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军
- 作品数:30 被引量:84H指数:6
-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长程脑电图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脑功能及预后的评价被引量:7
- 2013年
- 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是通过电极记录脑细胞群自发性、节律性的电活动,能反映脑功能变化,具有可移动、可在床旁进行、操作简便等[1]多种优点.本研究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长程EEG检测,探讨其在重症脑血管病演变过程中对脑功能及预后的评价,旨在为临床评估重症脑血管疾病患者脑功能及预后提供客观依据.
- 赵亮高燕军杨利军朱建军李向平马文泽
- 关键词:脑血管障碍脑电描记术预后
- 椎动脉起始位置与穿出颈椎横突孔高度关系的三维CT血管成像研究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通过三维CT血管成像(CTA)探讨椎动脉起始位置与穿出颈椎横突孔高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行头颈上胸部CTA检查的4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图像传输至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骨质和血管重建,观察双侧椎动脉的起源、走行及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对于右侧椎动脉起源正常者,根据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分为C_(4)、C_(5)、C_(6)组,每组随机选取10例分别测量右侧椎动脉起始位置至右侧颈总动脉起始的距离(L1)和右侧甲状颈干的距离(L_(2)),以L_(1)/(L_(1)+L_(2))×100%计算椎动脉起始的相对位置。结果480例患者中,457例(95.2%)双侧椎动脉起源位置正常,均起源于锁骨下动脉,另23例(4.8%)起源异常,其中左侧椎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19例、左侧颈外动脉1例;右侧椎动脉起源于右侧颈总动脉3例,且均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480例患者中,405例(84.4%)双侧椎动脉经C_(6)横突孔穿出;另75例(15.6%)穿出高度异常,其中左侧34例,经C_(3)、C_(4)、C_(5)、C_(7)横突孔穿出的分别有1、4、24、4例,直接入枕骨大孔1例;右侧41例,经C_(3)、C_(4)、C_(5)横突孔穿出的有1、14、26例。椎动脉起源异常的患者,左侧椎动脉起自主动脉弓的占比最高(19/20),且多数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异常(18/19);右侧椎动脉均起自右侧颈总动脉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3/3),且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均异常(3/3)。椎动脉起源正常的患者,96.7%(445/460)的左侧椎动脉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正常,92.0%(439/477)的右侧椎动脉穿颈椎横突孔高度正常。3组右侧椎动脉起源正常的患者椎动脉起始的相对位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_(4)组:(24.3±2.1)%、C_(5)组:(47.9±6.6)%、C_(6)组:(77.7±1.7)%,H=20.178,P<0.001]。结论椎动脉起始位置异常时,其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多异常。右侧椎动脉的起始相对位置越靠近右侧颈�
- 万向东杨利军曹雷陈泽上赵玉婵吴国彪兰海涛王峰张更申范振增
- 关键词:椎动脉颈椎横突孔CT血管成像
- 3D结构光在机器人辅助脑干出血手术的临床应用
- 目的评估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3D结构光辅助脑干出血抽吸引流的靶点及穿刺点精准度、手术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行机器人脑干血肿穿刺引流患者的相关资料,23例行颅骨骨钉注册,17例使用手术机器人3D结构光注册,定位...
- 杨利军庞天旭
- 关键词:血肿引流手术机器人脑干出血
- 影响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被引量:15
- 2009年
- 目的筛选影响破裂颅内动脉瘤预后的相关因素,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至2007年石家庄市7家医院共794例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病例资料,对794例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病情分级、动脉瘤的部位、动脉瘤是否多发、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是否合并高血压以及吸烟等因素进行分析,采用SAS V8统计软件进行资料处理,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然后进行多因素分析,应用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筛选得到对预后有显著意义的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Hunt-Hess病情分级(P<0.0001)、年龄(P<0.0001)、是否合并高血压(P=0.0226)这三项临床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法筛选变量,病情Hunt-Hess分级(P<0.0001,OR=34.854)、患者年龄(P<0.0001,OR=1.779)、是否合并高血压(P=0.0057,OR=1.413)等是影响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入院时的Hunt-Hess分级、年龄和是否合并高血压病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入院时Hunt-Hess分级越高、年龄越大以及合并高血压时其临床预后越差。
- 杨文武范振增胡福广田军吴国彪张更申杨利军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预后流行病学
- 依达拉奉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疗效观察被引量:7
- 2009年
- 目的观察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oid hemorrhage,a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elayed cerebrovascular spasm,DCVS)的防治作用。方法58例aSAH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n=29):常规治疗加尼莫地平1~2mg/h持续泵入连用14天。治疗组(n=29):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同时应用依达拉奉30mg入液静脉滴注,2次/d,连用14天。所有患者于治疗后第1、3、7、14天检测血清中s-100B蛋白浓度。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比较治疗前后两组预后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总体病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Hunt—Hess分级及Fisher分级治疗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MCA血流速度和s—100B含量在纽间、不同时点以及在纽间和不同时点的交互作用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MCA血流速度在第7天最快、S-100B含量在第7天最高,均到第14天下降,治疗组总的趋势低于对照组。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31)。结论依达拉奉可有效的降低氧自由基水平,缓解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 董秀杰李聪慧叶建亚杜萍门焕丽杨利军苏现辉张金峰张更申
- 关键词: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痉挛颅内依达拉奉
- 创伤性脑脊液漏的诊断和治疗被引量:7
- 2014年
- 脑脊液漏(cerebrospinal fluid leakage,CSFL)是脑脊液经颅前窝底、颅中窝底或其他部位的先天性或外伤性骨质缺损、破裂处或变薄处,流入鼻腔。大多数脑脊液漏在外伤后3个月左右开始出现,伴随眶周血肿的患者脑脊液漏的发生率大大增加,因此认为脑外伤后合并眶周血肿的患者发生隐性硬脑膜、蛛网膜撕裂伤和延迟性脑脊液漏的几率增加。CT证实存在前颅底的骨折且临床存在脑脊液漏,就不需要再进一步进行实验室检查。
- 崔华民杨利军赵彬郑军范振增杜正伦
- 关键词:脑脊液漏
- 两种排醚方式对于小儿七氟醚麻醉术后躁动的观察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研究两种排醚方式对于小儿七氟醚麻醉术后苏醒期躁动的观察。方法选择择期全麻下行唇腭裂修复手术的患儿40例,ASAⅠ~Ⅱ级,年龄1~3岁。随机分为浓度递减洗出法组(N组)和低流量洗出法组(D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采用潮气量法,起始刻度为8%,回路预充,给患儿吸人七氟醚混合气体,直至患儿睫毛反射消失下颌松弛后,经口异型管气管插管。手术结束前30min分别采用浓度递减洗出法和低流量洗出法组排出七氟醚。符合拔管指征后拔除气管导管,拔管后进入麻醉恢复室(PACU)。观察年龄、体重、麻醉时间、苏醒期躁动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及术后有无嗜睡、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寒颤、嗝逆、喉痉挛等不良反应。结果 2组年龄、体重、麻醉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排醚后10minN组的血压,心率高于D组(P<0.05),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躁动情况:D组患者轻度躁动多见,N组患者轻、中、重度躁动发生率均较高,D组患者术后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N组,躁动程度明显轻于N组(P<0.05)。结论针对短小手术应个性化反合理用药,复合多种麻醉方式,尤其避免在七氟醚洗出阶段单纯吸入麻醉维持,平稳充分的洗脱七氟醚,减少术后躁动的发生,以避免造成生理和心理危害。
- 牛润岭宋长兴戎亚军杨运亮杨利军姜博戚岩王虹马朋羽宋铁鹰宋贺
- 关键词:小儿苏醒期躁动七氟醚
- 脑池造瘘术的理论基础与其在神经外科的应用进展
- 2024年
- 脑水肿和脑积水是神经外科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往往造成颅内压(ICP)不同程度升高,严重者需要进行去骨瓣减压术或分流手术治疗。脑池造瘘术是应用在显微开颅手术过程中的一项旨在降低ICP并改善脑脊液(CSF)循环的技术,术中通过打开颅底的脑池释放CSF,可使ICP显著下降,减轻继发性脑损伤,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去骨瓣减压,降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的发生率,改善临床预后。该技术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经典的CSF循环理论和胶质淋巴系统理论,应用价值高,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结合文献从宏观及微观理论出发,对脑池造瘘术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系统性综述,并就该技术在神经外科领域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 陈泽上(综述)陈岩程慧冉(综述)杨利军
- 关键词:脑脊液循环神经外科
-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炎性因子的表达变化及抗炎治疗的实验研究
- 李聪慧叶建亚门焕丽张更申张金峰董秀杰杨利军聂建刚
- 该研究首先通过动物实验成功制造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动物模型,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是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炎症反应在DCVS中起重要作用。细胞因子在脑血管痉挛疾病中迅速表达提示即早基因,比如c-fos、NF-kB可能激发了细胞因子...
- 关键词:
- 关键词: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抗炎治疗动物实验
- 均衡性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观察被引量:5
- 2015年
-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在脑损伤发生后,颅内压可能存在被动型升高,脑组织受到压迫而发生坏死,如果减压不够及时,会对脑部造成不可逆转的实质性损伤[1]。临床治疗中较为常用的有效常规治疗方法为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在硬膜外血肿或硬膜下血肿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如果是以双侧额颞叶为主的广泛性脑挫裂伤、弥漫性脑水肿或脑肿胀,临床治疗中选择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还是双侧去骨瓣减压术,还无确切的标准[2]。本次研究中对均衡性双侧去骨瓣减压术与非均衡性去骨瓣减压术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的有效治疗方法。
- 陈竞怡谢明辉聂会生苑国强杨利军
-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