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萌霓
- 作品数:14 被引量:41H指数:3
-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厦门市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厦门市卫生局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13例副神经节瘤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研究被引量:15
- 1994年
- 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起源于神经嵴细胞,主要分布于头、颈、胸和腹膜后等有副神经节分布的部位。1969年Szijjct等首先提出了APUD瘤概念后,不少学者发现Paraganglioma具有与之相似的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特征,因此将此瘤归属APUD瘤。由于Paraganglioma较为少见,文献中对它的命名、分型不一,以致概念模糊。
- 庄严阵陈佩琼杨萌霓
- 关键词:副神经节瘤病理免疫组织化学
- 21例胃肠道神经源肿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被引量:1
- 1997年
- 目的:观察胃肠道神经源肿瘤的临床及病理形态学特点并探讨其组织发生。方法:对21例胃肠道神经源肿瘤进行光镜观察,部分病例作组化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21例胃肠道神经源肿瘤中,发生于胃14例、小肠6例、直肠1例。发病年龄30~50岁。镜下观察,良性神经鞘瘤12例、神经纤维瘤4例、恶性神经鞘膜瘤4例、节细胞神经瘤1例。恶性神经鞘膜瘤4例中1例伴有横纹肌肉瘤分化,免疫组化染色S-100弱阳性,Myoglobin部分瘤细胞阳性,证实是恶性蝾螈瘤。结论:胃肠道良恶性神经源肿瘤病理特点和软组织的神经源肿瘤相似,具多向分化能力,可以含一种或数种异源性成分。
- 王淑真张海萍庄严阵杨萌霓
- 关键词:胃肠道免疫组织化学病理
- 乳腺癌中p53、p21蛋白表达和PCNA免疫组化研究及意义
- 1998年
- 乳腺癌中p53、p21蛋白表达和PCNA免疫组化研究及意义王淑真庄严阵张海萍江显毅陈琦杨萌霓陈佩琼方庆全厦门市第一医院病理科(厦门市361003)1材料与方法本组47例取自我院1995~1996年间乳腺癌根治术标本,取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石...
- 王淑真庄严阵张海萍江显毅陈琦杨萌霓陈佩琼方庆全
- 关键词:乳腺癌P53P21蛋白表达PCNA免疫组化
- 胃癌中P^(53)、P^(21)蛋白表达和PCNA免疫组化及临床病理意义被引量:3
- 1998年
-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及微波修复检测50例胃癌、癌旁粘膜及正常粘膜组织中P53、P21癌基因蛋白及PCNA的表达,探讨其意义。结果表明:癌基因P53、P21及PCNA阳性表达率在癌组织分别为78%(39/50)、95%(47/50)、96%(48/50);癌旁粘膜分别为42%(21/5O)、18%(9/50)、66%(33/50)呈弱阳性反应;而在正常组织均为阴性0%。P53、P21和PCNA阳性表达与胃癌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部位、组织学类型无关(P>0.01),而与胃癌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都有显著差异(p<0.01)。提示P53、P21癌基因突变及PCNA表达完全正相关。表明P53、P21基因的突变及细胞核增殖均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故使用免疫组化加微波修复检测胃癌的P53、P21及PCNA的表达可能成为判断胃癌预后指标,指导患者的临床治疗,同时为早期诊断胃癌提供参考。
- 王淑真张海萍庄严阵江显毅陈琦杨萌霓陈佩琼方庆全
- 关键词:胃癌癌基因癌基因蛋白免疫组化
- 心房粘液瘤临床病理观察(附四例报告)
- 1997年
- 作者应用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4例经改良低温心内直视手术切除的心房粘液瘤临床病理特征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心房粘液瘤是分化良好的真性肿瘤,形态结构具多样性、复杂性,自原始幼稚间叶组织发生,向不同方向分化,应与血栓机化区别。临床表现常有与二尖瓣狭窄相似症状,应与风湿病鉴别。作者对心房粘液瘤的生物学行为、治疗及预后问题进行了讨论。
- 王淑真庄益顺张海萍杨萌霓郭水源
- 关键词:心脏肿瘤心房粘液瘤免疫组化心内直视术
- 细胞增殖周期调控因子P16和CyclinD1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和意义被引量:3
- 2003年
- 目的 探讨细胞增殖周期调控因子 p16和 cyclin D1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 ABC法检测 6 2例食管癌中 p16、cyclin D1的表达。结果 在食管癌 p16蛋白表达阳性率为 4 8.39% (30 / 6 2 ) ,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粘膜 76 % (38/ 5 0 ) ,染色强度大部分为弱阳性、阳性 ;cyclin D1蛋白表达阳性率为 6 9.35 % (4 3/6 2 ) ,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粘膜 2 8% (14 / 5 0 ) ,染色强度大部分为阳性、强阳性。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性 (P<0 .0 5 )。前者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无关 ,而后者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 食管癌的分子发病机制可能涉及 CDK4 /细胞周期素 D1和
- 张海萍钟山杨萌霓陈佩琼
- 关键词:P16CYCLIND1食管癌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基因表达
- EB病毒潜伏膜蛋白LMP1与P53在鼻咽癌中表达的意义被引量:7
- 2003年
- 目的 探讨 EB病毒潜伏感染和抑癌基因 P5 3异常表达与鼻咽癌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 S- P方法对 5 9例鼻咽癌 (NPC)和 12例鼻咽部正常或慢性炎症组织进行单克隆抗体 L MP1、P5 3标记 ,并结合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发病年龄进行分组研究。结果 正常和慢性炎症的鼻咽粘膜均呈阴性表达。NPC中 ,L MP1阳性率 6 9.4 9%(4 1/ 5 9) ,P5 3阳性率 4 4 .0 6 % (2 6 / 5 9) ,双阳性率 30 .5 1% (18/ 5 9)。L MP1在非角化性癌、低分化癌及青年组 NPC中高表达 ;在鳞癌、高分化癌及老年组中低表达。P5 3在低分化癌中高表达 ;但与 NPC组织学类型、发病年龄不存在明显相关性。结论 在 NPC发生、发展过程中 EBV潜伏感染起主导作用 ,P5 3基因异常表达可能起协同作用。EB病毒潜伏感染是
- 庄严阵赵知仁林庆瑞杨善民陈佩琼杨萌霓
- 关键词:EB病毒LMP1P53鼻咽癌免疫组化
- 胰腺囊实性肿瘤3例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1
- 2003年
- 庄严阵廖永强陈佩琼杨萌霓
- 关键词:胰腺肿瘤免疫组织化学
- 乳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4例分析及文献复习被引量:2
- 2002年
- 目的 研究乳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病理特点、诊断标准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标记 ,对 4例乳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结果 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到淋巴瘤细胞围绕萎缩的乳腺腺管上皮浸润。 4例LCA及CD2 0均显示 (+) ;2例κ(+) ;CD4 5RO、λ、CD5、CD10、cyclinD1和CK均为 (- )。结论 4例乳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全部为B细胞来源 ,其发病与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有关 ,早期诊断对预后的关系重大。
- 张海萍杨萌霓陈培琼
- 关键词:乳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
- 46例胃肠道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
- 2002年
- 目的 探讨胃肠道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按 WHO (2 0 0 0年 )诊断标准 ,对 4 6例胃肠道原发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组织形态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标记 ,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4 6例胃肠道原发淋巴瘤 ,男∶女 =1.8∶ 1,发病年龄 4~ 77岁 ,以消化道症状和腹部包块为主诉。好发部位 :胃 15例 ,小肠 2 3例 ,大肠 8例。组织学类型 :4 6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 ,B细胞性淋巴瘤 38例占 82 .6 % ,其中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型边缘区 B细胞淋巴瘤 (MAL T- type) 19例 ,弥漫性大 B细胞性淋巴瘤 (DL BCL ) 15例 ,滤泡性淋巴瘤 (FL ) 1例 ,套细胞淋巴瘤(MCL) 1例 ,Burkitt样淋巴瘤 2例 ,T细胞淋巴瘤 8例占 17.4 %。不同组织学类型的淋巴瘤其免疫表型和临床表现不同。结论 胃肠道原发性淋巴瘤具有其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 。
- 庄严阵陈佩琼杨萌霓郑菲
- 关键词:胃肠道原发性淋巴瘤组织学类型免疫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