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牛炳亨

作品数:43 被引量:129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学基金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8篇农业科学
  • 3篇医药卫生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29篇旋毛虫
  • 18篇免疫
  • 17篇抗原
  • 12篇旋毛虫病
  • 12篇虫病
  • 11篇绦虫
  • 11篇排泄分泌抗原
  • 11篇细粒棘球绦虫
  • 11篇棘球绦虫
  • 11篇分泌抗原
  • 7篇猪旋毛虫
  • 7篇猪旋毛虫病
  • 7篇免疫保护
  • 7篇免疫保护作用
  • 6篇原头节
  • 6篇六钩蚴
  • 6篇免疫预防
  • 6篇肌幼虫
  • 5篇幼虫
  • 5篇抗体

机构

  • 40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南京医学院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42篇牛炳亨
  • 42篇朱兴全
  • 37篇窦兰清
  • 27篇史晓红
  • 24篇孙学勤
  • 12篇石磊
  • 11篇王晓华
  • 6篇张林
  • 4篇叶炳辉
  • 4篇何惟
  • 3篇朱昌亮
  • 1篇杨书军
  • 1篇归有泽
  • 1篇李春鲜
  • 1篇王云飞
  • 1篇王玲
  • 1篇钟淑梅
  • 1篇付宝权
  • 1篇薛富汉
  • 1篇龚广学

传媒

  • 19篇中国兽医科技
  • 4篇中国兽医寄生...
  • 3篇中国兽医杂志
  • 3篇畜牧兽医学报
  • 2篇内蒙古畜牧科...
  • 2篇中国人兽共患...
  • 2篇云南畜牧兽医
  • 1篇畜牧兽医杂志
  • 1篇甘肃畜牧兽医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畜牧与饲料科...
  • 1篇中国兽医科学
  • 1篇中国动物传染...

年份

  • 1篇2004
  • 1篇1999
  • 1篇1998
  • 7篇1995
  • 7篇1994
  • 6篇1993
  • 6篇1992
  • 5篇1991
  • 4篇1990
  • 3篇1989
  • 1篇1987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生物技术在旋毛虫病研究上的应用被引量:2
1993年
现代生物技术是当代高技术的重要前沿,属于生物技术的细胞工程及基因工程在近年已取得长足进展。淋巴细胞杂交瘤和单克降抗体(McAb)技术的建立引起了生物学领域的一场革命,目前这一技术已日趋成熟,在生物、医学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既是当代分子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发展最为迅速的部分,应用亦十分广泛。在寄生虫学领域,这两项技术已经得到应用并已取得重大成就。本文仅就这两项技术在旋毛虫病研究上的应用作一概述。一、McAb 技术在旋毛虫病研究中的应用1.抗旋毛虫 McAb 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及其特性研究迄今为止,国内外所建立的抗旋毛虫McAb 杂交瘤细胞株多达数十个。Gamble 等(1984)将经口感染旋毛虫幼虫的 Balb/c
朱兴全牛炳亨
关键词:旋毛虫病生物技术
旋毛虫感染的免疫预防被引量:1
1990年
旋毛虫感染的免疫学研究已进行了半个多世纪。至今在所研究的全部动物宿主中,大都可产生一定程度的免疫力,尤其对再感染可产生较显著的抵抗力,表现为肠道内成虫、幼虫发育障碍、雌虫生殖机能减弱、肠道排虫现象提前、加速及感染肌组织荷虫量减少等。
朱兴全牛炳亨
关键词:旋毛虫免疫学
应用ABC-ELISA诊断实验感染猪旋毛虫病的研究被引量:5
1987年
生物素—亲和素系统(Biotin—Avidin System BAS)是近年来建立的一种新型生物放大系统,它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高度的稳定性。适用于微量抗体和抗原的检测。本文采用生物素—亲和素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相结合的免疫放大作用,将ABC—ELISA技术引入猪旋毛虫病检测,对57头实验感染旋毛虫病猪血清特异抗体及抗体出现的时间进行了检测,其结果如下。
窦兰清牛炳亨何惟张林孙学勤朱兴全
关键词:ELISA猪旋毛虫病ABC-ELISA
细颈囊尾蚴囊液的SDS-PAGE等电聚焦及二维电泳初步分析
1992年
对细颈囊尾蚴病的防治研究己有许多报道,但是对细颈囊尾蚴囊液的生化特性尚缺少研究。
史晓红朱兴全孙学勤窦兰清牛炳亨叶炳辉朱昌亮鲁德松
关键词:SDS-PAGE电泳
旋毛虫肌幼虫及成虫表面抗原对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被引量:4
1995年
将感染旋毛虫肌幼虫的大鼠剖杀,收集3日龄成虫及40日龄以上肌幼虫。将洗净的肌幼虫和成虫于含有0.25%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胺(CTAB)及2%脱氧胆酸钠的PBS中培养2.5小时,离心取上清,经透析、浓缩即为表面抗原。将肌幼虫及成虫表面抗原按不同剂量与等体积弗氏完全佐剂乳化后免疫小白鼠,每次腹腔注射0.2ml,共免疫3次,每次间隔1周。攻击感染后剖检结果表明,肌幼虫及成虫表面抗原均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免疫鼠体内成虫及肌幼虫数均显著少于对照鼠。
窦兰清孙学勤史晓红石磊朱兴全牛炳亨
关键词:旋毛虫肌幼虫表面抗原小鼠
旋毛虫肌幼虫抗原的SDS-PAGE及EITB分析被引量:7
1990年
本文应用SDS-PAGE及酶联免疫电转移印迹(EITB)技术对旋毛虫肌幼虫可溶性抗原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SDS-PAGE可显示15条多肽带。感染旋毛虫猪血清可特异性地识别6种多肽抗原。本项研究为进一步分析、分离旋毛虫功能性抗原打下了基础。
朱兴全窦兰清王晓华孙学勤牛炳亨涂长春
关键词:旋毛虫肌幼虫抗原SDS-PAGE
细粒棘球绦虫排泄分泌抗原研究——六钩蚴排泄分泌抗原、原头节、囊液及囊壁抗原的二维电泳分析
1992年
应用二维电泳、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对细粒棘球绦虫六钧蚴排泄分泌抗原、原头节、绵羊及牦牛棘球蚴囊液以及囊壁抗原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5种抗原分别显示多肽斑点108、64、85、124及83个;其中特异斑点分别为44、40、46、87及37个。对六钩蚴ES抗原多肽斑点的分析尚属首次。
朱兴全孙学勤史晓红窦兰清牛炳亨
关键词:细粒棘球绦虫六钩蚴
细粒棘球绦虫排泄分泌抗原研究——原头节排泄分泌抗原的免疫原性被引量:3
1991年
本文首次在绵羊阐明了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排泄分泌(ES)抗原及原头节可溶性粗抗原的免疫原性。应用体外培养技术制备原头节ES抗原,用超声波粉碎法制备原头节可溶性粗抗原。将抗原与等体积弗氏不完全佐剂乳化后经肌肉及皮下分两次免疫绵羊,最后一次免疫后14天攻击感染细粒棘球绦虫虫卵1000枚,攻击感染后7个月剖检试验羊。结果表明,原头节ES抗原在绵羊诱导的免疫保护力(减囊率)达92.07%,原头节可溶性粗抗原为74.89%。本实验还观察了血清抗体应答、T细胞应答与免疫保护之间的关系。
朱兴全窦兰清孙学勤史晓红王晓华牛炳亨
关键词:棘球绦虫绦虫抗原
旋毛虫成虫 新生幼虫及肌幼虫的收集方法被引量:16
1993年
(一)材料与方法 1.供试动物: (1)小白鼠:实验用昆明小白鼠购自本所健康动物饲养场的封闭群。 (2)大白鼠:实验用Wistar系大白鼠购自兰州医学院动物研究室,体重180~250g,雌雄均有。 2.旋毛虫虫种:实验用旋毛虫虫种为本实验室用大白鼠传代保存的河南邓县猪源旋毛虫。
史晓红石磊窦兰清朱兴全牛炳亨
关键词:旋毛虫成虫幼虫
猪旋毛虫病疫苗的区域试验被引量:2
1994年
在河南省某县一个猪旋毛虫病高发流行区进行了旋毛虫成虫可溶性抗原疫苗及灭活新生幼虫疫苗的区域试验。免疫前用镜检法抽检某自然村商品猪21头,查出有虫猪4头,感染率达19.05%。成虫可溶性抗原疫苗每头猪腹腔注射免疫0.5mg,间隔10天作2次免疫;新生幼虫疫苗每头猪腹腔注射10万条,同样间隔10天作2次免疫。两种疫苗分别免疫猪86及44头。免疫后4~7个月内剖杀抽检免疫效果。共抽检未免疫自然感染对照猪49头,查出有虫猪12头,感染率达24.49%;抽检成虫可溶性抗原疫苗免疫猪33头,查出有虫猪2头,占6.06%,保护率达75.26%;抽检灭活新生幼虫疫苗免疫猪17头,查出有虫猪1头,占5.88%,保护率达75.99%。区域试验表明两种疫苗均具有很好的免疫保护作用。
史晓红朱兴全窦兰清牛炳亨石磊龚广学杨书军薛富汉归有泽
关键词:猪病旋毛虫病疫苗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