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向东

作品数:94 被引量:299H指数:9
供职机构:北京市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2篇期刊文章
  • 19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0篇天文地球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2篇地震
  • 17篇震源
  • 14篇震源机制
  • 11篇矩张量
  • 10篇震源机制解
  • 7篇地壳
  • 7篇应力场
  • 5篇地壳介质
  • 5篇地震活动
  • 5篇地震矩
  • 5篇地震矩张量
  • 5篇地震前
  • 5篇余震
  • 5篇震前
  • 5篇首都圈
  • 5篇台网
  • 5篇龙门山
  • 5篇龙门山断裂
  • 5篇构造应力
  • 5篇Q值

机构

  • 89篇北京市地震局
  • 15篇中国地震局地...
  • 11篇广东省地震局
  • 7篇中国地震局兰...
  • 6篇中国地震台网...
  • 5篇中国科学院
  • 5篇四川省地震局
  • 5篇麦考瑞大学
  • 4篇中国石油大学...
  • 3篇中国地震局地...
  • 3篇中国地震局
  • 3篇加州大学
  • 3篇西澳大学
  • 2篇国家海洋环境...
  • 2篇上海市地震局
  • 2篇云南省地震局
  • 1篇美国加州大学
  • 1篇北京港震科技...

作者

  • 93篇林向东
  • 52篇武安绪
  • 36篇武敏捷
  • 20篇徐平
  • 17篇赵桂儒
  • 15篇李平安
  • 14篇岳晓媛
  • 13篇李红
  • 12篇侯丽娟
  • 12篇孙海霞
  • 10篇李腊月
  • 9篇杨选
  • 8篇马士振
  • 6篇穆会泳
  • 6篇鲁跃
  • 5篇岳小媛
  • 5篇葛洪魁
  • 5篇李菊珍
  • 5篇鲁亚军
  • 4篇白永福

传媒

  • 20篇地震地磁观测...
  • 18篇国际地震动态
  • 6篇华北地震科学
  • 4篇地震
  • 4篇东北地震研究
  • 4篇华南地震
  • 4篇中国地震
  • 3篇地球物理学报
  • 3篇地震学报
  • 2篇地震工程学报
  • 1篇地震研究
  • 1篇大地测量与地...
  • 1篇震灾防御技术
  • 1篇防灾科技学院...
  • 1篇2006年纪...
  • 1篇面向21世纪...
  • 1篇中国地震监测...
  • 1篇新丰江水库地...
  • 1篇中国地震学会...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3篇2023
  • 5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20
  • 8篇2019
  • 2篇2018
  • 5篇2017
  • 5篇2015
  • 2篇2014
  • 7篇2013
  • 18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7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 8篇2006
  • 3篇2005
9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华北地区地震震源机制分区特征被引量:1
2017年
反映地壳应力状态最常用的方法是对发生在地壳深部地震的震源机制研究.与数量少且分布集中的强震相比,中小地震数量众多,地理分布广泛,为探测区域地壳应力状态提供了可能.华北地区地震活动强度和构造变形强烈,是中国大陆强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加强对该地区应力状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林向东袁怀玉徐平杨选徐志国孙海霞侯丽娟徐晟涛奚冲霄
关键词:震源机制深部地震应力状态区域地壳中小地震
首都圈M≥4.0地震前震源机制解的空间演化
2017年
震源机制解可以反映发震断层的力学性质和动力学特征,揭示地震破裂的力学机制,给出地震的等效释放应力场,并且为区域应力场分布、地震与构造之间的关系以及断层的活动性质及相互作用等研究提供可靠的约束信息.首都圈在区域构造地貌上,处于近EW向燕山构造带、NNE-NE向的太行山构造带与华北平原带的交汇部位.
武敏捷徐平武安绪林向东赵桂儒
关键词:震源机制解地震前首都圈燕山构造带力学性质发震断层
S变换在气枪震源弱信号提取中的组合应用
2017年
气枪主动震源能够持续、环保、精细监测地下介质结构的变化,对地震预测探索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但气枪震源激发能量较低,传播一定距离后信号衰减会变得非常微弱,信噪比变低,有效信号难以识别,给进一步研究带来一定困难.但气枪震源和台站位置的不变性,使得持续激发的信号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和很好的重复性.对台站记录的由震源重复激发的信号进行滤波与叠加是提高信噪比的有效手段,是强噪声背景下微弱信号提取的主要手段.
武安绪武敏捷林向东李云赵桂儒
关键词:气枪震源S变换高信噪比强噪声背景
唐山地区震源机制一致性时空演化特征
2023年
1研究背景。陈颙(1978)通过对一些强震震例的分析研究发现,强震前震源机制趋于一致的现象时有发生,提出震源机制一致性可作为描述地震活动性的一个新参数,用来确定区域内地震的危险性。国内外学者在震源区应力场研究的基础上,对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与区域内地震危险性关系开展了大量研究,如:付虹等(2011)研究滇中地区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结果表明强震发生在中小地震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低值分布区内或其边缘附近;张致伟等(2015)基于汶川和芦山地震序列余震震源机制解,通过研究应力张量方差时空变化与强余震活动的关系,发现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时空分布对强余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武敏捷林向东武安绪岳晓媛赵桂儒钟世军
关键词:震源机制解
利用具有“颗粒语言”的沙层应变记录综合解译地震信息
<正>沙层应变记录是一类新型、独特的观测资料,其测量原理基于介质颗粒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反应地壳颗粒的准应力-应变特性,其观测量具有一定的物理基础,在地震预测中已初步应用,具有独特的演化特征及'颗粒'性前兆意义:
武安绪岳小媛林向东武敏捷李红李腊月
文献传递
首都圈地区Pb震相典型特征与康拉德界面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Pb震相是近震震相中的一个重要震相.关于Pb震相典型特征的总结和分析,对指导区域台网工作人员如何识别该震相,丰富台网观测报告震相产出,提高地震定位精度和确定康拉德界面等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识别困难,国内很少有系统进行有关Pb震相的识别和研究工作.本研究采用首都圈地区高密度台网2009-2015年记录到的369个ML≥2.5地震事件的波形资料,重新分析震相并识别出1153条Pb震相.基于震相资料,利用时频分析、多项式拟合、射线分析、最小二乘法、联合反演、理论走时计算等方法进行研究,并在结合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我们得出:在首都圈及邻区,在肉眼可识别时频域内的特征来看,通常容易识别的Pb的振幅或频率高频部分相对比初至Pn和Pg大或高,也有振幅变小或者频率变化不明显的情况,这可能与震源机制、台站方位、场地响应、仪器类型等方面有关.时频分析、功率谱密度和肉眼识别分析的结果表明,P波的主要能量集中在相对低频部分,Pn,Pb,Pg,PmP四种震相(本研究以后提到的震相顺序只考虑这四种震相)有很强的共性,区别在于传播路径上的不同,频率或观测记录周期上的小幅度差别.在Pg作为初至波时,Pb震相的低频主频部分与Pg震相的低频主频部分带宽差不多(受到包含Pg震相的影响),但是高频主频部分频率更高,Pb到时在Pg之后,PmP之前.Pn作为初至波时,Pn震相低频主频部分带宽比Pb宽,但是Pb高频主频部分频率相对更高,Pb在Pn之后,在Pg之前.鉴于震源深度对Pb到时顺序的影响,及其在定位结果中精确度最差的情况,在震中距约在80~140km范围内时,得考虑区域地壳厚度横向不均匀、震中距、震源深度等情况并结合波形特征,来判定Pb是否为初至震相.Pb震相在康拉德界面的平均传播速度约为7.0km·s^-1,康拉德界面平均深度约为23km.Pb射线的分布情况直接证明
林向东袁怀玉李稳李稳杨选牟磊育赵桂儒孙海霞侯丽娟武敏捷
关键词:联合反演
近场全波形反演:芦山7.0级地震及余震矩张量解被引量:36
2013年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发生了7.0级地震.该地震是自2008年汶川8.0级地震以来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上的最强地震,截至5月5日,四川省数字遥测台网记录到了52个(ML≥4.0)余震.我们搜集了信噪比相对较高的宽频带数据,根据已有的三个分别适合于四川盆地和龙门山断裂东南地区、西南山区、西北山区速度模型,利用TDMT_INVC方法计算矩张量,获得了芦山主震及其16个余震的高质量矩张量解;根据P轴、B轴和T轴的倾角对主震及余震的断层类型进行了分类,结果表明:芦山地震的震级为Mw6.46(矩震级),地震矩为0.61×1019 Nm,震源深度为13km,震源机制类型为逆断层.芦山余震类型简单,主要为逆冲型;芦山地震序列震中分布于龙门山断裂带西南端的彭县—灌县断裂上,本研究获得的主震和余震的震源机制主要为逆冲型,这表明了龙门山断裂西南端主要为逆冲特征.芦山地震震源性质与汶川地震相近,发震间隔时间短,且均发生于同一构造单元内,表明了该地震与汶川地震可能有密切关系.
林向东葛洪魁徐平Douglas Dreger苏金蓉王宝善武敏捷
关键词:余震矩张量龙门山断裂
2019年四川长宁M_(S)6.0地震序列S波分裂变化特征
2021年
本文采用质点运动判别与偏振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2019年四川长宁M_(S)6.0地震震源区10个台站于2013年4月25日至2019年7月31日记录到的波形数据进行S波分裂参数测定,其中9个台站获取4条以上有效S波分裂参数。结果表明,震源区各台站的S波分裂参数不仅在空间上存在分区特征,还会随时间发生改变。快波偏振方向在空间上的分区特征大体为:位于震源区东南段的三个台站的快波偏振优势方向主要为NE向,与震源区东南段的主压应力方向基本一致;位于研究区西北段的台站,其快波偏振优势方向为近EW向,与震源区西北段的主压应力方向基本一致。但由于受到震源区地壳应力和复杂构造的共同影响,CJW,GXA和LQS三个台站都有两个快波偏振优势方向。快波偏振方向随时间的变化为:主震后各台站的快波偏振方向都出现离散度增大而后又逐渐趋于一致的现象;CJW台的快波偏振方向在主震前三个月发生了改变,体现了孕震过程中随着应力的不断积累,其各向异性特征由主要受构造控制转变为受应力控制。各台站的归一化慢波时间延迟随台站距主震和余震密集区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反映了长宁地震孕震过程中余震密集区的应力积累和释放明显强于周边区域。此外,主震发生前6个月左右CNI台的慢波时间延迟出现明显下降,地震发生后又迅速上升,反映出长宁地震震前的应力积累以及震后应力突然释放使上地壳中微裂隙的几何形态发生了改变。
黄春梅吴朋李大虎王宇航林向东
关键词:S波分裂快波偏振方向地壳各向异性
首都圈地区震源机制解综合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对首都圈地区2002年1月~2010年6月619个ML≥2.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的基本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且依据区域构造特征将首都圈划分为3个区域,用聚类统计方法中的最长距离法对各分区的机制解进行了聚类分析,研究了各分区的构造应力张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首都圈地区震源机制解P轴方位的优势分布为NNE-NEE向,T轴方位的优势分布为NNW-NWW向,绝大多数地震震源处的应力场以水平作用为主,破裂以水平走滑为主。首都圈西部最大主压应力方位为NE75°,中部最大主压应力方位为NE62°,东部最大主压应力方位近EW向,区域构造应力场以水平向挤压为主要特征。
武敏捷武安绪徐平林向东董鸿燕辛雪侠李腊月
关键词:震源机制解系统聚类应力张量首都圈
小江断裂中段及邻区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被引量:13
2010年
本文利用小江断裂及邻区1998年1月~2007年9月发生的613个ML≥2.5地震的垂直向直达SV波和P波地动位移振幅比计算得出了这些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根据区域构造对小江断裂中段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进行了分区。以小江断裂为界,将小江断裂中段及其邻区分为A、B(包含小江断裂带)两个区,为了研究断裂带上的应力特征,又将小江断裂带区域划分出来进行独立分析;同时采用网格1°×1°,以及0.5°空间滑动分区的办法进行研究。分析了该区震源机制解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应力张量反演方法,对研究区域的应力场进行反演。结果表明:①小江断裂中段及邻区的断层错动方式主要以走滑为主,A区、B区和断裂带区域走滑断层分别占81.28%、69.63%、72.97%。②A区的最大主应力σ1方位大致为NNW向,B区和断裂带区的最大主应力σ1方位大致为NWW向;从应力结构来看,应力以水平作用为主,走滑特征明显。③在整个滇中块体,应力场的主体方位由NNW向变为NWW向。但在元谋断裂以东,普渡河断裂以西的区域,主压应力方位表现出明显的南北向滑移,而在小江断裂区域主压应力则主要为NW向。从小江断裂继续往东的滇东块体上,应力场主压应力方位为NW-NNW向。
林向东徐平武敏捷武安绪
关键词:震源机制解应力场反演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