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敏
- 作品数:13 被引量:16H指数:2
-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流感嗜血杆菌D蛋白黏膜免疫保护效果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评估D蛋白(protein D,PD)黏膜免疫对流感嗜血杆菌感染的保护效果,研究其免疫应答机制,为发展新疫苗提供依据。方法运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PD蛋白表达质粒;用含有或无霍乱毒素(cholera toxin,CT)的PD蛋白黏膜免疫C57BL/6小鼠,ELISA方法检测血清Ig G、唾液Ig A及脾细胞的细胞因子分泌水平;建立定植和致死性感染模型,观察细菌清除及小鼠生存情况;以裸鼠和μMT小鼠来研究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在PD免疫保护效果中的作用。结果单独PD蛋白黏膜免疫野生鼠能诱导高滴度的抗PD Ig G和s Ig A,血清中Ig G1、Ig G2a和Ig G2b亚型水平相当,脾细胞分泌IL-17A增加,小鼠鼻咽部流感嗜血杆菌清除增加,致死性感染生存率为82%;裸鼠和μMT小鼠免疫PD后对流感嗜血杆菌的清除效应和致死性感染保护作用受损,PD抗血清被动免疫μMT小鼠后其抗感染能力恢复;PD+CT组抗体滴度及脾细胞分泌IL-4和IL-17A水平均高于PD组,细菌清除效应与PD组相似,但无致死性感染保护能力。结论无佐剂PD蛋白黏膜免疫能有效诱导黏膜应答,抵抗流感嗜血杆菌的定植与致死性感染,为黏膜疫苗的发展提供了可能的选择。
- 邢燕王建敏粟玉凤王虹崔鲂张雪梅孟江萍
- 关键词:流感嗜血杆菌黏膜免疫
- RSV感染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糖皮质激素受体β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检测婴幼儿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糖皮质激素受体β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6月入住该院的RSV感染毛细支气管炎患儿40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时收集性别、年龄相匹配的28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RSV患者按照毛细支气管炎临床症状程度分为轻症10例(轻症组),中症16例(中症组),重症14例(重症组)。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RSV感染患儿和健康对照组血清中糖皮质激素受体β的表达水平。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RSV感染患儿和健康对照组血清中细胞因子人白细胞介素17(IL-17)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并分析其与糖皮质激素受体β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比较,RSV感染患儿血清的糖皮质激素受体β的水平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糖皮质激素受体β较中症组升高,而中症组较轻症组也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结果显示,患儿血清中细胞因子IL-17和TNF-α的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患者血清中IL-17、TNF-α表达水平与糖皮质激素受体β的水平呈正相关(r=0.329、0.524,P<0.05)。结论RSV感染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中糖皮质激素受体β水平升高,监测受体β的水平可以反映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疾病的严重程度。
- 曾毅文王燕李文君王建敏
- 关键词:呼吸道合胞体病毒感染细支气管炎细胞因子类
- 肺炎链球菌三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与热休克蛋白DnaJ的相互作用
- 2015年
- 目的验证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S.pn)糖酵解关键酶三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和热休克蛋白Dna J的相互作用。方法 PCR扩增S.pn D39 GAPDH蛋白编码基因gap全长,将其克隆至p ET-28a(+),重组质粒经PCR、双酶切及测序鉴定正确后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IPTG诱导GAPDH-6His的表达,经Ni-NTA亲和层析柱纯化后,用SDS-PAGE鉴定其纯度。重组GAPDH蛋白经腹部皮下免疫昆明小鼠获得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鉴定GAPDH的保守性。采用大肠杆菌双杂交系统、直接结合实验、生物膜层干涉技术(Bio-layer Interferometry,BLI)验证GAPDH和Dna J的相互作用。结果获得了纯度达90%的GAPDH重组蛋白,并获得了效价达107的抗GAPDH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在7株不同血清型S.pn的全菌裂解液和培养上清中均存在和抗GAPDH抗体反应的特异性条带。大肠杆菌双杂交系统显示GAPDH和Dna J共转化菌株能够在3-AT平板及双选择培养平板上生长,提示二者在细菌胞内有相互作用。直接结合实验和BLI显示随着加入GAPDH蛋白浓度的增加,二者的结合量也增加,提示GAPDH和Dna J的结合具有浓度依赖性。BLI实验也显示GAPDH和Dna J的亲和常数为1.12×10-7mol/L。结论糖酵解关键酶GAPDH在肺炎链球菌中保守表达,且为分泌性蛋白;该蛋白和热休克蛋白Dna J在细胞内存在相互作用,且为直接相互作用。
- 马峰王建敏王丽滨宋志新徐红梅邢燕粟玉凤张雪梅孟江萍
- 关键词:肺炎链球菌蛋白相互作用
- 念珠菌血流感染临床特征及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探讨念珠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本院2017年1月—2021年12月确诊为念珠菌血流感染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感染菌种分布、临床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结果62例念珠菌血流感染患者共分离到65株真菌,主要分布在重症病房(33株)、泌尿外科(7株)和血液内科(6株)等科室;菌种以白念珠菌(29.2%)、光滑念珠菌(26.2%)、近平滑念珠菌(21.5%)、热带念珠菌(18.5%)为主,总体对氟康唑非敏感率38.5%。62例念珠菌血流感染患者中34例死亡,死亡率54.8%;单因素分析显示入住重症病房、机械通气、合并肺部感染、重度低蛋白血症和血培养报阳后48 h内未启动抗真菌治疗与死亡率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重度低蛋白血症(OR=7.924,95%CI 1.851~34.599,P=0.006)、初次血培养报阳后48 h内未启动抗真菌治疗(OR=6.828,95%CI 1.377~33.852,P=0.019)是患者死亡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念珠菌血流感染患者具有合并症多、死亡率高特点,感染以非白念珠菌为主,重度低蛋白血症是念珠菌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独立危险因素,尽早抗真菌治疗对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 阳央张晓丽王建敏宫雪
- 关键词:念珠菌血流感染
- 108例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被引量:5
- 2022年
- 目的:探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和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108例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数据,根据患者的临床转归分为好转组与预后不良组,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并行ROC曲线分析。结果: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的患者科室主要分布在ICU(19.4%)、感染科(13.9%)、肝胆外科(10.3%)、血液内科(8.4%);86.1%的患者存在基础疾病,主要为糖尿病(38.9%)、高血压(25.0%)、恶性实体肿瘤(14.8%)。108株引起血流感染的肺炎克雷伯菌与1 631株非血流感染的肺炎克雷伯菌药敏结果比较显示,对厄他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8.3%、14.8%。根据转归不同,年龄、住院时间、入住ICU及贫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44,95%CI=0.002~0.083,P=0.038)、住院时间(OR=0.936,95%CI=-0.110~-0.023,P=0.003)、入住ICU(OR=8.794,95%CI=0.855~3.493,P=0.001)及贫血(OR=5.638,95%CI=0.684~2.775,P=0.001)为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CT升高(OR=0.094,95%CI=0.021~0.166,P=0.011)是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人、贫血、入住ICU是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尽早进行病原学检查及恰当的经验性治疗可以改善预后。
- 李杰李远龙文章张爽张晓丽王建敏
- 关键词: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预后因素
- 肺炎链球菌SpxB蛋白的细胞表达定位、保守性分析及其生物学功能初探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鉴定肺炎链球菌中spxB基因编码蛋白的丙酮酸氧化酶活性、细胞表达定位和保守性表达,并初步研究该基因对细菌毒力影响的部分机制。方法利用PCR方法扩增肺炎链球菌D39菌株的spxB基因全长序列,并将其整合至表达载体pET-28a(+),经测序鉴定后,将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埃希菌BL21(DE3),以IPTG诱导表达含有His标签的rSpxB蛋白,经Ni-NTA亲和层析柱纯化后,使用SDS-PAGE鉴定蛋白纯度,采用一种商品丙酮酸氧化酶活性质控方法鉴定其酶活性。以rSpxB蛋白免疫昆明小鼠获得其多克隆抗体。采用ELISA检测多克隆抗体效价,采用Western blot鉴定抗体的特异性和蛋白的保守性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鉴定spxB的细胞表达定位。构建spxB缺陷菌,通过与流感嗜血杆菌进行共同培养初步探索其毒力机制。结果实现了具有丙酮酸氧化酶活性SpxB蛋白的可溶性表达,该蛋白免疫小鼠后获得高效价特异的抗SpxB蛋白抗血清,Western blot鉴定显示SpxB蛋白在1、2、4、6B、14、19F和23F等血清型肺炎链球菌均有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SpxB蛋白的荧光信号较阴性对照有右移,但较阳性对照的荧光信号弱很多。野生菌株D39产生的过氧化氢显著高于spxB缺陷菌,D39菌株对流感嗜血杆菌的生长抑制作用显著强于spxB缺陷菌。结论肺炎链球菌spxB基因编码的蛋白具有丙酮酸氧化酶活性,在肺炎链球菌中有保守表达,且主要表达于细胞内。该蛋白有助于肺炎链球菌与流感嗜血杆菌共同生长时的优势生长。
- 王哲王建敏马峰张帅黄远帅张雪梅
- 关键词:肺炎链球菌丙酮酸氧化酶保守性
- 微马达和微生物前沿交叉领域研究进展
- 2023年
- 微马达是一种可将不同形式的能量转化为动能进而实现自主运动的微型工具。近年来,该研究逐渐拓宽至微马达与微生物交叉领域。总结了微生物马达的制备、微马达在微生物的检测及体内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微生物的识别机制及生物相容性与微马达的自主运动能力互为补充,因此微生物马达的出现既为微马达的在体应用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微生物的检验提供了新方法。目前,受制于制备方法相对落后、运动并非完全可控、体内降解困难等限制因素,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微马达,微生物马达的研究仍处于相对原始的阶段。提出了对马达新材料的研发和驱动方法的优化将会有效解决问题并赋予微生物马达更加广泛的应用前景。
- 王建敏林岚孔亮盛
- 关键词:微生物检测杀菌
- 某院2017—2021年血流感染患者血标本中革兰阴性菌的检出情况与耐药性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分析医院血流感染患者血标本中革兰阴性菌的检出情况与耐药特征,为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救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21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分离自患者血液的革兰阴性菌结果,分析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和主要病原菌的耐药特点。结果:患者血液中共收集到1102株革兰阴性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556株(占50.5%)、肺炎克雷伯菌239株(占21.7%)、鲍曼不动杆菌45株(占4.1%)、阴沟肠杆菌43株(占3.9%)和铜绿假单胞菌38株(占3.4%),其中47.4%的大肠埃希菌、17.0%的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beta-lactamase,ESBLs);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环丙沙星和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较高(>40.0%);铜绿假单胞菌对研究所使用的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较低(<20.0%),鲍曼不动杆菌对研究所使用的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较高(>30.0%);2017年—2020年大肠埃希菌对头孢曲松的耐药率持续上升,2021年开始有所下降,但其耐药率仍超过50.0%,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曲松耐药情况与之相反;2017年—2019年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呈连续下降趋势,2020年后有上升趋势,2017年—2021年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呈连续下降趋势。结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是医院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常见病原菌,大肠埃希菌对头孢曲松耐药情况严重,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整体检出率较高,临床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并根据病原菌分布和药敏试验结果制定治疗方案。
- 阳央王建敏张晓丽宫雪
- 关键词:血流感染革兰阴性菌病原菌分布耐药监测
- 肺炎链球菌cps操纵子的启动子序列点突变可导致细菌荚膜缺失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明确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合成操纵子的启动子序列出现的点突变313713 T→C是否可导致细菌荚膜缺失。【方法】Western blot检测肺炎链球菌突变株SPY1(NC_008533.1 313713 T→C)荚膜多糖含量;实时定量荧光PCR分析荚膜多糖合成基因cps2A、cps2B、cps2C以及cps2D的表达量;构建重组质粒pEVP3-cps promoterD39和pEVP3-cps promoterSPY1,分别转化D39和SPY1菌株,通过β-半乳糖苷酶活性检测来验证转入的启动子序列对细菌荚膜合成的影响,并通过电镜观察荚膜结构和荚膜肿胀试验进一步验证。【结果】肺炎链球菌SPY1的荚膜多糖含量较野生型显著下降,其相关基因cps2A、cps2B、cps2C以及cps2D的表达量较野生型D39均显著降低;与D39-pEVP3-cps promoterD39对比,D39-pEVP3-cps promoterSPY1的β-半乳糖苷酶活性下降了76%,与SPY1-pEVP3-cps promoterD39相比,SPY1-pEVP3-cps promoterSPY1的β-半乳糖苷酶活性下降了约79%;电镜结果显示,重组SPY1-pEVP3-cps promoterD39荚膜可恢复至野生型水平,并且重组D39-pEVP3-cps promoterSPY1(NC_008533.1 313713 T→C)荚膜肿胀试验呈阴性。【结论】荚膜多糖合成操纵子的启动子序列点突变313713 T→C可导致荚膜多糖合成基因表达显著下调,从而引起菌株SPY1的荚膜显著减少甚至缺失。
- 王建敏徐绣宇马峰徐红梅王丽滨邢燕粟玉凤张雪梅
- 关键词:肺炎链球菌荚膜点突变
- 肺炎链球菌烯醇化酶与热休克蛋白DnaJ的结合及结合位点鉴定
- 2015年
- 目的:明确肺炎链球菌糖酵解关键酶烯醇化酶(enolase,Eno)和热休克蛋白DnaJ是否有直接结合及结合位点。方法:原核表达并纯化Eno全长蛋白,鉴定其酶活性,利用重组Eno蛋白皮下免疫昆明小鼠制备特异性抗血清,分析其胞外分泌情况;采用生物膜层干涉(biolayer interferometrvy,BLI)技术和直接结合实验鉴定Eno和DnaJ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直接相互作用;在前者结果阳性的基础上,截短表达Eno蛋白,通过直接结合实验鉴定Eno蛋白结合DnaJ的位点。结果:成功表达重组Eno蛋白,纯度达90%,该蛋白具有酶活性;重组Eno蛋白皮下免疫昆明小鼠后,获得效价达1∶7.68×106的特异性抗血清;Western blot分析显示,7种不同血清型肺炎链球菌培养上清中均在分子量约47 k D处出现特异性反应带;直接结合试验显示,随着Eno蛋白浓度增加,Eno与DnaJ的结合量也相应增加(r=0.920,P=0.000),其吸光度值从0.222±0.042(12.5μg/ml)增加到0.569±0.099(200.0μg/ml);BLI技术测定两者结合的亲和常数为926 nmol/L;截短的Eno(aa1-aa100)与DnaJ的结合量2.25±0.38高于其他截短序列的结合量0.94±0.25、1.08±0.09、0.75±0.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1,P=0.000)。结论:肺炎链球菌Eno蛋白与DnaJ蛋白存在直接结合作用,结合位点主要位于其N端的1~100个氨基酸序列。
- 王建敏马峰徐红梅王丽滨邢燕粟玉凤张雪梅王虹
- 关键词:肺炎链球菌烯醇化酶DNAJ蛋白相互作用