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佩
- 作品数:102 被引量:1,019H指数:21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土资源部地质大调查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西天山伊宁县北琼阿希河谷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背景探讨被引量:10
- 2012年
- 对西天山伊宁县北琼阿希河谷出露的火山岩进行了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火山岩属于钙碱性火山岩系列,LREE强烈富集[(La/Yb)N介于2.76~7.03之间],具有弱的Eu负异常,样品的强不相容元素(Cs、Rb、Ba、Th、U)LILE均明显富集,总体在原始地幔的10倍以上,显示了岛弧火山岩的Nb-Ta负异常特征。但是,其(Th/Nb)N、(La/Nb)N的比值远远大于1,Ba/Nb、La/Nb的变化范围较大,Zr/Nb、Zr/Hf接近N-MORB的比值,Ta/Nb却接近上地壳的比值,暗示该地区的火山岩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地壳混染,所有样品均显示为中钾-高钾系列,这种钾质类型的优势地位也反映了陆壳基质在岩浆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样品的Zr均大于300、Zr/Y均大于4,显示了板内玄武岩的成分特征,在Zr-Zr/Y判别图解中,大多数样品投到板内玄武岩的构造环境区域内。结合区域上的地质特征,认为该地区在泥盆世一直处于抬升阶段,在石炭纪时碰撞结束并进入碰撞后伸展阶段,局部地区产生一定的裂谷化特征。琼阿希河谷的火山岩的Nb-Ta负异常特征应为地壳混染引起,火山岩的形成环境为碰撞后伸展的构造环境。
- 孙吉明马中平徐学义李智佩唐卓白建科李婷
- 关键词: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构造环境
- 西天山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底部角度不整合特征及其对天山古生代洋陆转换时限的约束被引量:4
- 2015年
- 西天山广泛出露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火山-沉积岩系,其与下伏地层(前寒武纪结晶基底或前石炭纪褶皱基底)之间呈广泛的区域性角度不整合接触。通过对这些角度不整合面及大哈拉军山组底部冲洪积相碎屑岩或陆相火山岩特征的研究,认为该不整合面代表了一次强烈的褶皱、隆升造山事件;不整合面之上初始沉积物地层序列是天山石炭纪后碰撞裂谷盆地新一轮沉积旋回的起点。取自大哈拉军山组底部粗碎屑岩中夹层安山岩样品的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年龄为359±2.3Ma,这一年龄值不但限定了这一区域性角度不整合的形成时代,而且代表天山后碰撞裂谷盆地的开启时间。因此,天山古生代洋陆转换时限在晚泥盆世—早石炭世之交,随后,天山造山带进入后碰撞裂谷演化阶段。
- 白建科李智佩马中平孙吉明李婷
- 关键词: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角度不整合
- 构造背景与中国北方荒漠化的形成、发展与演化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对中国西部内陆干旱盆地及周缘绿洲、中部高原荒漠化区的阿拉善高原、内蒙古高原、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以及东部呼伦贝尔高原进行荒漠化调查,分析地质构造背景对荒漠化的影响。方法在广泛开展野外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区域环境与构造背景的内在联系。结果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气候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并奠定了第四纪环境的空间格局。中国北方日益干旱,三北地区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与演化基于这样的大地质背景,并自始至终受大地质背景控制;荒漠化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包括人类)相互作用的结果。结论荒漠化区域的地质构造背景、岩土性质、地貌特征、水文地质状况、地表温度、湿度、空气动力学条件以及生物群落等等,与荒漠化形成、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活动始终是在特定的地质背景中进行,人类在荒漠化过程中扮演催化剂的角色。
- 杨利荣岳乐平李智佩聂浩刚
- 关键词:荒漠化地质构造
- 北祁连山祁连县-金佛寺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预测与靶区优选
- 任有祥彭礼贵李智佩李向民罗玉鹏杨建国蒋敬业许泽表周安昌黄力军王平陆建培李艳琴李汝传姚敬金
- 以海底古火山机构-热卤水循环动力学成矿学术思想为指导,把现代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勘查评价作为手段,在充分运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数学地质等多种方法技术上的集成优势基础上,将靶区优选及找矿目标的三...
- 关键词:
- 关键词:北祁连山成矿预测硫化物矿床
- 全新世气候变化与中国北方沙漠化被引量:33
- 2007年
- 气候变化是中国北方地区荒漠化形成发展的主要控制因素。新生代以来伴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内陆盆地的下降逐渐形成的气候格局造就了北方地区荒漠化土地的分布。北方西部内陆盆地以干旱气候为主要特征,中部高原是受季风系统中夏季风和冬季风的消长变化影响最为显著的地区,东部地区则以暖湿气候为主,受夏季风控制。第四系以来气候的波动则控制着沙漠化的发展或逆转。末次间冰期以来一直持续的大约以1500a为周期的气候振荡对中国北方地区的沙漠化有重要的影响或控制作用。全新世以来,北方地区约在10000aBP、8000aBP、5500aBP、4000aBP、3000aBP、1500aBP的沙漠化过程分别与北大西洋第7、5、4、3、2和1次的浮冰事件相应,沙漠化扩大过程与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事件相一致。十年尺度上气候变化的周期性振荡对沙漠化有一定的影响,至少在生态环境脆弱的敏感地带对沙漠化可以起到控制作用。年际尺度上,6.7a和3.38a气候变化周期控制着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发生。此外,北方不同地区近150a以来的人类活动对沙漠化的扩大起到了重要作用。
- 李智佩岳乐平郭莉刘淑英王岷聂浩刚杨利荣孙虎王飞跃
- 关键词:全新世气候变化沙漠化
- 西天山伊犁地区石炭纪火山-沉积盆地充填序列
- 通过对伊犁地区石炭纪火山-沉积序列及盆地性质探讨,分析了西天山石炭纪沉积构造背景,为进一步探讨西天山古生代造山带的形成与构造演化过程提供依据。
- 白建科李智佩徐学义李婷茹艳娇
- 关键词:地质学石炭纪火山沉积盆地
- 北祁连山构造–火山岩浆–成矿动力学
- 夏林圻夏祖春任有祥徐学义杨合群李智佩杨建国李文渊赵东宏
- 项目所属科学技术领域:为国土资源部“九五”资源与环境科技攻关项目(“北祁连山西段铜、多金属矿产成矿条件及找矿预测研究”,编号:95-02-004),属基础应用研究领域。主要内容:本项目以研究北祁连山西段铜、金多金属矿产成...
- 关键词:
- 关键词:北祁连山成矿动力学
- 全球气候变化、青藏高原隆升与中国北方荒漠化被引量:2
- 2002年
- 荒漠化不仅与人类偏离自然的活动有关,而且受自然环境的演化控制。第四纪全球气候变化、大气环流改变以及地质背景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与演化有着重要作用。本文认为第四纪全球气候向干冷方向发展,青藏高原抬升造成的大气环流改变,西南季风减弱、东亚季风加强是中国北方荒漠化发生的气候大背景;高原抬升溯源侵蚀加剧、侵蚀基准面下降、西北地区大型湖泊逐渐消失、范围广泛的河湖相沉积暴露地表是荒漠化发生的地质背景。人类在脆弱的环境中不合理的开发引发了荒漠化的爆发。
- 岳乐平李智佩朱桦石建省王珉张维吉聂浩刚杨利荣武力超
- 关键词:全球气候青藏高原隆升地质背景
- 内蒙古中部宝力高庙组长英质火山岩U-Pb-Hf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14
- 2015年
- 锆石SHRIMP U-Pb定年结果显示:内蒙古中部白音乌拉地区原宝力高庙组的流纹岩形成时代为300.0±2.9 Ma,属晚石炭世;青格勒宝拉格地区原宝力高庙组的凝灰岩结晶年龄为159.6±1.4 Ma,并获得3颗捕获锆石的年龄分别为291.8±3.4,304.0±3.3和734.7±9.2 Ma,应属于晚侏罗世满克头鄂博组。锆石LA-MCICP-MS Hf同位素分析显示:流纹岩锆石εHf(t)值为+10.5^+12.9,TDMC值为493~645 Ma;凝灰岩岩浆锆石εHf(t)值为+10.1^+13.1,TDMC值为369~563 Ma。研究结果表明,流纹岩源于晚古生代新生地壳的重熔并混入少量老地壳物质,凝灰岩源于晚古生代地壳的熔融。Hf同位素特征显示晚古生代流纹岩和中生代凝灰岩源于相似的源区,揭示了晚古生代的一次重要的增生事件,并且在约160 Ma时期发生过地壳的再造。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表明,兴蒙造山带在约300 Ma时处于古亚洲洋演化过程中岛弧向碰撞后伸展环境的转换时期,在约160 Ma受到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域的影响。
- 贺淑赛李秋根王宗起徐学义刘树文陈隽璐李智佩胡兆初
- 关键词:SHRIMP锆石U-PB定年HF同位素地壳演化
- 中国北方东部沙质荒漠化的地学观被引量:13
- 2002年
- 中国北方东部的土地荒漠化主要受新构造运动以来的构造 -沉积特征、青藏高原隆升所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亚洲季风等地质背景控制。北方东部沙质荒漠化区域地质分类 ,按其成因可分为就地起沙型、风沙型和土地粗粒化型等 3种类型。其中 ,就地起沙型沙质荒漠化主要分布在东部毛乌素、科尔沁、浑善达克、呼伦贝尔等沙地内 ,流经这些沙地的古河道 ,广泛发育河湖相砂质沉积物以及以砂质沉积物为母质的土壤分布区。风沙型沙质荒漠化主要分布在上述沙地的边缘地带 ,如毛乌素沙地以南的覆沙黄土区等。土地粗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 -河北坝上草原 ,其土壤类型多为含砾沙土 ,其土壤母质为基岩风化壳、残坡积或冲洪积物。荒漠化发展趋势上 ,尽管就地起沙型沙质荒漠化在毛乌素、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的局部地区均有所逆转 ,但总体上 ,在北方广大地区 ,主要以地表土壤粗化为主的荒漠化和风沙型荒漠化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大。上述不同类型的沙质荒漠化 ,总体上受地质背景控制。其中 ,第四纪以来的构造 -沉积特征控制着不同类型荒漠化的区域分布 ,气候变化控制着荒漠化的进程 ,人类活动则是在上述背景的基础上进行。
- 李智佩张维吉王岷聂浩刚岳乐平
- 关键词:沙质荒漠化气候变化第四纪构造-沉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