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华
- 作品数:101 被引量:673H指数:16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沈阳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灌水对木本粮油植物文冠果叶片养分转移特性的影响
- 本研究以科尔沁沙地西南边缘翁牛特旗50年生文冠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灌水后树木叶片养分再吸收效率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养分再吸收效率K最高,Mg最低,差异极显著(F=229.37,P<0.01)。Ca、Fe、Mn、Cu和Z...
- 阴黎明王力华
- 关键词:木本粮油养分转移
- 文献传递
- 一种具有壮根、壮苗和保水功能的玉米种子包衣剂及其制备方法
- 本发明涉及属于把生物质材料应用于农作物种植的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具有壮根、壮苗和保水功能的玉米种子包衣剂及其制备方法。包衣剂由聚天冬氨酸、交联剂和文冠果果壳粉组成,其中,聚天冬氨酸与交联剂之间的重量比为200:(1~6)...
- 徐慧寇涌苹王力华于景华
- 文献传递
- 一种板栗壳天然棕色素的提取方法
- 本发明涉及食品添加剂中的天然食用色素,具体地说是一种板栗壳天然棕色素的提取方法,将板栗壳棕色素的粗提物采用乙醇的水溶液进行精制,精制过程乙醇的体积浓度为65~75%,静置、过滤;将沉淀物直接干燥或转溶于水喷雾干燥,得到色...
- 王力华杨柏珍韩桂云许思明李琳
- 文献传递
- 醇提和碱提板栗壳色素粗提物抗氧化活性比较研究被引量:13
- 2012年
- 板栗壳色素兼具着色剂和抗氧化剂的双重作用,分别以70%乙醇和氨水(pH11)为溶剂提取板栗壳色素,对2种提取方法在色素的得率、紫外-可见光光谱以及抗氧化活性方面作了比较研究,以期为板栗壳色素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醇提法所得色素色价较高,但在抗脂质过氧化、清除羟自由基和1,1-二苯基-2-苦基肼自由基活性以及还原力方面都不及碱提法所得色素,两种方法所得色素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都很弱。
- 戚建华姚增玉王力华
- 关键词:板栗壳色素抗氧化
- 日本落叶松微体繁殖的茎诱导方法
- 本发明涉及林业科学中林木繁殖及植株再生技术,具体地说是一种日本落叶松微体繁殖的茎诱导方法。它选取日本落叶松无性系、不同年龄植株1年生的枝条为材料,取其腋芽,经不定茎形成、伸长生长、继代培养等,实现茎器官的再生。本发明为日...
- 王力华贺凤美许思明
- 文献传递
- 经营措施对日本落叶松插穗质量及生根率的影响被引量:10
- 2001年
- 依据扦插生根率的差异 ,探讨了经营措施对日本落叶松插穗适插性能的影响 .分析表明 ,一定量的施肥能够显著改善插穗的生根能力 ,与对照相比可提高生根率 14%~ 37% .生根期间 ,施肥处理的插穗体内N ,P含量较未施肥者有更大的内迁移率 ,推测施肥促进了插穗体内的养分代谢活动 .强度修剪和密度控制不一定增加插穗的总产量 ,但可显著地提高植株中、下层有效穗条 (长度 >15cm ,基径≥ 0 3cm)的数量 .枝条发育在生长季前期主要受修剪的影响 ,后期主要受栽植密度的影响 .通过修剪控制采穗母株的树体高度 ,确定合理的栽植密度是 1 5h(东西向 )× (1 0~ 1 2h) (南北向 )的间距 .
- 刘阳王力华张颂云许思明
- 关键词:日本落叶松
- 植物组织液体培养容器
- 本发明提供一种植物组织液体培养容器,该容器为透明体结构,顶部为具有进气口的盖,在所述容器的底部设有开口,其通过导管与可对液面进行控制的外部设备相连,容器内的底部以开口为中心,环设有支撑物,在支撑物上放置支撑板。本发明改善...
- 王力华邓正正李琳韩桂云杨柏珍许思明
- 文献传递
- 日本落叶松微体繁殖的根诱导方法
- 本发明涉及一种日本落叶松微体繁殖根诱导方法。即选择日本落叶松无性系的1年生材料,经茎诱导完成后,采用生根培养基,以变温培养和继代繁殖相结合的方法,实现根器官的再生,步骤:1)材料的采集及预处理:水培两周,水温为常温;2)...
- 王力华贺凤美许思明
- 文献传递
- 一种海参超细粉体的制备方法
- 本发明涉及一种海参超细粉体的制备方法。它是以纯天然的新鲜海参为原料,经清洗、除杂(泥沙、粪便和内脏)、切割成段或块状后进行冷冻真空干燥;干燥后的海参原料先行粗粉碎,再应用流化床气流粉碎技术进行超细加工,制得含水率为6%~...
- 王力华韩桂云许思明杨柏珍邓正正李琳
- 文献传递
- 日本落叶松微体繁殖及植株再生研究
- 日本落叶松的微体繁殖中,茎诱导阶段WPM+1mg/lZea+1mg/l IAA、SH+0.2mg/l Zea+0. 05mg/l IAA或改良MS+0.01-0.5mg/l Zea等3种培养基均适用,诱导效率与供体材料的...
- 王力华贺凤美许思明
- 关键词:日本落叶松微体繁殖器官再生继代培养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