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楠

作品数:6 被引量:88H指数:5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土壤
  • 6篇团聚体
  • 4篇有机碳
  • 3篇土壤结构
  • 3篇土壤团聚体
  • 2篇亚热带土壤
  • 2篇植被
  • 2篇植被覆盖
  • 2篇水稳性
  • 2篇水稳性团聚体
  • 2篇土壤水
  • 2篇土壤水稳性团...
  • 2篇全氮
  • 2篇热带土壤
  • 2篇物量
  • 2篇免耕
  • 2篇耕作
  • 1篇氮素
  • 1篇氮素形态
  • 1篇生物量

机构

  • 6篇西南大学

作者

  • 6篇李楠
  • 6篇蒋先军
  • 3篇曹良元
  • 3篇谢德体
  • 2篇袁俊吉
  • 2篇罗红燕
  • 2篇胡宇
  • 1篇苏海锋
  • 1篇石杰
  • 1篇李航
  • 1篇张磊
  • 1篇陈智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西南大学学报...

年份

  • 5篇2009
  • 1篇200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不同形态的有机碳在土壤团聚体中的分布及耕作的影响被引量:9
2009年
通过长期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各级土壤团聚体中不同形态有机碳的分布模式,以及耕作方式的影响.实验结果是:两种耕作方式下,土壤总有机碳(TOC)、DOC和POC在〉2.0mm粒级到〈0.053mm粒级团聚体中,均呈倒V字形分布,具有相同的分布模式,且主要富集在2.0~0.25mm团聚体中.结果表明:土壤团聚体中各种形态的有机碳在不同大小团聚体中的分布模式主要由土壤团聚体本身的性质决定,耕作方式的影响不显著;常规耕作降低了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垄作免耕则能有效地保护土壤中的有机碳.
李楠蒋先军曹良元
关键词:有机碳团聚体耕作
长期垄作免耕对不同大小土壤团聚体中几种氮素形态分布的影响被引量:28
2009年
在国家紫色土肥力定位监测点,研究了长期(18年)垄作免耕和常规轮作两种耕作方式下,不同大小土壤团聚体中几种形态氮素含量及脲酶活性分布模式。结果表明,两种轮作方式下全氮、微生物生物量氮、NO3--N含量及脲酶活性在水稳性土壤团聚体中具有相似的分布模式。全氮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主要分布在>0.25 mm粒级的大团聚体中,其次是0.25—0.053 mm粒级的微团聚体中,粉砂与粘粒组分(<0.053 mm)中分布最少;2.0—0.25mm粒级团聚体中脲酶活性最高,0.25—0.053 mm的微团聚体中脲酶活性最低;NH4+-N和NO3-N在>2.0 mm粒级团聚体中的含量均比其他粒级高。垄作免耕下各级团聚体中全氮、微生物生物量氮、NO3--N含量及脲酶活性均高于常规轮作,其中2.0—0.25 mm粒级团聚体中的全氮含量高出23.1%;>2.0 mm粒级团聚体中NO3--N含量高出26.7%。表明垄作免耕下各团聚体中全氮、微生物生物量氮及脲酶活性显著高于常规轮作,但氮素含量及脲酶活性在不同粒径大小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中的分布模式决定于土壤结构体本身,耕作方式的影响不显著。
曹良元张磊蒋先军苏海锋石杰李楠
关键词:团聚体免耕脲酶活性氮素形态
不同植被覆盖对养分在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中分布特征的影响
本文研究了亚热带地区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结构的稳定性,以及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在水稳性团聚体中的分布特征。分别采取重庆缙云山(东经106°22’,北纬29°45’)马尾松林、竹林和草地土壤的表层土壤样品,用湿筛法提取>2mm、...
袁俊吉蒋先军胡宇李楠谢德体
关键词:亚热带土壤土壤结构有机碳全氮
文献传递
不同植被覆盖对养分在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中分布特征的影响被引量:21
2009年
研究了重庆缙云山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结构的稳定性,以及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在水稳性团聚体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植被覆盖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分布和土壤结构稳定性有显著影响,竹林土壤>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以及土壤结构的稳定性显著低于马尾松林和草地土壤。植被覆盖对养分在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中的分布模式没有显著影响,在>2mm水稳性团聚体和<0.053mm粒级的粉砂与粘粒组分中,有机碳、全氮、全磷以及交换性K+、Na+、Ca2+、Mg2+的浓度最高;地表植被覆盖的变化对有机碳、全氮、全磷和交换性盐基离子在各粒级水稳性团聚体中的含量产生显著影响,草地和竹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显著高于马尾松林土壤,主要表现在0.25~0.053m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草地和竹林土壤显著高于马尾松林土壤;而草地土壤>2mm水稳性团聚体和<0.053mm粒级的粉砂与粘粒组分中的磷显著高于马尾松林和草地土壤。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中交换性盐基离子均以Ca2+、Mg2+为主,占交换性盐基总量(Total exchangeable bases TEB)的91.8%~92.9%。草地土壤各个粒级的TEB都要大于其他两种植被覆盖下的土壤。
袁俊吉蒋先军胡宇李楠谢德体
关键词:亚热带土壤土壤结构有机碳全氮
真菌和细菌生物量在土壤团聚体中的分布和耕作响应被引量:13
2009年
首次报道亚热带紫色水稻土中土壤真菌和细菌生物量在不同粒径水稳性团聚体中的分布及耕作的影响。实验样品采自16年的国家紫色土长期定位试验站的垄作免耕(Combining Ridge and No-tillage,NT)、冬水稻田(Flooded Paddy Field,FPF)和常规平作(Conventional Tillage,CT)土壤。表层土样(0~20cm)通过湿筛法分别得到〉4.76 mm、2.0~4.76 mm、1.0~2.0 mm、0.25~1.0 mm、0.053~0.25 mm、〈0.053mm粒径的土壤团聚体。采用麦角固醇和胞壁酸标记法测定各级团聚体中真菌和细菌的生物量。结果显示在垄作免耕、冬水稻田、常规平作土样中,真菌生物量与细菌生物量在〈0.053 mm的粘粒中含量最低;在0.053~0.25 mm的土壤微团聚体中最高;在大于0.25 mm的大团聚体中真菌和细菌生物量随粒径的增大而增多,但细菌和真菌生物量在不同耕作方式的土样中的变化模式有一定的差异。3种耕作方式相比较,垄作免耕的土壤真菌和细菌的生物量在3种耕作方式中最高,冬水稻田次之,常规平作最低。真菌生物量与细菌生物量的比率分布模式在不同耕作方式的土样中差异较大,垄作免耕的真菌生物量与细菌生物量的比率在3种耕作方式中最高,冬水稻田次之,常规平作最低,但除了在0.25~1.0 mm、2.0~4.76 mm的团聚体之间有明显差异外(P〈0.05),其余粒径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这表明土壤真菌生物量和细菌生物量在亚热带紫色水稻土水稳定性团聚体中的分布模式与团聚体的粒径和耕作方式有关,3种耕作方式中垄作免耕对真菌和细菌生物量分布的响应最为明显。
罗红燕蒋先军谢德体李楠曹良元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耕作方式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在团聚体中的分布以及耕作影响被引量:20
2008年
了解土壤微生物在土壤结构体内部的分布对于预测相关的土壤生物化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气候、土壤以及耕作的影响,该领域的研究结果存在很大的空间和时间变异,因此有待进行更多的在不同气候和土壤类型下的研究。首次报道亚热带紫色水稻土中微生物生物量在长期不同耕作方式的土壤中不同水稳性团聚体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微生物生物量在紫色水稻土水稳定性团聚体中的分布模式决定于土壤结构本身,而耕作方式的影响不显著;微生物生物量碳在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中无显著性差异,微生物生物量氮与可溶性有机碳在0.25~0.053mm微团聚体中含量最高;垄作免耕显著提高土壤团聚体中的微生物生物量及可溶性有机碳含量,而对微生物生物量及可溶性有机碳在土壤团聚体中的分布模式无显著影响。
陈智蒋先军罗红燕李楠李航
关键词:土壤结构免耕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