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志峰

作品数:25 被引量:23H指数:2
供职机构:广西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文学
  • 5篇文化科学
  • 2篇艺术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社会学

主题

  • 6篇文学
  • 5篇小说
  • 4篇文化
  • 3篇越南汉文小说
  • 3篇国文
  • 3篇国文学
  • 3篇汉文小说
  • 2篇叙事
  • 2篇艺术
  • 2篇文学教学
  • 2篇教学
  • 2篇孤独
  • 1篇道禅
  • 1篇吊诡
  • 1篇动物
  • 1篇杜夫海纳
  • 1篇对立
  • 1篇多元价值观
  • 1篇多元民族
  • 1篇信仰

机构

  • 25篇广西大学

作者

  • 25篇李志峰
  • 4篇庞希云
  • 3篇陈嫚
  • 2篇骆洋
  • 1篇金晓燕
  • 1篇王小丽
  • 1篇杨秋苑

传媒

  • 4篇广西大学学报...
  • 3篇广西社会科学
  • 3篇阴山学刊
  • 3篇文化与传播
  • 2篇上饶师范学院...
  • 1篇歌海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电影评介
  • 1篇齐齐哈尔大学...
  • 1篇乐山师范学院...
  • 1篇常州工学院学...
  • 1篇绥化学院学报
  • 1篇湖南工业大学...
  • 1篇景德镇学院学...
  • 1篇外国语文研究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5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3
  • 2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5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刘勰意象说与杜夫海纳知觉对象论之比较
2019年
刘勰与杜夫海纳分别从美学的角度首次对意象、知觉对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二者均对在欣赏活动中生成的审美对象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并对审美对象与创作主体、欣赏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审美对象的美学特征进行了思考。文章从欣赏活动角度出发,对刘勰与杜夫海纳的审美对象观加以比较分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从而为中西诗学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参照提供可能与契机。
邱明婷李志峰
关键词:杜夫海纳意象审美对象
南洋诗人张济川旧体诗的“中国气象”与“世界视野”
2023年
张济川是研究东南亚华文文化发展的重要对象,其旧体诗作品体现出一种由“中国性”到“南洋性”的转变,从中可见海外华文文学发展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张济川的旧体诗创作并非对中华文化的简单脱离,而是在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不断以一个华文旧体诗人的身份去观察、去书写,在以中华文化为基底的创作中不断汲取异国元素,以旧体诗这一旧形式实现了海外故事新的讲述。这不仅是中国文学在海外的创新与发展,也让中国文学在他国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正是“文学命运共同体”的一种体现。
彭靖洋李志峰
关键词:旧体诗中国性
以情感书写历史——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情感表现艺术被引量:2
2016年
白俄罗斯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与其说纪录的是灾难史,不如说是一部人类的"情感史"。文章以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代表作《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为例,探讨其书写情感的艺术技巧。她将真实的情感隐匿于看似毫无表情的客观记录背后,造成触目惊心的效果;将个人记忆带入历史的反思,在叙事结构中积蓄情感;最后以复调的手法,让个体经验与集体情感进行多重对话与共鸣。
陈嫚李志峰
关键词:情感复调
越南汉文小说研究现状及其文学文化转向被引量:1
2013年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逐渐重视越南汉文小说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尤其是近十年来两岸学者的研究专著和论文数量逐渐增多。在这些研究中,总体上既论说汉文化的渊源又指出越南汉文小说的民族特色,在此,将研究成果根据论述观点的侧重粗略地分类,力求提炼越南汉文小说研究的主要观点。期盼更多研究者致力于此,推进越南汉文小说的深入研究。
李志峰金晓燕
关键词:越南汉文小说民族特色
《微物之神》的权力书写
2019年
印度女作家阿兰达蒂·洛伊是一位深切关注底层人民和弱势群体的知识分子,其处女作《微物之神》通过一个家庭的悲剧反映了印度这个国家的悲剧。文章借助米歇尔·福柯的权力理论探讨了洛伊在该小说中关注的印度权力失衡问题。印度社会存在着重重强权结构——帝国强权、种姓强权、男性强权,自古以来,强权者们利用暴力规劝和理性话语来维持现存的权力秩序。洛伊认为,唯有广大弱势群体主体意识觉醒,印度社会权力失衡问题才有希望解决。
胡杰李志峰
关键词:权力结构
中华福寿文化的当代诠释及启示被引量:2
2020年
长久以来,中国福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发挥其基础性影响作用,显现了中华民族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追求,代表了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景和向往。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中华民族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与生态观。“福”由什么构成,被什么唤起,又源于什么,以及它使我们何以回应与践行……如此一系列的追问,在马克思幸福观的指导之下,在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照下,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中国传统福文化,透过当代的诠释路径,重新解读中华幸福观的五个要素,以及“幸福”的逻辑架构与人生的生态架构,为实践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现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落脚点。
李志峰李志峰
关键词:逻辑架构
向我们的处境发问:可比性的当代辨析被引量:2
2008年
一直以来,可比性既引发了比较文学学科的危机与论争,同时又推动着比较文学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在全球化的语境之下,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层面向我们的处境发问,去探寻与辨析可比性所依循的理论与方法,重新认识比较文学及其研究之可能性。可比性作为促使比较成立的学理假设,其预设了两个方面的假定因素:一是作为理论立场的普适性,另一则是实践方法的合理性。在比较研究过程中,通过揭示与分析理论逻辑所蕴涵的普适性与特殊性的矛盾统一,以及明晰与归纳实践方法所要求的合理性要素,使我们对比较文学可比性的理论、方法及其动态发展的特点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李志峰
认识“自我”与“他者”——对比较文学本科教学特色之探讨
2006年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扩大与加深,多种文化沟通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也正成为现实的社会竞争力,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亲身体验不同文化的社会实践和价值观念。沟通中外文学文化交流的比较文学研究,成为认识“自我”和认识“他者”的文学文化之道。本科生应在了解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及文论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其以“跨越性”的比较文学思维来思考所学,以期打通民族界限、文化界限和学科界限,初步获得世界性视野。
李志峰
关键词:比较文学教学
广西壮族动物神话中蕴含的生态观及其时代价值被引量:1
2016年
广西壮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极富民族特色的动物神话。这些动物神话以壮族特有的生态环境为背景,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题,形成了万物有灵的生态观、天人一体及和谐共存的生态观、可持续发展的适度消费观等一系列独具民族特色的生态观。这些生态观以壮族动物神话为载体,深刻体现了壮族人民的生态智慧,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社会进步发展,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增强壮族人民的民族认同感。
骆洋李志峰
关键词:壮族生态观
小说《马尔科姆》的互文性解读——从《浮士德》到《马尔科姆》的精神变迁
2018年
美国当代作家詹姆斯·珀迪的小说《马尔科姆》对当代美国人的精神世界做出了深度剖析和精准把握。读者可凭借小说中人物柯科斯与靡菲斯特形象的高度一致,将该小说置于与其隐在文本《浮士德》的互文关系中进行解读,从浮士德与马尔科姆的比对中,发掘当代美国人中存有的精神虚无;从两文本各自内含的社会公共领域价值结构的变迁中,揭示当代美国社会多元价值观共存的现状以及这些价值观与"恶"同谋共生的特征。
雷礼李志峰
关键词:《浮士德》互文性多元价值观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