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帅军

作品数:45 被引量:248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4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9篇地震
  • 22篇地壳
  • 12篇地震测深
  • 11篇剖面
  • 11篇测深
  • 5篇地壳速度
  • 5篇地震探测
  • 5篇震区
  • 5篇深部
  • 5篇块体
  • 5篇基底
  • 5篇发震
  • 5篇P波
  • 5篇波速
  • 4篇地壳结构
  • 4篇地壳速度结构
  • 4篇地震带
  • 4篇岩石
  • 4篇岩石圈
  • 4篇深地震

机构

  • 42篇中国地震局
  • 5篇中国地质大学...
  • 5篇中国科学技术...
  • 2篇山西省地震局
  • 2篇中国地震应急...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华北水利水电...
  • 1篇河北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作者

  • 45篇王帅军
  • 25篇刘宝峰
  • 22篇张建狮
  • 17篇王夫运
  • 15篇赵金仁
  • 13篇张成科
  • 11篇宋向辉
  • 10篇张先康
  • 9篇刘保金
  • 9篇潘素珍
  • 9篇田晓峰
  • 7篇段玉玲
  • 6篇赵成斌
  • 6篇李怡青
  • 5篇杨卓欣
  • 4篇孙一男
  • 3篇海燕
  • 3篇臧怡然
  • 3篇杨宇东
  • 3篇齐浪

传媒

  • 8篇地球物理学报
  • 6篇大地测量与地...
  • 4篇中国科学:地...
  • 3篇地震地质
  • 3篇地球物理学进...
  • 2篇华北地震科学
  • 2篇2014年中...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地震研究
  • 1篇地震学报
  • 1篇华南地震
  • 1篇内陆地震
  • 1篇2015中国...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5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8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5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时间项反演的芦山震区基底结构研究
2016年
四川省芦山县境内发生地震以后,中国地震局部署芦山地震科考,沿宜宾―芦山―金川线布设一条长400 km的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和高分辨地震折射综合探测剖面,沿剖面进行了8次吨级以上人工爆破激发。根据获得的Pg波数据资料,利用时间项方法对沿线8炮Pg波走时进行反演,沿线不同区段取地壳顶部上覆介质相应的平均速度值,经反演得到了沿剖面各点深度值,给出了震区两侧下方沿剖面结晶基底起伏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剖面东南段的盆地地区(50-250 km桩号)基底埋藏较深(地表以下约3-5 km),覆盖层较厚;进入隆起区(250-450 km桩号)结晶基底埋深逐渐减小,变化在0-3 km,沿剖面的多个位置基底埋深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突然抬升或下降,基底界面变化与已知断裂位置相互对应。
邓晓果潘素珍王帅军高占永孙一男李怡青
关键词:结晶基底反演
芦山地震发震构造成像及其动力学机制
<正>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境内发生了Mw6.6级强震,震中位置30.3°N,103.0°E,震源深度13km,震中位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是发生在巴彦喀拉块体周缘的又一次强震。芦山震后,国内外学者对该地...
王夫运赵成斌张建狮刘宝峰王帅军
利用HVSR法探测渭河盆地浅部构造被引量:2
2022年
利用渭河盆地眉县至扶风段地震测线的连续地震背景噪声数据,基于噪声水平和垂直向谱比(HVSR)法,得到各台站HVSR曲线;再通过频率与深度的转换关系,获得测线下方近地表第四系沉积层结构埋深。结果显示,盆地第四系沉积层厚度呈U型分布,由盆地两侧向中间腹部逐渐变厚,两侧厚度为100~400 m,中部厚度为400~600 m;沉积层深度剖面在距测线起点25 km和33 km处明显表现出沉积界面间断跳跃特征,该变化与岐山-马召断裂和扶风-乾县断裂在空间位置上有较好的一致性。
阮明明王帅军田晓峰程国亮周铭郑成龙
关键词:渭河盆地地震测线
武清—北京—赤城二维地壳结构和构造被引量:18
2007年
对武清—北京—赤城剖面段的人工地震测深资料,利用常规地震测深方法进行处理与计算,目的是查明该地区二维地壳速度结构和构造的基本特征、断层的空间展布特征和深浅部地质构造环境等.结果表明,不同区域的地壳速度结构在纵向和横向上均具有明显的非均匀性.地壳呈层状结构,地壳厚度由武清的31.0 km向北西至延庆逐渐加厚为40.0 km.在北京下方壳内界面起伏较大,莫霍面在北京的北西方向有一急剧加深,在约20 km范围内M面起伏变化达5.0 km.根据地震波动力学与运动学特征,以及二维地壳速度等值线和地震界面起伏变化等特征,沿剖面推测了5条地壳浅部断裂.
王帅军张先康张成科王夫运赵金仁张建狮刘宝峰潘素珍盖玉杰
关键词:地震测深
南华北块体及邻区地质结构构造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21年
本文通过对前人在南华北块体及邻区所做的地质及地球物理勘探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一些构造单元的划分、岩石圈变形机制及应力变化过程等问题存在争议,甚至同一地区不同研究者研究结果相互存在着矛盾和差异性.为此,本文对上述有差异和争议的研究进行了系统详细的调研,认为在南华北及邻区地块范围内地表地貌整体呈现隆坳相间的形态,深部构造较为复杂,从地表地势到岩石圈构造都经历了不同程度多种方式的变形和多期演化.横向上岩石圈构造在原有基础上变形调整,岩石圈厚度具有南厚北薄、西厚东薄的特点,是受到NW向和NE向两组应力作用的结果,构造主体有序分布,研究区域被两个方向的断裂切割和围陷,进而划分为不同构造单元,构造单元呈长条状间隔分布,次级构造单元内部又可划分为更小的单元,具有分层次变形特征.在演化过程中,研究区域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变形,后期运动继承并改造了先存构造,发育有切穿地壳的深大断裂,这些先存大断裂影响并控制了区域隆坳发育,在浅部分散为多条小断裂,对区域中小地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在分析横向及纵向大地构造特点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区域内重要构造单元,分南北两侧调研了区内断裂的发育情况,为后续该区相关地质研究提供借鉴和有价值的参考.
宋佳佳田晓峰王帅军刘宝峰宋向辉马策军
伽师强震群区上地壳三维速度层析成像——人工爆破和天然地震的联合反演被引量:13
2007年
伽师震区位于天山褶皱、帕米尔构造弧与塔里木块体三个构造单元的交接地带,近年来该区发生了一系列的强震活动.为进一步获得该震区详细的地壳速度结构,本文利用人工爆破和天然地震资料联合反演的方法,对1997年新疆伽师震区布设的三维人工地震透射台阵和流动地震台网的资料进行处理,重建了台阵下方上地壳三维速度扰动图像,并结合地震活动分布,对伽师强震群的地震成因作出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上地壳速度结构在纵向和横向上具有明显的非均匀性,随着深度的逐渐加深,震区下方以萨如锡为中心的低速异常体逐步被高速异常体所替代.自12 km深度开始,在与强震群震中相应的位置上,明显出现沿北北西向的高P波速度异常体,在其周围为相对低速分布,呈现出低速条带环绕高速条带的分布格局,VP/VS在相同的位置上也表现为高值分布.这种结构上的差异可能与伽师强震群发生有密切关系.16 km深度的P波速度层析图表明,伽师强震群发生在地壳相对高速扰动区内或是高速扰动向低速扰动过渡的边缘,壳内高速体的存在为强震的孕育和发生提供了重要基础.
潘素珍张先康杨卓欣张成科赵金仁王帅军段玉玲
关键词:伽师强震群联合反演
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地壳P波速度结构与构造研究:勐海-耿马-泸水深地震探测剖面结果
南北地震带中南段的滇西南地区是中国地质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较为强烈的地区之一.为了研究该区的地壳深部结构和构造特征,2013年在滇西南地区完成了一条长600 km的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和高分辨地震折射联合探测剖面(即勐海—...
王帅军刘保金张建狮刘宝峰
深地震测深在国内的发展与应用现状研究被引量:2
2021年
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方法,对深地震测深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及其应用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深地震测深资料处理以二维动力学射线追踪的正反演方法为主,三维地壳结构模型的构建方法则以改进的克里金插值方法为主;深地震测深可用于揭示孕震构造环境,但对区域地壳结构与地震发生规律和活动性的总结较少;在地震测深成果方面,包括地壳结构类型和地壳厚度等,与地热、金属以及油气矿产资源的形成密切相关,但是目前尚未形成能够服务于矿产资源勘查的成果库和数据产品;海洋深部探测是目前深地震测深方法应用的热点,应当加强海陆联合地震观测,充分发挥两种观测模式的优势。
宋向辉田晓峰田晓峰王帅军刘宝峰
关键词:深地震测深矿产资源勘查
伽师强震群区上地壳三维速度层析成像被引量:31
2002年
以伽师强震群为中心布设了一个 5 0km× 6 0km范围的三维人工地震透射临时台阵 ,接收来自不同方位的 8次爆破激发产生的地震波 ;利用所记录到的莫霍界面临界反射P波、S波走时 ,采用模型不分块反演技术 ,重建台阵下方上地壳三维P ,S波速度扰动图象 ,以及vP/vS 扰动分布图象 ;并结合伽师震群的地震活动分布 ,对该震群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研究区上地壳存在明显的不均匀性 .自 12km深度开始 ,在与震群震中相应的位置上 ,明显出现沿北北西向的高P波速度块体 ,在它的周围为相对低速分布 ,这种结构上的差异是伽师强震群发生的最直接原因 ;vP/vS 在相同的位置上为高值分布 ,则表明由于介质相对软弱可能造成震源体抗剪强度下降 .
杨卓欣赵金仁张先康张成科成双喜段玉玲张建狮王帅军
关键词:伽师强震群地震波P波S波
利用宽角反射/折射地震剖面揭示芦山M_S7.0地震震区深部孕震环境被引量:20
2015年
2013年4月芦山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迅速成立了芦山地震科学考察指挥部,要求查明芦山地震的深部构造环境和孕震背景.为此,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于2013年9月至11月在芦山震源区布设了一条长约410km的人工地震高分辨宽角反射/折射探测剖面,获得了信噪比较高的人工地震探测数据,采用地震射线走时正演拟合构建了该区的地壳及上地幔二维P波速度结构模型,结果显示:扬子块体和松潘—甘孜块体显示出迥异的速度结构特征,地壳厚度由南向北逐渐加厚.沉积盖层在四川盆地厚达7.8km,而进入松潘—甘孜块体沉积层最薄处只有几百米厚,几乎出露地表;在中上地壳,扬子块体平均速度比松潘—甘孜块体高0.2km·s-1,在盆地与高原耦合部位(构造转换带)以北深度大约20km左右有一厚度为8.0km的软弱层(低速层),该层内的速度为5.80km·s-1,明显低于周围介质的平均速度6.00~6.10km·s-1;构造转换带内,震相显示紊乱、不清晰、不能连续对比,由地表至上地幔顶部壳内界面不连续、速度结构异常紊乱且呈现低速异常特征;在中下地壳,沿剖面速度呈现正梯度垂向增大变化;壳内界面在扬子块体内部起伏变化不大,但在构造转换带以北呈现急速加深的趋势,特别是Moho界面起伏变化较为明显,界面深度在距离50km范围内由扬子块体的36.2km迅速变化至松潘—甘孜块体下方的45.8km,形成一陡变带.芦山MS7.0级地震震源位置位于二维速度结构异常紊乱和界面起伏变化的地带,研究表明,壳内界面及速度结构差异、起伏变化的特征与该区域的地震活动性关系密切。
王帅军王夫运张建狮刘宝峰张成科赵金仁段玉玲宋向辉邓晓果马策军孙一男臧怡然李怡青
关键词:构造转换带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