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孙盈政
- 作品数:13 被引量:35H指数:4
- 供职机构: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 唐代宣徽院位置小考
- <正>安史之乱以后,随着宦官集团权势不断增长,庞大的内诸司体系形成,给唐代后期的政治格局带来巨大影响。宣徽院是内诸司中最重要的机构之一,宣徽院人吏积极活跃于唐代后期的历史舞台上。目前,已经有学者对唐代宣徽院长官宣徽使进行...
- 王孙盈政
- 文献传递
- 唐代宣徽院位置小考
- <正>安史之乱以后,随着宦官集团权势不断增长,庞大的内诸司体系形成,给唐代后期的政治格局带来巨大影响。宣徽院是内诸司中最重要的机构之一,宣徽院人吏积极活跃于唐代后期的历史舞台上。目前,已经有学者对唐代宣徽院长官宣徽使进行...
- 王孙盈政
- 天下政本——从公文运行考察尚书省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地位被引量:8
- 2012年
- 开元十一年(723年),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作为国家最高决策机构,中书门下体制初步确立。中书门下成立后,力图兼掌最高行政权,原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地位和职能受到侵夺。至宪宗朝,中书门下最终取代尚书省成为国家常务的主要裁决机构。但是,尚书省保有奏抄的使用权,以及在制敕下行过程中的封驳权,依然被称为"会府",在名义上始终是官方承认的"天下政本"。国家最高行政机构呈现出名实相分离的特色。
- 王孙盈政
- 关键词:唐代
- 唐人宰相观念转变与宰相政务官化被引量:2
- 2011年
- 自开元十一年(723年),唐代行政运行体制由三省制转变为中书门下体制,固定的宰相机构中书门下成立,宰相职能日益政务官化。至贞元、元和年间,中书门下取代尚书省成为国家常务的主要裁处者。宰相职能的转变,导致唐人心目中宰相观念的变化。三省制下,宰相的决策职能不被强调,突出的是任相者本职事官的形象。中书门下体制下,为了避免宰相权力过度膨胀,宰相反而被描绘成为"论道之官",而非政务裁决者。但是,作为"论道之官"的"无所不统",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宰相行政权力无孔不入的真实写照。唐代后期,宰相扮演了被咨询者、亲躬细务者和任使者多重角色。唐人宰相观念的变化,正是宰相职能在唐代官制演变过程中政务官化的结果。
- 王孙盈政
- 关键词:宰相
- 唐代宣徽院位置小考
- 2014年
- 安史之乱以后,随着宦官集团权势不断增长,庞大的内诸司体系形成,给唐代后期的政治格局带来巨大影响。宣徽院是内诸司中最重要的机构之一,宣徽院人吏积极活跃于唐代后期的历史舞台上。目前,已经有学者对唐代宣徽院长官宣徽使进行过详细探讨Ⅲ,但尚无论著论及宣徽院位置所在。而各类史料对宣徽院位置的记载又完全不同,故有必要对其进行考证。实际上,这些史料彼此之间并不矛盾。
- 王孙盈政
- 关键词:唐代后期
- 试论唐代后期宦官集团对中枢决策权的攫取
- 2012年
- 自安史之乱,宦官集团以掌控兵权为契机,逐渐插手中枢决策,手段多种多样。至德宗、宪宗之际(779-820),宦官集团成功进入国家中枢决策的核心。宦官集团对中枢决策权的攫取,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是唐后期中书门下体制发展过程中官制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 王孙盈政
- 关键词:唐代后期
- 唐代“敕牒”考被引量:13
- 2013年
- 开元十一年(723),中书门下宰相机构建立,敕牒随之产生。在唐代,敕牒作为七种正式王言之一,是由中书门下发出的奉"敕"而牒的公文。敕牒所奉敕命的性质,可以是敕旨、发日敕(或制书)、论事敕书(手诏)等其他六种王言,或是皇帝向中书门下直接发布的指令。敕牒可单独行下,亦可与其他王言共同行下。可用于批答奏状,亦可直接发布皇命。敕牒处理的可以是国家重要政务,亦可是琐细之务。敕牒的应用改变了唐代王言的运行途径。此前,全部王言经尚书都省勾检,并由省司以符牒的形式转发施行。敕牒则由中书门下行下,中书门下孔目房行使勾检权。唐代后期,都省对王言的勾检权形同虚设,最终不复存在。愈来愈多的皇命以敕牒和其他王言两种形式共同发布。中书门下孔目房实际上也承担了对这些非敕牒类王言的勾检责任。敕牒愈发具有尚书省转发制敕的符牒的功能。通过敕牒运行,颁布诏令权由尚书都省逐渐转移至中书门下手中,配合了中书门下掌控施政权的需要。敕牒的应用反映出从唐代前期至北宋行政运行体制演进过程中的公文运行特色。开元十一年以后的唐代行政运行体制是名副其实的"中书门下体制"。
- 王孙盈政
- 关键词:唐代
- 商量状的应用与唐代行政运行体制的转型被引量:5
- 2011年
- 商量状作为奏状的一种,是唐代裁处政务的主要公文形式。唐代前期的行政运行体制是三省制,尚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通过商量状裁处律令格式规定范围外的国家政务,是商量状使用的主体。高宗、武后至玄宗时期,随着三省制向中书门下体制过渡,宰相开始政务官化,参与国家日常事务的处理,逐渐使用商量状。肃宗朝以后,进入中书门下体制时期。宰相机构作为国家政务的主要承担者,成了商量状使用的主体。与此同时,中央各机构之间的职能趋于模糊,尚书省、寺监、御史台和使职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政令权,也可以使用商量状。商量状应用主体的变化,是唐代行政运行体制转型在官文运行方面的反映。
- 王孙盈政
- 关键词:唐代宰相
- 再论唐代尚书省四等官制的执行——以长官、通判官任职情况为中心被引量:3
- 2010年
- 四等官制即长官、通判官、判官和主典共同判署文案,是唐律规定的官府行政运行模式。唐前期,尚书省六部在某些时期,由于长官或通判官缺任,只有三官判案。唐后期,除户部外的五部文案处理情况基本同于前期。唐代前后期行政运行模式没有实质改变,反映了唐宋变革之际,玄宗以后诸朝对前期制度改革的同时亦有继承。
- 王孙盈政
- 关键词:唐代
- 论唐后期的尚书省宰相被引量:2
- 2014年
- 唐代前期,大批尚书省官员出任宰相,为中书门下体制确立后宰相机构取代尚书省兼掌最高行政权奠定了官制方面的基础。肃宗以来,这种任官方式得以延续,省官入相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特征,顺应了唐代后期行政运行体制的演进进程,配合了政治环境的发展。尚书省宰相需要履行省内相关职权,促进了尚书省在唐代后期中书门下体制下,作为中书门下领导下的事务执行机构,发挥积极作用,并在名义上保有"天下政本"之名。
- 王孙盈政
- 关键词: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