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肠癌
  • 3篇直肠
  • 3篇直肠癌
  • 3篇分子
  • 2篇预后
  • 2篇肿瘤
  • 2篇微淋巴管
  • 2篇微淋巴管密度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管
  • 2篇淋巴管密度
  • 2篇结直肠
  • 2篇结直肠癌
  • 2篇共刺激
  • 2篇共刺激分子
  • 2篇肠肿瘤
  • 2篇刺激分子
  • 1篇导管
  • 1篇导管癌
  • 1篇修补术

机构

  • 8篇汕头大学医学...

作者

  • 8篇李彦冲
  • 8篇陈维荣
  • 4篇蔡高阳
  • 4篇高旭
  • 3篇林广荣
  • 3篇廖梓群
  • 2篇陈超阳
  • 2篇林凯煌
  • 2篇吴建军
  • 1篇陈喜贵
  • 1篇黄迪

传媒

  • 3篇汕头大学医学...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外医疗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年份

  • 5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T细胞共刺激分子及其亚群在胃癌和大肠癌组织中表达的意义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和分析T细胞共刺激分子及其亚群在胃癌和大肠癌组织中表达的意义。方法该次研究选择该院于2014年9月—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41例胃癌患者和39例大肠癌患者作为研究主体,胃癌患者为甲组,大肠癌患者为乙组,选择同期进行检测的33名健康人作为丙组。对入院的人群通过流式细胞术进行检测,对比3组T细胞共刺激分子及其亚群的检测结果。结果甲乙两组T细胞共刺激分子CD28+CD3+水平[(25.81±10.55)、(28.94±9.28)%]高于丙组[(0.81±0.97)%],甲乙两组T细胞CD3+水平[(53.62±13.83)、(55.95±10.67)%]低于丙组[(72.06±7.82)%],甲乙两组T细胞CD4+CD3+水平[(29.83±9.72)、(33.74±9.03)%]低于丙组[(38.78±5.07)%],甲乙两组T细胞CD8+CD28+CD3+水平[(1.58±1.98)、(1.92±2.62)%]高于丙组[(0.04±0.03)%],甲组T细胞CD8+CD28-CD3+[(16.07±6.95%)]以及CD4/CD8水平[(1.15±0.54)%]低于丙组[(20.55±6.55)、(1.35±0.32)%],乙组T细胞CD4+CD25+CD3+水平[(19.75±6.88)%]高于丙组[(13.71±3.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乙两组术前术后除CD3+和CD28+CD3-之外的T细胞亚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肠癌患者以及胃癌患者的T细胞数量显著减少,而T细胞共刺激分子(CD28)的表达增高,在胃癌患者中CD4+T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而在大肠癌患者中调节性T细胞数量明显增加。
高旭陈维荣蔡高阳李彦冲林凯煌
关键词:T细胞共刺激分子T细胞亚群胃癌大肠癌
IL-33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33(IL-33)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为其在结直肠癌早期诊断和预后方面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IL-33在癌旁组织、结直肠腺瘤和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IL-33在癌旁组织、结直肠腺瘤和腺癌中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其中在癌旁组织中表达量最低。在结直肠腺瘤中主要分布于表面上皮,与癌旁组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χ^2=0.488,P〉0.05)。结直肠腺癌组织中IL-33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黏膜组(χ^2=23.188,P〈0.01)和结直肠腺瘤组(χ^2=17.647,P〈0.01),且阳性信号富集于细胞浆和表面上皮。IL-33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化程度无显著相关性,而与肿瘤浸润肠壁深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显著相关。此外IL-33表达情况与患者的病死率无相关性。结论 IL-33表达与结直肠癌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可能作为结直肠癌诊断的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黄迪陈维荣廖梓群林广荣李彦冲高旭
关键词:结直肠癌白细胞介素-33免疫组织化学预后
共刺激分子PD-L1在结肠癌中的表达、意义及其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结肠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生存的关系。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85例结肠癌及癌间质组织,10例癌旁组织中PD-L1表达情况,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和预后生存特征的关系。结果:PD-L1在结肠癌组织中高表达,阳性率75.3%,癌间质组织中低表达,阳性率35.3%,癌旁组织中未见明显表达;PD-L1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位置、肿瘤大小、大体类型、术前癌胚抗原水平无明显相关性,而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脉管癌栓相关(P<0.05);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越低、TNM分期越晚期、淋巴结转移阳性、脉管癌栓及PD-L1表达阳性是影响预后的因素;多变量分析显示:TNM分期晚、PD-L1表达阳性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D-L1在结肠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升高,并与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生存密切相关。
高旭陈维荣李彦冲
关键词:结肠肿瘤预后
单向倒刺可吸收缝线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中的应用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探讨单向倒刺可吸收缝线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7年4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行TAPP患者67例,其中32例使用单向倒刺可吸收缝线缝合为倒刺线组,采用传统可吸收线缝合35例为传统缝线组,比较两组缝合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手术,无中转开腹情况,术中未出现相关并发症。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倒刺线组术中缝合时间(6.72±2.80)min、手术时间(63.00±5.44)min均短于传统缝线组的(15.04±1.19)min、(78.18±6.44)min,且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372,、15.572,均P<0.01)。所有患者出院后复查腹股沟区超声均未见复发,亦未诉特殊不适。结论单向倒刺可吸收缝线在TAPP中的应用安全、有效,可缩短腹膜缝合时间及手术用时间,降低术中腹腔镜下腹膜缝合难度,缩短手术学习曲线,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推广。
林广荣徐志杰陈维荣蔡高阳郑培鸿李彦冲林凯煌
关键词:腹腔镜腹股沟缝线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肝脓肿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13
2017年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与手术切开置管引流治疗肝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于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一病区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肝脓肿患者32例,列为超声组;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同院行手术切开置管引流治疗肝脓肿患者32例,列为手术组,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治疗后的治愈率、体温恢复时间、白细胞计数恢复时间、拔管时间、住院总时间、住院总费用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比较各项指标中2组数据之间的差异。结果超声组术后治愈率为96.88%,手术组为84.38%,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4,P>0.05);超声组体温恢复时间[(3.13±1.04)d]、白细胞计数恢复时间[(4.06±1.32)d]、拔管时间[(10.03±1.18)d]、住院总时间[(14.03±1.15)d],明显较手术组的(7.09±1.42)、(7.28±1.30)、(14.06±1.16)、(18.03±1.21)d短,且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197、9.831、13.784、14.091,P<0.05);超声组住院总费用[(8288.81±355.43)元]较手术组总费用[(12 771.98±337.93)元]减少,且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1.711,P<0.05);超声组术后切口出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13%,手术组术后切口感染3例,胸腔积液1例,切口出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5.63%,超声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远低于手术组,且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6,P<0.05)。结论对于肝脓肿治疗,对比手术切开留置引流,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留置引流术具有操作精准简单、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临床疗效显著。
林广荣陈维荣徐志杰蔡高阳李彦冲郑培鸿
关键词:超声引导肝脓肿留置引流切开引流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现状及进展被引量:2
2017年
结直肠癌15%~25%的患者初诊时己合并肝转移,手术切除仍是目前治愈结直肠癌肝转移(CRLM)的唯一手段,但适合手术治疗的仅有10%~25%。化疗、介入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的发展,使许多无法手术的病人重新获得了手术机会,本文就CRLM的治疗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高旭陈维荣李彦冲
关键词:结直肠癌肝转移手术化疗分子靶向治疗
内皮特异性分子-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与淋巴管增生的关系
2011年
目地:探讨内皮特异性分子(ESM)-1在乳腺浸润性癌淋巴管生成和淋巴道转移中的作用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检测10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者的ESM-1表达,D2-40标记淋巴管内皮,并计数微淋巴管密度(LMVD),分析上述指标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ESM-1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中。ESM-1表达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LMVD相关(P<0.001)。结论:ESM-1能促进乳腺癌淋巴管增生,并与肿瘤大小和淋巴道转移相关。
陈超阳陈维荣廖梓群吴建军陈喜贵李彦冲
关键词:乳腺浸润性癌淋巴管增生微淋巴管密度
微淋巴管密度对直肠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的预测作用
2011年
目的探讨微淋巴管密度(LMVD)对直肠癌根治性术后局部复发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实施根治手术的352例直肠癌根治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LMVD。结果352例患者中术后局部复发34例.其LMVD(32.6±4.0)高于无局部复发组(26.8±3.6)(P=0.004)。多因素分析显示,LMVD、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和淋巴管侵犯为影响局部复发的独立因素.其中LMVD影响最大(OR=8.63.95%CI:3.01~17.44.P〈0.01)。结论LMVD可能预测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
蔡高阳廖梓群陈维荣陈超阳李彦冲吴建军
关键词:直肠肿瘤局部复发微淋巴管密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