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庆洲
- 作品数:10 被引量:148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 青藏高原东部边界扩展过程的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历史制约被引量:31
- 2006年
- 运用裂变径迹年代学方法对藏东甘孜-理塘、龙门山逆冲断裂带及甘孜、理塘走滑断裂上主要花岗岩体样品中的磷灰石进行分析,取得了测试样品的表观年龄.并且运用模拟退火法对所有样品进行了热历史模拟,获得了样品的热演化史,从而对甘孜-理塘、龙门山逆冲断裂带的活动历史进行分析和解释.前期活动主要反映在甘孜-理塘逆冲断裂带上。为中新世早期20~16Ma;后期活动主要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上,为~5Ma以来.裂变径迹结果指示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界是分步向外扩展的,即上部地壳通过走滑断裂及与之相联的逆冲断裂联合作用,在中新世形成甘孜-理塘边界,在5Ma迁移到龙门山边界.藏东不同阶段的变形被内部的逆冲断裂所吸收,不存在数百公里级的长距离走滑挤出构造事件.
- 来庆洲丁林王宏伟岳雅慧蔡福龙
- 关键词:青藏高原裂变径迹热史模拟
- 冈底斯地壳碰撞前增厚及隆升的地质证据:岛弧拼贴对青藏高原隆升及扩展历史的制约被引量:74
- 2003年
- 最近几年的调查发现,与高喜马拉雅相似,在冈底斯地块上广泛发育浅色花岗岩.应用Th-Pb及40Ar/39Ar等定年手段分别对冈底斯浅色花岗岩的形成年代及热历史进行了限定,独居石Th-Pb结晶年龄约为140 Ma,40Ar/39Ar白云母冷却年龄约为130 Ma.结合前人的构造变形研究及古地理分析,认为冈底斯地块在约140~130 Ma发生地壳的缩短加厚及快速隆升作用.与南美安第斯山高原类似,冈底斯地块(高原)的早期加厚及隆起是新特提斯洋沿冈底斯地块南部俯冲及冈底斯地块北部班公-怒江洋逐渐封闭的结果.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最后碰撞之前,组成高原的各地块就有着增厚的地壳,存在较高地形的山脉,通过岛弧拼贴,碰撞后高原可以迅速增厚、隆起、扩展.高原的变形不是均匀的,而是集中在地壳较薄的软弱带.
- 丁林来庆洲
- 关键词:青藏高原隆升冈底斯地块地壳增厚地壳隆升
- 青藏高原东部边界扩展过程的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历史制约
- 青藏高原东部传统上解释为广泛调节带的一部分,吸收由印度板块挤入亚洲板块引起的变形。位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以东和华南板块西部之间,受控于新生代走滑和倾滑断层的复杂构造系统,存在许多大型的断裂带,这些断裂大多数还在活动。由于藏...
- 来庆洲
- 关键词:裂变径迹
- 青藏高原现代食草动物牙齿珐琅质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古高度重建意义被引量:6
- 2009年
- 食草动物牙齿珐琅质具有非常强的抗成岩改造特征,被认为是研究生态环境变化和重建古高度的理想载体之一.对青藏高原腹地现代食草动物(牦牛、藏野驴、藏羚羊)牙齿珐琅质的稳定同位素进行了分析,拉萨地块和羌塘南部地区食草动物牙齿珐琅质δ13C(PDB)平均值为-11.3‰±1.1‰,羌塘北部和可可西里地区为-10.2‰±1.4‰,与高原以C3植物为主的植被景观是一致的;δ18O(PDB)值也同样表现出从南向北逐渐升高的趋势,喜马拉雅山地区吉隆盆地平均值最低,为-11.8‰±3.4‰,拉萨地块和羌塘南部地区平均值为-11.1‰±1.1‰,羌塘北部和可可西里地区最高,为-9.0‰±1.1‰.食草动物牙齿珐琅质氧同位素是河水(或降水)与食物(植物)氧同位素的混合,不适合直接用来进行高度预测.建立了高原现代食草动物牙齿珐琅质氧同位素对降水、植被及高度的响应关系,为利用食草动物牙齿化石氧同位素重建青藏高原古高度提供了依据.
- 许强丁林张利云杨迪蔡福龙来庆洲刘静史仁灯
- 关键词:食草动物青藏高原
- 特提斯喜马拉雅带江孜地区古近纪地层源区分析——对造山带早期地壳加厚的制约被引量:6
- 2013年
- 特提斯喜马拉雅北亚带江孜地区上古新统—下始新统甲查拉组记录了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的早期地壳加厚和沉积历史。本文我们报道了甲查拉组详细的碎屑锆石U-Pb年龄和全岩Sm-Nd同位素数据。甲查拉组由青灰色厚层的岩屑砂岩夹泥岩组成,不整合覆盖在宗卓组之上,碎屑锆石主要的峰值介于350~80 Ma,900~470 Ma以及1 300~950 Ma;次要的峰值介于2 800~1 500 Ma,全岩^(87)Sr/^(86)Sr介于0.707 505~0.713 174,^(143)Nd/^(144)Nd介于0.512 206~0.512 355,ε_(Nd)(0)介于-5.52^-8.43。甲查拉组物源区以再循环的日喀则弧前盆地和上三叠统郎杰学群为主,少量物质来自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上述研究表明,甲查拉组沉积在周缘前陆盆地的背景下,且特提斯喜马拉雅北亚带在始新世期间经历了明显的地壳加厚。
- 蔡福龙丁林王厚起岳雅慧来庆洲
- 关键词:藏南碎屑锆石ND同位素
- 冈底斯地壳碰撞前增厚及隆升的地质证据:岛弧拼贴对青藏高原隆升及扩展历史的制约
- 最近几年的调查发现,与高喜马拉雅相似,在冈底斯地块上广泛发育浅色花岗岩.应用Th-Pb及Ar/Ar等定年手段分别对冈底斯浅色花岗岩的形成年代及热历史进行了限定,独居石Th-Pb结晶年龄约为140 Ma,Ar/Ar白云母冷...
- 丁林来庆洲
- 关键词:同位素年代青藏高原
- 文献传递
- ^(40)Ar/^(39)Ar同位素定年技术的发展及其在青藏高原生长演化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23年
- ^(40)Ar/^(39)Ar同位素定年技术是一种在K/Ar同位素定年法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另一种同位素定年方法,利用在核反应堆中对含钾样品进行快中子照射,达到使^(39)K衰变成^(39)Ar,测定^(40)Ar/^(39)Ar比值来计算样品的年龄。随着现代稀有气体同位素分析新技术研究的迅速发展,含钾样品的^(40)Ar/^(39)Ar同位素定年技术依靠其高准确性和高精度,已经发展成为当今最先进可靠和最具主要价值的岩石矿物同位素定年技术手段之一,从而被人们广泛地应用于各种重要的地质事件的精确定年,并为地质年代表提供“金钉子”般的年龄制约。首先总结了^(40)Ar/^(39)Ar同位素定年技术的发展历史、原理、样品处理分析等,然后重点阐述了应用^(40)Ar/^(39)Ar法这一同位素定年技术在青藏高原生长演化研究中如何解决关键性的科学问题,最后对同位素定年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展望。
- 来庆洲王厚起张波
- 关键词:青藏高原
- 冈底斯地壳碰撞前增厚及隆升的地质证据:岛弧拼贴对青藏高原隆升及扩展历史的制约
- <正> 高原地壳厚度为不对称碟状,冈底斯地块最厚,向南北两侧逐渐变薄。高原表面由一系列巨大的山系及山间开阔的高原面所构成,从南向北依次为,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唐古拉山,昆仑山等。一般把高原的厚地壳及高地形归...
- 丁林来庆洲
- 文献传递
- 藏东南超镁铁质岩墙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2
- 2009年
- 青藏高原东南部出露有大量近东西向展布的(超)镁铁质岩墙,锆石U-Pb年龄聚集在145~130 Ma之间。矿物学及岩石学结果显示:哲古错地区的亚碱性超镁铁苦橄质岩石源于150~180 km深处,5~6 GPa下石榴石二辉橄榄岩地幔高比率的部分熔融;碱性超镁铁质岩石源于石榴石—尖晶石二辉橄榄岩转换带,是低比率部分熔融的产物;镁铁质岩石的岩浆在演化过程中遭受了低压下结晶分离作用的改造,不能代表原始岩浆的成份。藏东南(超)镁铁质岩石是不同深度地幔物质不同比率部分熔融的产物,亚碱性超镁铁苦橄质岩墙的出现指示了晚侏罗—早白垩印度板块北缘存在的高比率部分熔融的岩浆活动事件,暗示了地幔柱的存在和影响。
- 徐晓霞丁林许强蔡福龙张清海张利云来庆洲
- 关键词:青藏高原
- 青藏高原河流氧同位素区域变化特征与高度预测模型建立被引量:33
- 2009年
- 利用氧同位素作为古高度计重建造山带的古高度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应用比较广泛的方法。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河水δ^18Ow(SMOW)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表明高原南北δ^18Ow(SMOW)由于水汽来源和水汽循环方式不同存在显著差异。以中央分水岭山脉为界,南部6’的。(SMOW)平均值为-15.6‰左右,北部为-8.6‰左右;南部氧同位素值随高度的平均变化率为-0.24‰/100m,北部为-0.15‰/100m。分别建立了藏北地区和藏南地区河水氧同位素和高度的关系,同时应用可可西里及昆仑山口现代食草动物牙齿釉质、尼玛盆地现代土壤碳酸盐的氧同位素值对所建立的经验模型进行了检验,表明这两个模型分别应用于藏北和藏南地区古高度的恢复是可行的,为今后青藏高原古高度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定量的计算方法。
- 丁林许强张利云杨迪来庆洲黄费新史仁灯
- 关键词:氧同位素青藏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