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丽娟

作品数:46 被引量:179H指数:8
供职机构: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 1篇标准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9篇农业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主题

  • 37篇小麦
  • 12篇冬小麦
  • 8篇性状
  • 8篇小麦品种
  • 7篇强筋
  • 7篇强筋小麦
  • 6篇育种
  • 6篇籽粒
  • 4篇冬小麦品种
  • 4篇品系
  • 4篇品质性状
  • 4篇籽粒灌浆
  • 4篇灌溉
  • 4篇灌浆
  • 3篇新品系
  • 3篇玉米
  • 3篇施氮
  • 3篇水分
  • 3篇水分利用
  • 3篇水分利用效率

机构

  • 29篇河南省新乡市...
  • 17篇新乡市农业科...
  • 3篇辉县市气象局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辉县市农业局
  • 1篇卫辉市农业技...

作者

  • 46篇杨丽娟
  • 29篇盛坤
  • 29篇蒋志凯
  • 21篇王映红
  • 18篇李晓航
  • 17篇董昀
  • 12篇赵宗武
  • 9篇付亮
  • 8篇王士坤
  • 8篇马华平
  • 6篇赵酒林
  • 3篇王士坤
  • 3篇刘朝辉
  • 3篇董彦琪
  • 3篇魏芳
  • 2篇董爱民
  • 1篇魏锋
  • 1篇张栩
  • 1篇张栩
  • 1篇刘震宇

传媒

  • 8篇中国农学通报
  • 6篇山东农业科学
  • 6篇安徽农业科学
  • 4篇河南农业科学
  • 3篇种业导刊
  • 1篇种子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种子科技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耕作与栽培
  • 1篇江西农业学报
  • 1篇山西农经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 1篇农学学报
  • 1篇可持续发展

年份

  • 1篇2024
  • 4篇2022
  • 4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6篇2016
  • 9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5篇2011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国审小麦新品种新麦21选育与推广
马华平蒋志凯王映红董昀朱红彩唐振海王士坤范永胜付亮杨丽娟
针对黄淮麦区赤霉病、纹枯病日趋严重、倒春寒频繁发生等生产上突出问题,采用冬春性材料杂交、人工接菌和混合病圃鉴定抗病性、分期播种鉴定抗寒性、多年多点连续鉴定筛选等选择技术,将优良基因聚合,育成了高产稳产、综合抗病性突出、抗...
关键词:
关键词:小麦品种选育
调控植物耐热性的相关蛋白AtMYBS1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调控植物耐热性的相关蛋白AtMYBS1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本发明提供AtMYBS1蛋白或其相关生物材料在如下任一中的应用:(A1)调控植物耐热性;(A2)培育耐热或对热敏感的植物;(A3)调控植物中独脚金内酯...
李祥矫永庆付亮李晓航王士坤王映红杨丽娟蒋志凯董昀马华平任帅王稼苜魏芳
文献传递
灌水模式对不同小麦品种干物质积累、分配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8
2017年
为明确灌水模式对不同小麦品种产量的影响、筛选应用抗旱品种,并在抗旱节水品种的选育及节水栽培技术的广泛推广提供理论依据。以河南省16个主推品种为试验材料,在不灌水和灌水处理中研究其干物质积累和转运等指标。结果表明:在2种灌水处理中各品种干物质在各器官的分配规律基本一致。在开花期均表现为茎秆>穗轴颖壳>上三叶>其余叶,在成熟期均表现为籽粒>茎秆>穗轴颖壳>上三叶>其余叶,穗轴颖壳干物质量在开花期和成熟期无显著差异,其他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量较大。各器官干物质转运量基本表现为茎秆>上三叶>穗轴颖壳>其余叶,干物质转运率基本表现为上三叶>其余叶>茎秆>穗轴颖壳。对于大部分品种来说,不灌水(W0)处理有利于花前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但不利于花后干物质积累,对籽粒产量形成不利,灌水(W2)处理则能显著提高开花后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干物质转运水平高的品种其产量反而较低,产量较高的品种干物质转运水平居中。‘矮抗58’、‘周麦23’、‘众麦1号’等干物质转运水平居中的品种在2种灌水处理中产量均较高,这些品种适宜作为高产、稳产品种推广。
杨丽娟李晓航盛坤王映红蒋志凯
关键词:灌水模式小麦干物质
可用于小麦品质改良的农家种种质筛选
2020年
为了筛选综合性状较好的可用于小麦品质改良的农家种资源,以212份小麦农家种为材料,采用Vp1B3分子标记和田间喷雾进行了抗穗发芽鉴定,用硬度指数法进行了硬度测定,并考察了部分农艺性状。结果表明,212个农家种中Vp-1Ba(感穗发芽)、Vp-1Bb(抗穗发芽)和Vp-1Bc(抗穗发芽)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70.28%,6.16%,23.70%,以Vp-1Ba基因型为主。3种基因型穗发芽率差异不显著,212个农家种的穗发芽率在7.79%~28.56%之间,平均为15.28%;农家种硬度指数(HI)平均值为71.22;农家种平均株高达到113.46 cm;农家种对白粉病抗性变异丰富,有3个品种为白粉病免疫;农家种平均穗粒数为28.33,平均千粒重为30.96 g。针对抗穗发芽、籽粒硬质、株高适宜、抗白粉病、高产等育种目标,筛选出等‘金包银’‘、玉麦1’‘、大红芒2’等12个种质材料,为进一步培育优质小麦奠定了基础。
杨丽娟王士坤盛坤付亮董昀蒋志凯
关键词:小麦农家种种质
新麦21号的高产栽培技术
2011年
新麦21号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用偃展1号为母本、新麦9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高产、抗寒、抗病、中早熟小麦新品种,为促进新品种在生产上的推广利用,特提出该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付亮李洋刘震宇刘朝辉王映红盛坤杨丽娟
关键词:高产栽培技术
基于R语言的冬小麦品种稳定性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旨在确定适宜的品种稳定性分析参数及其计算方法。利用冬小麦区域试验数据,通过R语言计算了14个稳定性参数,并采用秩相关和主成分分析,研究了参数的功效和相关性。结果表明,R语言可以方便、灵活的计算各类参数;相关分析表明,PCOA和产量极显著正相关,CV和Bi极显著正相关,Sigma.square和Si、Si2、Si3、ASV极显著正相关,ASV和Si6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14个稳定性参数可以分为3组,组1包含Bi,与多数参数负相关,与产量相关性不显著,组2包含YIELD、Pi、YSI、CV和PCOA,与产量显著正相关,组3包含Sigma.square、S.square、ASV、Si、Si2、Si3、Wi、Si6,与产量相关性不显著。研究表明,ASV和Si与其他参数间的相关性较好,PCOA模型能够同时评价品种产量及其稳定性,三者是单变量参数模型的有益补充。
盛坤杨丽娟李晓航王映红蒋志凯
关键词:稳定性R语言
野生二粒小麦分子生物学研究现状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2011年
野生二粒小麦是四倍体和六倍体小麦的祖先种,是普通小麦育种的优异基因源。介绍了野生二粒小麦与普通小麦的亲缘关系和作为优质基因源的优点,总结了分子生物学在野生二粒小麦上的研究现状,并讨论了野生二粒小麦在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杨丽娟马华平赵宗武
关键词:野生二粒小麦分子生物学抗性
新乡小麦新品系抗穗发芽特性研究
为了筛选出抗穗发芽品系,利用Vp-1 基因的STS 标记Vp1B3 检测了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112 个小麦品系,并于收获期进行了室内整穗发芽试验,以期为新乡地区小麦抗穗发芽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 表明,112 ...
杨丽娟盛坤董昀王映红蒋志凯
关键词:普通小麦穗发芽
种植密度对2种穗型冬小麦品种穗部性状的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对2种穗型冬小麦品种穗部性状的影响。[方法]以泰山28、中育9398和新麦26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2种穗型冬小麦穗重、小穗数、小穗密度、穗粒数、千粒重和穗长的影响。[结果]2种穗型冬小麦品种的穗部性状存在显著差异;中间型冬小麦品种的单穗重和穗粒数高于多穗型品种,而其千粒重低于多穗型品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冬小麦的穗粒数和单穗重呈下降趋势。种植密度对冬小麦千粒重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因此,中间型冬小麦品种更易于提高单穗重。[结论]该研究可为冬小麦的高产栽培和育种提供技术支撑。
孙志刚任海英盛坤李晓航杨丽娟
关键词:冬小麦穗型种植密度穗部性状
种植密度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被引量:4
2015年
以泰山28、中育9398和新麦26为材料,采用3个不同密度处理研究其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种植密度及其互作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品种、种植密度对公顷穗数、穗粒数有显著影响;品种对千粒重的影响显著,种植密度对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泰山28、中育9398和新麦26的最佳种植密度分别为300万、300万、225万苗/hm2,因品种特性的差异,3个小麦品种的主攻方向也不相同,泰山28和新麦26应侧重提高穗粒数,中育9398应侧重提高公顷穗数。
张露雁盛坤乌云毕力格李晓航杨丽娟董昀赵宗武
关键词:冬小麦种植密度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