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
- 作品数:10 被引量:76H指数:3
- 供职机构: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白云堡豪苑别墅裂缝原因分析与加固处理
- 2007年
- 结构的破坏大多是从裂缝的扩展开始的。结合白云堡别墅的工程实例,对房屋出现的裂缝进行了检测,经分析后指出其裂缝成因为建筑物的温差、混凝土干缩和施工质量差等。为保证结构在目标使用年限内安全、可靠、适用,提出了采用环氧树脂作为灌浆材料的加固处理方案,阐述了其施工工艺,列出了注意事项,得到了良好的预期效果。实践证明,环氧树脂浆液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较高的稳定性和强度。
- 王良福张季超李楠
- 关键词:裂缝环氧树脂
- “6S”施工管理技术在新型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现场中的应用
- 本文在阐述6S 施工管理技术效能的基础上,通过6S 施工管理技术在日本及西欧企业质量管理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与其在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现状的对比,建议应在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中广泛推行6S 法进行现场管理,并详细介绍了6S...
- 李楠李远辉张季超赵俭
- 关键词:施工现场
- 文献传递
- 新型节能环保预制钢筋混凝土结构住宅体系及其产业化
- 本文介绍了住宅产业化的概念及对其的理解,阐明了推进住宅产业化的目的、意义以及我国实现住宅产业化的必要性,介绍了国内在住宅产业化方面的探索,包括新型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的节点试验、不同体系试验楼的建设以及实际项...
- 李楠刘波张季超楚先锋
- 关键词:住宅产业化节能环保预制装配整体式
- 文献传递
- 新型混凝土叠合楼盖梁板节点构造设计与试验研究
- 2009年
- 新型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体系不但具有较好的整体抗震性能,而且利于结构构件的工厂化生产(设计标准化、制造工业化、安装机械化)。但由于其节点构造突破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力学性能还需通过结构试验进行研究。通过试验对比分析了叠合节点与现浇节点的静态力学性能,为该体系的推广应用提供了较好的试验依据。
- 刘波李楠张季超曹军伟
- 关键词:力学性能叠合
- 新型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构造处理措施探讨被引量:16
- 2009年
- 本文分别对新型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板、梁、柱构件的新型构造、设计方法、处理措施进行介绍,此结构体系在叠合楼板中采用了人工拉毛粗糙处理和格构钢筋,梁、柱构件处采用了剪力键、钢筋对焊、端头锚、钢筋连接套管等不同于传统的锚固、连接构造措施。这些构造措施有效地处理了构件的薄弱部位,将各结构构件连成相互统一的整体,保证了结构的整体性能,同时方便施工和吊装,有利于缩短工期。
- 邱剑辉张季超窦祖融李于辉李楠刘波曹军伟
- 关键词:整体性装配整体式叠合板叠合梁安全性能
- 预制混凝土结构后浇整体式梁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被引量:32
- 2009年
- 基于住宅产业化的需要,采用足尺模型试验方法,对采用新型连接方式的混凝土后浇整体式梁柱节点构件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开裂破坏形态、滞回特性、骨架曲线、延性性能、耗能能力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梁底纵向筋对焊连接的节点构件抗震性能能满足"强柱弱梁,更强节点"的要求。
- 李楠张季超楚先锋刘波
- 关键词:预制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低周反复荷载试验足尺模型
- 隔震减振新技术在广东科学中心的应用与研究
- 张季超周福霖易和李霆陈原宋建军周观根乔军志陈建志刘轶杨国荣李宏胜王可怡许勇张建林庄中霞谭均挠林群夫陈大宾曾华健陈燃尚洁娟李楠李鹏程黄海荣尹火娇李春保熊志胜
- (1)本课题来源于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隔震减振新技术在广东科学中心的应用与研究》(2005A11601014),属于工业技术领域,针对国内外首次在巨型钢框架结构中采用的隔震技术项目——广东科学中心E区在设计与施工过程中遇...
- 高效、节能、环保预制钢筋混凝土结构住宅体系及其产业化被引量:36
- 2008年
- 高效、节能、环保的住宅体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住宅产业化是我国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必然选择。结合万科在住宅产业化方面的探索,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新型装配式预制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节点试验,对其受力特性、抗震性能及其破坏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形成系统的装配式预制钢筋混凝土结构试验研究,可为此种结构体系的推广应用提供试验论证。
- 张季超楚先锋邱剑辉李楠刘波曹军伟李于辉许勇杨作用
- 关键词:住宅产业化节能环保预制
- 预制混凝土结构后浇整体式梁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 本文采用足尺模型对比试验方法,对梁底纵向钢筋采用对焊连接(焊点位置包括位于柱中和靠近柱边两种形式)的混凝土后浇整体式梁柱节点构件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开裂破坏形态、滞回特性、骨架曲线、延性性能、耗能能力等进行了系统研究。...
- 李楠刘波张季超楚先锋
- 关键词:抗震性能预制混凝土结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
- 文献传递
- 产学研结合推进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建设
- 地下空间是一门交叉的综合性学科,传统的教育模式很难培养出这方面人才。本文通过对产学研结合与地下空间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产学研结合推进地下空间课程建设的措施。
- 张季超李于辉刘波邱剑辉李楠
- 关键词:课程设置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