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立功

作品数:29 被引量:127H指数:6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浙江加州国际纳米技术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电子电信机械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篇理学
  • 8篇电子电信
  • 3篇机械工程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主题

  • 5篇光学
  • 4篇介质
  • 4篇光电
  • 4篇发光
  • 3篇电子器件
  • 3篇亚胺
  • 3篇折射率
  • 3篇苝酰亚胺
  • 3篇酰亚胺
  • 3篇纳米
  • 3篇光伏器件
  • 3篇负折射
  • 3篇负折射率
  • 2篇单晶
  • 2篇单晶硅
  • 2篇单晶硅片
  • 2篇缔合
  • 2篇缔合物
  • 2篇电特性
  • 2篇电致发光

机构

  • 29篇浙江大学
  • 1篇香港科技大学

作者

  • 29篇杨立功
  • 13篇顾培夫
  • 10篇陈红征
  • 10篇汪茫
  • 8篇黄弼勤
  • 8篇施敏敏
  • 6篇叶辉
  • 6篇刘旭
  • 5篇陈海星
  • 5篇吴鹏
  • 4篇吴刚
  • 3篇吴刚
  • 2篇陈林
  • 2篇陈飞
  • 2篇秦晓芸
  • 2篇刘楠
  • 1篇杨辉
  • 1篇郭曦
  • 1篇秦小芸
  • 1篇丁秋萍

传媒

  • 6篇光子学报
  • 4篇化学学报
  • 3篇光学学报
  • 2篇光学仪器
  • 1篇量子电子学报
  • 1篇物理学报
  • 1篇中国科学(B...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材料科学与工...
  • 1篇中国光学学会...
  • 1篇2004年光...
  • 1篇中国化学会第...

年份

  • 3篇2011
  • 2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5
  • 9篇2004
  • 4篇2003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负折射率介质层中光波的相位和传输特性研究被引量:34
2004年
针对在理解负折射率材料中光波的传播特性时相位的特殊性质 ,详细分析推证了负折射率介质中折射率、波矢k的大小和方向、空间坐标系以及波相相位互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负折射率介质层中的波矢k的反常取向是由于其标量值为负 ;在统一的坐标系下 ,由该标量值参与数值计算和分析 ,k则由标量值和单位矢量k0 (k0 >0 )共同决定 ,而不必再考虑左、右手系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依据电磁场理论推导了光波在负折射率介质层中的传输矩阵 ,用以分析含有负折射率介质层的复杂薄膜系统的光学性质。
杨立功黄弼勤叶辉顾培夫
关键词:负折射率介质物理光学传输矩阵光谱特性色散关系
双金属镜微腔结构中单介质调谐层的设计
根据优化势透射率给出了双金属镜微腔中理想单介质调谐层的折射率和厚度,估算了由于在可见光波段实际材料的限制引起的透射率光谱的改变,并且结合腔镜的反射系数和位相改变引起的微腔辐射因子的变化,综合考虑了单介质调谐层对整个器件发...
杨立功吴鹏秦晓芸顾培夫陈海星刘旭
关键词:特征矩阵
文献传递
一种制备硫化镉纳米棒阵列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备硫化镉纳米棒阵列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透明导电基片洗净去油污,并在丙酮、乙醇和去离子水中分别进行超声处理,烘干;将含镉前驱体、含硫前驱体和还原谷胱甘肽溶于水中制得溶液;将烘干的透明导电基片置于溶液中...
陈红征陈飞杨立功施敏敏吴刚汪茫
文献传递
界面效应对半导体量子点异质结的电子能级扰动的分析被引量:2
2004年
提出采用壳状结构和渐变有限深势阱模型的方法来分析界面效应对半导体量子点异质结的束缚态电子能级的扰动。模拟计算表明,对于处于强受限的量子点,界面效应明显。随着量子点的表面区域增大和量子点尺寸的减小,能级移动增加,在低能级时近似呈线性变化关系。
杨立功顾培夫叶辉黄弼勤
关键词:光电子学
有机发光器件中非对称金属微腔的光学特性
2006年
为了提高有机金属微腔器件的光外耦合率,利用传输矩阵理论及微腔理论建立了光外耦合率的优化模型.通过在金属微腔的阴极加入介质层形成复合阴极,比较复合阴极对反射率、透射率和反射相位的影响,并分析了微腔效应对复合阴极和单金属阴极器件的影响,得到了最优化的光外耦合率.结果表明,考虑微腔效应并且忽略界面复合、吸收的情况下,当金属层厚度在5 nm、介质层厚度在50 nm的附近时,中心波长550 nm光达到最高的光外耦合率.介质层的加入在理想情况下可将光外耦合率相对单金属阴极提高12倍.
吴鹏杨立功刘旭叶辉朱德喜
关键词:介质层复合阴极
聚合物MO-PPV薄膜光致发光特性研究被引量:1
2006年
研究了新型PPV衍生物聚对(2-甲氧基-5-辛氧基)苯撑乙烯,(Poly[(2-methoxy,5-octoxy)1,4-phenylenevinylene],MO-PPV)在薄膜态下的光致发光特性.对不同浓度MO-PPV的氯仿溶液制备的薄膜样品,在室温下测量了其荧光光谱,观察到MO-PPV在长波有一个'肩'型特征的发射峰.在对其采用曲线拟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薄膜样品的带隙下激发谱和选择激发荧光谱进行了分析,从实验上论证了长波段的发射峰来自于激发态S1到基态S0的振转跃迁,排除了薄膜聚集体和激基缔合物发光的可能性.并基于不同浓度样品中Frank-Condon因子的强度变化,对各发射峰强度的变化进行了分析.
杨彗顾培夫叶辉杨立功
关键词:光致发光激基缔合物
有机混合薄膜中的Frster能量转移被引量:2
2005年
通过掺杂不同的染料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可以得到不同颜色的光发射。掺杂小分子有机材料苝酸四甲酯perylene- 3,4,9,10 -tetracarboxylicacid(TMEP)到蓝色发光聚合物poly(N -vinyl carbazole)聚乙烯基咔唑(PVK),得到了很好的绿光发射。TEMP掺杂质量分数为0.01时,295. 5nm激发波长的荧光光谱可以明显观察到在420 nm处PVK和530 nm处TEMP的发射峰值;当TMEP掺杂质量分数达到0.050.10之间,器件的电致发光光谱和荧光光谱发射峰几乎完全被TEMP的绿光所占据。光谱的转移归因于从聚合物PVK到小分子有机材料TMEP的F -rster能量转移。荧光光谱中随着TMEP掺杂浓度的的增大发射峰值有明显的红移,这种现象被归因于在TMEP高浓度掺杂情况下激基缔合物的形成。激基缔合物的形成从TMEP在薄膜状态下与溶液状态下的荧光光谱的比较中得到证实。
吴鹏杨立功刘旭叶辉路胜利
关键词:光学材料有机电致发光荧光光谱激基缔合物
氟代位置对苝酰亚胺聚集态结构和电子传输性能的影响被引量:5
2007年
合成了三种新型的有机电子受体:N,N'-二(2-氟代苯基)-3,4,9,10-苝四羧基二酰亚胺(D2MFPP)、N,N'-二(3-氟代苯基)-3,4,9,10-苝四羧基二酰亚胺(D3MFPP)和N,N'-二(4-氟代苯基)-3,4,9,10-苝四羧基二酰亚胺(D4MFPP).利用元素分析、傅立叶变换红外(FTIR)等方法表征了它们的分子结构,用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UV-Vis)、X射线衍射(XRD)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等手段研究了氟代位置对苝酰亚胺薄膜聚集态结构的影响,发现氟代使苝酰亚胺的聚集态发生变化,且不同位置的氟代对其影响也不一样.除了分子结构的影响,外场条件也会产生很大的作用.通过制备场效应晶体管研究了其电子传输性能,发现氟代后器件的空气稳定性有明显提高.
黄嘉驰杨立功莫雄施敏敏汪茫陈红征
关键词:聚集态结构电子传输
双金属镜微腔结构中单介质调谐层的设计
2004年
根据优化势透射率给出了双金属镜微腔中理想单介质调谐层的折射率和厚度,估算了由于在可见光波段实际材料的限制引起的透射率光谱的改变,并且结合腔镜的反射系数和位相改变引起的微腔辐射因子的变化,综合考虑了单介质调谐层对整个器件发光耦合效率的影响。说明在设计含有源层的金属薄膜微腔器件中,介质层的设计和优化应考虑微腔效应的变化。
杨立功吴鹏秦晓芸顾培夫陈海星刘旭
关键词:特征矩阵
光波在左右手系材料界面处的传输特性被引量:26
2003年
根据电磁场理论推导了左、右手系材料界面处菲涅耳公式及菲涅耳系数的角度表达形式 ,研究了界面处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的变化情况 ,以及布鲁斯特角的确定和全反射时的光学特性 。
杨立功顾培夫黄弼勤王建浦
关键词:负折射率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