物检测方法,该方法是利用待测样品对敏感指示菌具有较高的抑菌特性,以具有良好标准化和平行化特点的微孔板作为高通量的检测平台,将敏感菌指示液和待测样品在微孔中充分混合并培养适宜...
骆健美王敏刘峰刘丹李建姝
文献传递
响应面优化褐黄孢链霉菌原生质体再生培养基被引量:2
2009年
本实验以再生率作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法优化了褐黄孢链霉菌原生质体再生培养基中的三种成分,确定其最佳浓度组合为:磷酸二氢钾0.13g/L、L-脯氨酸5.48g/L、聚乙烯吡咯烷酮0.18g/L。在优化后的再生培养基中原生质体再生率达到17.2%,与模型预测值16.7%拟合较好。结果表明,响应面法是优化原生质体再生培养基的一种有效方法。
骆健美李建姝郭浩刘峰刘丹王敏
关键词:褐黄孢链霉菌原生质体再生率响应面法
马丁仪微量测定醋酸发酵液的酒精度被引量:10
2008年
研究了一种能够微量测定醋酸发酵液中残留酒精度的方法。采用马丁仪蒸馏得到发酵液中酒精,添加K2Cr2O7其快速氧化,以Na2S2O3定未反应的重铬酸钾,计算确定发酵液中微量残留酒精浓度。该方法所需样品量少、耗时短、精密度高,回收率为93.78%~97.66%,变异系数为1.5%,可以即时反映醋酸发酵过程中酒精的利用状况。
王洪臣李建姝刘洪祥骆健美王敏
关键词:醋酸杆菌发酵液酒精度
基于快速筛选的纳他霉素产生菌的微量培养
2010年
以纳他霉素产生菌——褐黄孢链霉菌(Streptomyces gilvosporeus)为研究对象,以96深孔板为载体,建立适合大规模菌株快速筛选的微量培养体系。首先用8层纱布外加有孔不锈钢盖子较好地解决了水分蒸发及交叉污染的问题;确定了深孔板装液量600μL、转速300r/min、振幅40mm的最佳培养条件,此时菌体生长和产物合成的变化趋势均与摇瓶培养过程非常类似。实验发现微量培养体系的最大板内和板间差异分别为1.93%和6.62%,通过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种不同培养体系下获得的菌株产量之间具有极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F=39.303,P=0.00<0.01),产量分布的排序大致相同,这表明微孔板作为培养体系,具有标准化、平行化等优点,能很好地应用于大量菌株的快速筛选。
骆健美刘峰张俊威李建姝王建锋王敏
关键词:纳他霉素褐黄孢链霉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