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东
- 作品数:16 被引量:70H指数:4
- 供职机构: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浆内脂素及脂联素水平对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价值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血浆内脂素和脂联素水平与糖尿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诊治的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100例和体检的健康老年人30例为对照组。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糖尿病患者分为颈动脉IMT增厚组40例和颈动脉IMT非增厚组60例。分析各组受试者的血浆内脂素和脂联素的水平及其与颈动脉IMT的相关性。结果颈总动脉IMT增厚组血清内脂素水平为(40.6±3.9)μg/L,颈动脉IMT非增厚组为(28.9±3.6)μg/L,均高于对照组(19.1±2.8)μg/L(P〈0.05),且颈总动脉1MT增厚组高于颈动脉IMT非增厚组(P〈0.05);颈动脉IMT增厚组血清脂联素水平为(610±170)mg/L,颈动脉IMT非增厚组为(930±210)mg/L,均低于对照组(1590±330)mg/L(P〈0.05),且颈总动脉IMT增厚组血清脂联素水平低于颈动脉IMT非增厚组(P〈0.05)。关性分析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内脂素水平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r=0.721,P〈0.05),血浆脂联素水平与颈动脉IMT呈负相关(r=-0.688,P〈0.05)。结论血浆内脂素和脂联素水平与2型糖尿病颈动脉IMT相关,可能成为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血浆标志物。
- 王卫东杨钦娟万宝红邢林
- 关键词:烟酰胺磷酸核糖基转移酶脂联素颈动脉
- 络泰粉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分析
- 2001年
- 目的探讨络泰粉针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作用。方法用络泰粉针治疗7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并以能量合剂为对照。结果络泰粉针对临床症状和心电图改善等均明显优于使用能量合剂者。结论络泰粉针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具有显著疗效,且无明显副作用。
- 王卫东石礼林志刚陈京娟
- 关键词:络泰粉针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医治疗
- 二甲双胍联合胰高血糖素样肽-1类似物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8
- 2021年
- 目的分析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T_(2)MD)的效果及其对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肥胖T_(2)MD 180例。分组观察,对照组,每组患者9O例,对照组采取单用二甲双胍,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糖化血红蛋白1c(HbA1c)、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 hPB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3)差别。结果观察组治疗后BMI、腰臀比下降比对照组更显著,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HbAlc、FBG、2 hPBG水平比较为(8.81±1.48)%和(10.6±1.94)%、(5.54±1.03)mmol/L和(6.91±1.10)mmol/L、(7.13±1.27)mmol/L和(8.86±1.74)mmol/L(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TG、TC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HDL-C水平升高(均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HOMA-β变化水平较对照组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11.1%)低于对照组(31.1%)(P<0.05)。结论GLP-1类似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肥胖T_(2)DM患者效果明显,血糖控制效果好,且安全性高,能明显恢复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延缓糖尿病的进程。
- 王卫东
- α-硫辛酸联合介入治疗对糖尿病足的疗效分析
- 2021年
- 目的观察α-硫辛酸联合介入治疗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临床分析。方法按照Wagner分级,选取2019年1月—2021年2月在该院治疗的糖尿病足4级以下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和α-硫辛酸治疗组(31例)。予以全部患者介入治疗及常规控制血糖、血压及抗炎治疗,α-硫辛酸治疗组介入治疗后给予α-硫辛酸静滴。观察比较两组溃疡处颜色、肉芽生长情况、溃疡深度变化,足部感觉变化和患者自觉症状改善情况计算有效率,监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踝肱指数(ABI)和经皮氧分压(TcPO_(2)),治疗前后分别监测空腹静脉血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6的水平。结果α-硫辛酸治疗组糖尿病足恢复有效率为90.32%,明显高于对照组(6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对照组,α-硫辛酸治疗组ABI和TcPO_(2)的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α-硫辛酸治疗组TNF-α、IL-6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α-硫辛酸联合介入治疗较单纯介入治疗对糖尿病足有良好疗效,其机制可能与抗炎作用有关。
- 王卫东
- 关键词:Α-硫辛酸糖尿病足介入治疗
- 前列地尔联合介入治疗对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25
- 2010年
-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联合介入治疗对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按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行双下肢血管造影,参照泛大西洋协作组共识(TASC)股、腘动脉的分级标准,符合其中的A、B级;按照糖尿病足Wagner分级4级及以下,共收治85例糖尿病足患者,将患者分为介入治疗组(45例)和传统治疗组(40例)。介入治疗组根据血管状况采取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内膜下血管成形术等方法进行治疗,术后给予前列地尔40μg静脉滴注,1次/d,治疗3周。传统治疗组给予静脉改善微循环、口服抗凝等药物治疗。观察溃疡处颜色、肉芽组织生长情况、溃疡深度变化,观察足部感觉变化和患者自觉症状改善情况,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双侧足背动脉内径、血流速度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介入治疗组患者有效率为88.9%(40/45),传统治疗组有效率为62.5%(25/40),两组有效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介入治疗组患者足背动脉内径及血流速度与传统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地尔联合介入治疗能提高糖尿病足治疗有效率,扩大足背动脉内径,加快足背动脉血流速度。
- 王卫东刘伦琴邢林
- 关键词:前列地尔介入治疗糖尿病足
- 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期间胰岛β细胞功能的变化被引量:20
- 2014年
-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期间胰岛β细胞功能的变化。方法将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观察组采用胰岛素泵短期强化治疗。接受4周的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血脂以及胰岛功能相关指标。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5);而空腹C肽(FCP)、餐后2小时C肽(CP2h)、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则显著高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FPG、2h PG、Hb A1c、TC、TG、LDL-C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FCP、CP2h、HDL-C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HOMA-I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HOMA-β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能迅速稳定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有助于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机体胰岛素抵抗和脂质代谢紊乱状态。
- 王卫东滕军儒邢林李硕米娜刘玉
- 关键词:2型糖尿病胰岛素泵胰岛Β细胞
- 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1例
- 2001年
- 1临床资料
患者,男,36岁,因反复乏力2年余,于2001年3月12日入院.2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当时测血钾为2.9mmol/L,血压170/110mmHg,在家自服氯化钾等药物,血钾波动3.0mmol/L左右,血压波动在160~190/100~120mmHg,有时出现肢体麻痹.为进一步确诊,来我院就诊.
- 王卫东董建军
- 关键词: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病理
- 前列腺素E1联合654—2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2例疗效观察
- 2002年
- 王卫东高在忠
- 关键词:前列腺素E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 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醛固酮增多1例
- 2001年
- 1临床资料
患者,女,59岁.因"血糖高5年,双下肢乏力6d"于2001年4月5日入院,5年前因夜尿增多在本院检查BS为8.4mmol/L,诊断为Ⅱ型糖尿病,未控制饮食,间断服用降糖药物,血糖控制不理想,6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乏力,伴有腹胀,纳差,来我院就诊,查血K+2.2mmol/L,CL-85mmol/L,Na+139mmol/L,BS15.42mmol/L,口服补达秀,脉安定等药物,无力症状改善,血钾较低为2.6mmol/L.
- 王卫东王海燕
- 关键词:糖尿病
- 以低钾型周期性麻痹为首发表现的高功能性甲状腺腺瘤1例
- 2002年
-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35岁,因反复发作性肢体麻痹3个月,加重3d于2001年6月5日入院,3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肢体麻痹,30min后缓解,以后反复发作10余次,发作30min~2h不等,发作时查血K+3.2mmo1/L,间歇性血钾正常,给予口服KCI等药的治疗,效果可,3d前患者感上述症状加重,来我院就诊,既往体健,否认有家族性周期性麻痹病史,查体T36.8℃,P110次/min,R22次/min,BP120/75mmHg,神志清,自主体位,查体合作,左侧甲状腺触及一肿块,呈椭圆形,质地较硬,表面光滑,无压痛,随吞咽上下移动,大小约2cm×3cm,双肺(-),心律齐,心率110次/min,未闻及病理性杂音,手指微震颤,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下肢病理征(-),血K+3.2mmol/L,Na+140mmoL/L,Cl-105mmol/L,CO2-CP26.0mmol/L,24h尿钾20.2mmol/L,FT3 11.2pmol/L(正常值3.5~8.5pmol/L),FT4 26.8pmol/L(正常值8.5~18.0pmol/L),TSH0.2μIU/mL(正常值0.3~4.5μIU/mL),做卧位试验PRA0.42ng@mL-1@-1(参考值0.43±0.3ng@mL-1@h-1),AⅡ50.61pg/mL(参考值40.2±12.0pg/mL)ALD112.9pg/mL(参考值59.5~173.9pg/mL),甲状腺B超示左侧甲状腺腺瘤,ECT示左侧甲状腺肿块,放射性密度较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增高,甲状腺细胞学穿刺示甲状腺滤泡样上皮细胞大小一致,形态规则,染色质均匀,见少量淋巴细胞,最后诊断高功能性甲状腺腺瘤合并低钾型麻痹,给予PTU,心得安,补达秀等药物治疗,患者症状逐渐好转出院,低钾麻痹现象消失.
- 王卫东陈京娟
- 关键词:低钾型周期性麻痹病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