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永辉
- 作品数:4 被引量:26H指数:4
- 供职机构: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早产儿PICC置管发生肢体肿胀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防治被引量:4
- 2011年
- 总结了7例早产儿PICC置管发生肢体肿胀的相关因素,肢体肿胀的发生主要与置管时年龄、操作者技术熟练程度、穿刺部位、导管尖端的位置、穿刺静脉等有关。认为置管时患儿年龄应>24h;掌握穿刺技巧,提高穿刺水平;首选贵要静脉并避开关节处穿刺;确认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等防护措施可有效避免肢体肿胀的发生。
- 周丽芳黄芳何慧芬欧阳海英欧永辉朱文军
- 关键词:早产儿PICC肢体肿胀
- 床旁B超定位在新生儿PICC置管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0
- 2018年
- 目的探究床旁B超定位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3年3月~2016年12月在新生儿PICC置管术中应用床旁B超定位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51例新生儿PICC置管术应用了床旁B超定位PICC导管尖端最终位置情况:1002例(87.05%)导管尖端位于上腔位置;104例(9.04%)导管尖端位于下腔静脉;45例(3.91%)导管尖端位于锁骨下静脉;62例(5.39%)由于PICC置管时送管不顺,借助B超定位成功送达预定位置。100例患者PICC置管术后,同一患者用床旁B超定位和床旁X线进行导管尖端定位,相同率为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超定位应用于新生儿PICC置管术具有无创、准确和便捷的特点,可避免新生儿多次暴露X线的机会,避免了移动新生儿,是新生儿PICC置管术导管尖端定位方法之一,可以帮助新生儿PICC置管术送管不顺时的B超引导下送管,可以节省护士人力资源。
- 黄芳周丽芳欧永辉何敏昌荣
- 关键词:新生儿PICC床旁超声检查
- 246例危重早产儿检验性失血特点分析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 分析危重早产儿检验性失血特点,寻求减少检验性失血的可行方案.方法 对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入住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246例危重早产儿住院期间检验性失血情况及入院后前4周不同时期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儿检验性失血特征进行分析;并将所有采血项目分类,分析检验性失血的应用分布;应用公式B=5(∑s+0.1)运算出理论需血量,根据实际采血量分析入院后前2周日人均多抽量的时间和人群特征及多抽量的显著项目.结果 每例患儿总检验性失血量中位数为25.57 ml(7.10~ 119.20) ml;失血量集中在入院后前4周,随时间呈递减趋势;前2周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日人均失血量越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4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验性失血的应用分布主要为生化测定(31.49%)、血气分析(19.03%)、免疫测定(12.69%)、血培养(12.63%)、血液学(12.28%);总实际失血量约为总理论需血量的2倍,前者中位数25.57 ml为后者3.26ml的.8倍;第1周日人均多抽量高于第2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培养、生化测定、其他、血气分析构成多抽量最显著的采血项目,多抽比例依次为76%、64%、45%、41%.结论 危重早产儿检验性失血现状严峻,采血浪费现象严重;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日人均失血量及多抽量越显著;生化测定及血气分析构成检验性失血的主要项目.
- 文果彭华保侯彰华欧永辉周丽芳
- 关键词:早产儿早产儿贫血
- 新生儿PICC非正常拔管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8
- 2012年
- 目的:探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非正常拔管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00例PICC新生儿进行非正常拔管率与置管胎龄、出生体重、导管尖端位置、穿刺时并发症、留置期并发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新生儿PICC非正常拔管率与置管时胎龄及出生体重不相关(P>0.05),与PICC导管尖端位置及留置期并发症相关(P<0.05)。结论:导管尖端位置、留置期并发症是造成新生儿PICC非正常拔管的主要原因,应做好针对性护理,延长置管时间。
- 黄芳周丽芳朱文军欧永辉欧阳海英何慧芬
- 关键词:新生儿PICC非正常拔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