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乐

作品数:33 被引量:115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29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10篇腰椎
  • 8篇颈椎
  • 5篇手术
  • 5篇内固定
  • 5篇脊髓
  • 4篇退变
  • 4篇疗效
  • 4篇节段
  • 4篇脊髓损伤
  • 4篇脊柱
  • 3篇胸腰椎
  • 3篇胸椎
  • 3篇融合术
  • 3篇椎板
  • 3篇椎板成形
  • 3篇椎弓
  • 3篇椎弓根
  • 3篇椎骨
  • 3篇椎管
  • 3篇椎管扩大

机构

  • 28篇中山大学附属...
  • 9篇中山大学
  • 1篇暨南大学
  • 1篇美国德州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33篇王乐
  • 27篇刘少喻
  • 23篇魏富鑫
  • 21篇崔尚斌
  • 10篇黄阳亮
  • 9篇钟锐
  • 8篇龙厚清
  • 7篇梁春祥
  • 5篇韩国伟
  • 4篇孙海兴
  • 4篇梁子建
  • 3篇蒙子宁
  • 3篇林浩然
  • 3篇万勇
  • 2篇邹学农
  • 2篇李浩淼
  • 2篇周治宇
  • 2篇潘鹤海
  • 2篇潘希敏
  • 2篇韩凯

传媒

  • 4篇中国脊柱脊髓...
  • 3篇中国修复重建...
  • 3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中国矫形外科...
  • 2篇中华创伤杂志
  • 2篇脊柱外科杂志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解剖学研究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岭南现代临床...
  • 1篇中国骨科临床...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年份

  • 3篇2021
  • 1篇2018
  • 4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8篇2014
  • 6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8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脊髓损伤中程序性坏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21年
脊髓损伤是一种致残率极高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据统计,1990~2017年我国创伤性脊髓损伤的发病率、患病率、伤残损失寿命年率均逐年上升,其诱因主要源于外伤,如跌落伤以及道路交通伤等。脊髓损伤分为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目前对于原发性损伤的最有效的治疗是损伤早期(<24h)的手术减压。原发性损伤随后的几分钟内即可发生继发性损伤,其病理过程包括炎症、水肿、局部缺血、神经递质兴奋性中毒、离子失衡、钙离子超载、脂质过氧化、自由基形成和细胞死亡介导的级联性炎症病理反应等,最终导致神经细胞死亡、神经元轴突脱髓鞘,进而胶质瘢痕化、形成囊性空腔等后果,持续损伤脊髓并阻碍神经功能恢复。既往认为,细胞死亡是脊髓继发性损伤发生机制中的关键,坏死和凋亡是其中细胞死亡的主要方式。然而近年的研究显示,其他多种细胞死亡方式如自噬、焦亡、程序性坏死(Necroptosis)等也参与脊髓损伤病理机制的发生发展。笔者就脊髓损伤中程序性坏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汤钜良王乐刘少喻陈宁宁
关键词:继发性损伤原发性损伤手术减压胶质瘢痕脊髓损伤
术前牵引后路枕颈复位固定融合治疗颅底凹陷症并可复性寰枢椎脱位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评价术前牵引后路枕颈复位同定融合治疗颅底凹陷症并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疗效。方法:2004年3月~2012年6月共收治12例颅底凹陷症并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男9例,女3例,年龄8~63岁.平均37.5±18.7岁。术前单纯表现为颈肩痛3例、头晕1例,余均存在脊髓损伤症状。术前JOA评分5.12分,平均8.3±2.1分;颈髓延髓角108°~121°,平均108.9°±8.1°入院后均行颅骨牵引7-28d,平均14.7±8.1d。当齿状突满意复位后,维持牵引3~5d,行后路枕颈复位同定并取髂骨植骨融合术,术后颈托外同定3个月。结果:齿状突均有较好的复位,无术中、术后并发症。1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98个月,平均43.0±19.6个月.固定满意并坚固融合,融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4-3个月。所有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末次随访JOA评分为8~17分,平均15.1±1.6分,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改善率为78.2%。末次随访颈髓延髓角为125°-141°,平均133.3°±9.3°,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手术疗效按Epstein标准评定,优6例,良4例,可l例。结论:术前牵引后路枕颈复位同定融合是治疗颅底凹陷症并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简单、安全、有效方法。
魏富鑫刘少喻王乐梁春祥龙厚清孙海兴崔尚斌潘鹤海黄阳亮
关键词:颅底凹陷症寰枢椎脱位颅骨牵引枕颈融合
黑川式和改良黑川式双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治疗颈椎疾病的对比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观察和对比黑川式和改良黑川式双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治疗颈椎疾病的中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行颈椎双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并获随访的172例患者资料,男性126例,女性46例,年龄35-80岁,平均(57±19)岁。其中颈椎病106例,颈椎管狭窄症45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21例。其中行黑川式手术69例(传统术式组),行改良黑川式手术103例(改良术式组)。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疗效根据资料不同采用t检验、χ2检验和秩和检验。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20个月,平均(52±33)个月;其中随访时间≥2年的患者123例,≥5年的患者71例。所有患者末次随访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t=3.420,P〈0.01),两组术后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个月改良术式组患者术后出现轴性症状的比例(3.9%)要明显低于传统术式组(14.5%)(χ^2=7.548,P〈0.05)。改良术式组术后3个月颈椎椎间活动度下降情况优于传统术式组(27%±6%比19%±4%,Z=6.34,P=0.036〈0.05),中远期随访椎间活动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黑川式和改良黑川式双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临床应用中远期疗效满意。改良黑川式手术因避免颈后部的伸肌组群损伤,可以降低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
王乐刘少喻李浩淼龙厚清梁春祥韩国伟
关键词:颈椎减压术椎板成形术
单侧固定治疗老年患者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后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合并椎间融合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纳入自2008 年2 月至2016 年2 月采用后路单侧单节段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植入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52 ...
崔尚斌魏富鑫刘少喻王乐赵恩斯何达成
关键词: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单侧椎弓根螺钉
后路经伤椎单节段固定治疗B型胸腰椎骨折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经伤椎置钉单椎间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B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2012年10月B型胸腰椎骨折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B1.1型13例,B1.2型11例,B2.2型11例,B3.1型2例,B3.2型2例,B3.3型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经伤椎置钉单椎间复位固定术式。通过测量骨折伤椎压缩率、伤椎上、下节段Cobb角评价影像学效果,并通过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临床结果。结果手术时间平均71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05ml,平均随访47.5个月(24~82个月)。术后1周伤椎上、下节段Cobb角从术前平均20.1°降低至术后平均6.2°,伤椎压缩率从术前平均38.9%降至术后平均10.1%(P均〈0.05),末次随访Cobb角平均6.9°,伤椎压缩率平均10.8%,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VAS由术前平均8.6分下降至2.4分(P〈0.05)。术后37例(93%)脊髓神经功能获得改善(P〈0.05),3例(8%)未获得改善,未出现神经功能恶化者。结论经伤椎单椎间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术具有创伤小、用时短、出血少、脊椎运动功能单位丢失减少等优点,可用于B型胸腰椎骨折治疗,临床效果满意。
崔尚斌魏富鑫刘少喻梁春祥龙厚清黄阳亮王乐
关键词:脊柱骨折胸椎腰椎
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髓挥鞭样损伤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髓挥鞭样损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11年10月手术治疗颈髓挥鞭样损伤并获随访的41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9例;年龄(51.0±12.0)岁(28~74岁)。致伤原因:交通伤30例,跌倒伤8例,高处坠落伤3例。所有患者均伴有发育性颈椎管狭窄,6例合并有后纵韧带骨化。手术包括后路双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36例,I期前后联合入路手术5例。根据患者年龄、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手术时间进行分组,比较各组疗效。结果手术时间70~180min,平均121.9min;术中出血量30~500ml,平均177.8ml。所有患者均获随访12~110个月,平均59.4个月。术后JOA评分平均14.7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平均改善率为77.8%。非老年组和老年组术后JOA评分改善率[(79.6±18.8)%:(73.5±22.8)%]和优良率(90%:8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JOA评分不同组患者均获得满意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末次随访时JOA评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对于晚期手术组,早期手术组JOA评分改善率[(84.6±13.3)%:(75.4±24.0)%]更为明显,手术效果更好(P〈0.05)。结论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双开门椎管扩大术治疗颈髓挥鞭样损伤效果可靠,高龄者也有较好的神经功能恢复,但术前损伤严重或晚期手术者预后较差。
王乐刘少喻梁春祥龙厚清韩国伟魏富鑫黄阳亮崔尚斌
关键词:脊髓损伤颈椎挥鞭样损伤
腰椎单侧固定与术后侧弯的相关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求后路经椎弓根腰椎单侧固定与术后脊柱侧弯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行后路经椎弓根腰椎单侧固定术患者45例。按照手术方式分成两组:A组为后路椎间盘摘除+单侧腰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椎间融合器(Cage)置入植骨融合术;B组为A组术式+对侧关节突关节植骨融合术。比较两组在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时下腰痛JOA评分、融合节段骨性融合情况、术后侧弯发生率、Cobb角、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邻近节段椎间盘高度等的变化情况,分析术后侧弯发生情况及产生原因。[结果]A组发生轻度术后侧弯2例,发生率8.33%;B组无术后侧弯。两组间术后JOA评分、术后侧弯发生率、椎间植骨融合率、融合节段椎间隙的高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前与术后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固定侧和对侧的椎间隙高度的差异在术前和术后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固定侧邻近节段的椎间盘高度在术前和术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后路经椎弓根腰椎单侧固定术会产生轻度术后侧弯,发生率8.33%。行对侧关节突关节植骨融合组术后Cobb角变化较小。术后脊柱结构不对称和固定侧邻近节段椎间盘的高度变化是术后侧弯发生的主要原因。
崔尚斌韩凯刘少喻贺平魏富鑫王乐陈宁宁钟锐
关键词:腰椎椎弓根钉椎间融合单侧
Magerl技术联合单椎板夹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远期疗效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 评价Magerl技术联合单椎板夹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采用Magerl技术联合单椎板夹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患者的病历资料,依据Symon和Lavender临床功能评定标准、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脊髓功能评分以及影像学测量寰齿前间隙(atlas-dens interval,ADI)和脊髓有效空间(space available for the cord,SAC)评价临床疗效,并观察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植骨融合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8~128个月,平均(67.8±65.3)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断裂发生,无神经损伤、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根据Symon和Lavender临床功能评定标准,末次随访时临床功能改善率为90.9%.按JOA评分末次随访较术前提高(7.0±3.3)分,改善率为8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SAC较术前平均增加(7.29±3.0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16.91±0.51) mm,与术后1个月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ADI较术前平均减少(4.51±1.4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ADI为(2.02±0.18) mm,与术后1个月时比较未见明显丢失.结论 Magerl技术联合单椎板夹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远期效果满意,能提供可靠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且植骨融合率高;但须严格掌握适应证,术前通过牵引逐步使寰枢椎完全复位,术中应操作规范避免并发症发生.
魏富鑫李浩淼刘少喻王乐崔尚斌钟锐陈柏龄龙厚清李佛保
关键词:寰枢关节脱位内固定器脊柱融合术
雌性恒河猴腰椎骨密度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关系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应用T1p-MRI技术评估雌性恒河猴腰椎骨密度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20只雌性恒河猴,年龄4~20岁,平均10.9岁;体重5.3~10.8kg,平均7.4kg。采用Osteocore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L4.5,及双髋ward三角区骨密度值。采用1.5Tesla磁共振仪对L4.5,椎间盘进行Pfirrmann分级并测定其T1P弛豫时间(T1P值)。分析TID值及Pfirrmarm分级与年龄、体重及腰椎、髋骨ward三角区骨密度值的相关关系。结果腰椎骨密度值为(0.64±0.17)g/cm2,髋骨ward三角区为(0.67±0.19)g/cm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893,P=0.128)。L4、5椎间盘按Pfirrmann分级标准:Ⅰ级7例,Ⅱ级8例,Ⅲ级5例。腰椎间盘T1p值为(104.08±18.65)ms,Ⅰ、Ⅱ、Ⅲ级分别为(121.31±13.44)、(104.73±15.01)、(77.41±11.87)ms。腰椎间盘Tip值与年龄、腰椎及髋骨ward三角区骨密度值均成负相关,L4、5椎间盘Pfirrmann分级与以上指标均成正相关;L4、5椎间盘Pfirrmann分级与腰椎间盘T1p值成负相关。结论腰椎间盘T1p值可作为椎间盘退变的量化评价指标,雌性恒河猴腰椎骨密度与腰椎间盘退变成正相关关系。
魏富鑫钟锐王乐崔尚斌刘少喻邹学农周治宇梁子建
关键词:腰椎骨密度椎间盘退变恒河猴
恒河猴腰椎间盘缺血性退变模型的建立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 建立恒河猴腰椎间盘缺血性退变模型并通过T1ρ自旋锁定成像和T2-mapping技术验证其可靠性。方法 选取12只健康雌性恒河猴,年龄4~6岁,体重4.4~6.1 kg。每只设L5、6椎间盘作为实验组,L4、5椎间盘作为对照组。实验组于椎间盘相邻的上、下软骨终板下骨各缓慢注射平阳霉素(2 mg/mL)1 mL,对照组各注射生理盐水1 mL。于术前及术后1、4、12周采用MRI T1ρ和T2-mapping技术量化评估退变进程,术后4、12周取材行HE染色观察。结果 对照组手术前后各时间点T1ρ、T2 map弛豫时间值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T1ρ弛豫时间值于术后4周明显下降,4、12周与术前及术后1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 map弛豫时间值于术后12周明显下降,与其余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实验组间除术后4、12周T1ρ弛豫时间值及术后12周T2 map弛豫时间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及实验组手术前后各时间点间比较以及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T2WI轴位髓核高信号区面积占整个椎间盘面积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示,对照组各时间点椎间盘髓核及纤维环结构未见异常。实验组术后4周椎间盘髓核细胞数目减少、排列不规则;12周椎间盘髓核纤维化,内层纤维环出现裂隙改变。结论 经椎体终板下骨注射平阳霉素可获得可靠的怛河猴腰椎间盘缺血性退变模型,T1ρ自旋锁定成像和T2-mapping可作为椎间盘早期退变的量化评价指标。
魏富鑫王乐周治宇崔尚斌刘少喻邹学农钟锐梁子建
关键词:恒河猴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